醉翁亭记学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293406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醉翁亭记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醉翁亭记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醉翁亭记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复习学案 设计人:吴宏伟 时间:2012.4.5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 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复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自主复习(引导回忆):课前自主复习(引导回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 _代文学家_ _,字_ _ _,自号_ _ _。 二 、疏通文意: 1 环滁皆山也:环滁 2 林壑尤美:壑, 。尤, 。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深秀, 。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2、者:翼然, 。临, 。 5 名之者谁:名, 。 6 饮少辄醉:辄, 。 7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寓, 。 9 云归而岩穴暝:瞑, 。归, 。 10 晦明变化者:晦,。 11 野芳发而幽香:发, 。 12 佳木秀而繁阴:秀, 。 13 负者, 。 14 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 15 泉香而酒洌:洌, 。 16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17 宴酣之乐:酣, 。 18 觥筹交错:觥, 筹, 交 错, 。 18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19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20 树林阴翳:翳, 。21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乐其乐, 22 醒能述以文者:述, 23

3、 太守谓谁:谓,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伛(y)偻(l)提携(xi),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5、苍颜白发,颓(tu)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类整理:分类整理: (一)(一)基础归纳基础归纳 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2)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 词,取号词,取号 (3)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

4、4)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 在山上在山上 (5)负者歌于途:名词用作动词,唱歌。)负者歌于途: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6)环滁皆山也:名词用作动词,环)环滁皆山也:名词用作动词,环 绕绕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出幽香的香味;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发出幽香的香味;形 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8) 临溪而渔:名词用作动词,钓鱼临溪而渔:名词用作动词,钓鱼 (9)而不知太)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为乐 (10)醉能同其乐:形容词用)醉能同其乐

5、:形容词用 作动词,欢乐作动词,欢乐 (11)伛偻提携:动词用作名词,借指老人和小孩)伛偻提携:动词用作名词,借指老人和小孩 (1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者: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者: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判断句:、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判断句)环滁皆山也:判断句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3)醒能述以文:倒装句,以文述之)醒能述以文:倒装句,以文述之(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1.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

6、因何而醉 ? 2.2. 怎样理解怎样理解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3. 写出从本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说说它们现在的意思。写出从本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说说它们现在的意思。答: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醉;水落石出;觥筹交错答: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醉;水落石出;觥筹交错。4.“4.“醉翁之意醉翁之意 得之心,而寓之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5.5.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和和醉翁亭记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6 6欧阳修自号为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六一居士” 。所谓。所谓

7、“六一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者的思想性格特点。7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言在笔先,意在笔后” ,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

8、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10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 分)分)11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中得到的启示。12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 桃花源记桃

9、花源记与与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的词语。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回荡着回荡着 之音。之音。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洋溢着洋溢着 之音。之音。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弥漫着弥漫着 之风。之风。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飘逸着飘逸着 之风。之风。13本文的德主旨是本文的德主旨是“与民同乐与民同乐” ,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1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

10、意。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图是什么16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三、典型训练,中考连接:三、典型训练,中考连接: 【甲文甲文】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乙文乙文】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 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为有年。既

11、而弥月不雨, 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 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于野,忧者以乐,病 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节选自苏轼喜雨亭喜雨亭 记记 ) 注注: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占:占卜。有年:指丰收。占:占卜。有年:指丰收。乙卯:乙卯: 古代用于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古代用于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

12、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 忭(忭(bin):高兴,快乐。):高兴,快乐。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 分)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志喜也(志喜也( ) 甲子又雨(甲子又雨(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分) A.名之者谁?名之者谁?/则以名物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 12.翻译下面句子。翻译下面句子。 (4 分)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农夫相与忭于野农夫相与忭于野. 13.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4 分)分) 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醉翁亭: 喜雨亭:喜雨亭: 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