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25151 上传时间:2017-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祁明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观书有感教学案例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祁明艳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3课时:1教学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教材分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

2、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突破:通过【百度词典】和【百度图片】的搜索,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利用【百度 MP3】反复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让学生一遍遍地读诗,在朗读充分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质疑,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学生不觉中明白了诗的寓意,也了解了哲

3、理诗借景喻理的特点。再用【百度百科】和【百度百科】拓展了其它的哲理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准备:利用“百度搜索”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2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释题,交流诗人的资料1读题,释题(1)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古诗观书有感 , (生齐读:观书有感)什么叫“观书”?(读书)(2)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2交流作者朱熹的资料同学们,在预习时搜集了朱熹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百度百

4、科】朱熹:http:/ 指名读朱熹的百科名片。二、通读,读正确、读出节奏同学们,吟诵古诗有三种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指名背古诗,并有一人将古诗默写在黑板上。第一种境界:字正腔圆 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第二种境界:读出节奏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第三种境界:读出韵味 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韵味。理解了古诗我们就能很好地读出诗的韵味了。三、概括,找出“诗眼”(1)加上预习读的,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

5、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 (板书:方塘)(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四、理解,读出画面1浏览全诗,看看方塘的“清”体现在哪儿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理解前两句诗a这句诗中的“鉴”是什么意思呢? 【百度词典】鉴:http:/ ) ,古人用的是铜镜。【百度图片】铜镜:http:/ MP3】高山流水 古筝:http:/ (配乐读)5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流动着的水也就是活水) (板书) ,也可以这么说第二句的”徘徊”为下文的“活水”做铺垫。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6、活水来。6理解后两句诗,交流a渠: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b清如许:这样的清澈c为:因为7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 (课件演示画面)再次吟诵该句。五、质疑,明白诗理1.质疑同学们,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就是说光学习不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如果把诗句的意思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思考,你一定会发现什么的,发现了什么?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2.悟理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课

7、件出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 (板书:新知 心智明)师: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生:想到了读书,朱熹想到了读书就像方塘里的水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出示、齐读: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师:诗人借方塘来说清楚一个事理,这叫譬喻。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而像这样的诗叫作“哲理诗” 。 3.联系生活,拓展运用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这句“问去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课件出示片

8、段 1:朱雪琦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流传千年,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出示片段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太阳雨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恪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在个片段中,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指什么?4.诵读后两句诗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百度百科】活水亭:http:/ 5.配乐诵读古诗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百度 MP3】高山流水 古筝: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