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原理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246143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性耕作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保护性耕作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保护性耕作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保护性耕作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护性耕作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性耕作原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从开始大规模示范推广计算已经进入第 8 年,试验研究开始则 已经历了 18 年。随着保护性耕作原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实践,保护性耕作应用的内 容愈来愈丰富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也愈来愈显著。保护性耕作应用已经从初期的掌握 基本作业、熟化机具、探索合适模式,向着融入先进配套技术,实现模式与机具的系统化、 标准化扩展。保护性耕作将从保护土壤、保护环境技术进一步发展成重要的增产技术、资 源节约技术,重组中国农业生产。一、保护性耕作原理一、保护性耕作原理1. 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 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

2、作后的又一次革命。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 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耕作工具,成为 “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 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传统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利于播种,但同 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 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 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富饶状态的代 价就愈大。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3、,但河流泛滥、沙 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 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 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以往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 任务完成了,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 境保护密切相关,机械化会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利用率、减少消耗。深耕深 翻、开荒种地,发展了生产,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人们对机械化的质 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4、,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焚烧秸秆导致 的大气污染;保护性耕作治理沙尘暴;覆盖减耕节约用水、减少施肥等等。因此,发展保 护性耕作,可以认为是机械化由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折点,是一 场机械化耕作技术的革命。2.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国外对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 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性耕作定义为: “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 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耕作原理。耕作的目的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等,为作物生 长创造良好的

5、条件。保护性耕作如何疏松土壤?即如何造成土壤合适的容重、孔隙度,以 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利于作物根系发育生长。中国农业大学测定结果表明,一般的壤土总孔隙率要大于 50%,充气孔隙率大于 10%,才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保护性耕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原理,概括说有 4 方面: 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水分和气体通过孔道入渗、运 移,交换。免耕时间愈长,孔道积累愈多,对作物生长愈有利。但是,一经翻耕,这些孔 道就全破坏了,就好像多年建设的城市被炸弹炸毁一样。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切忌几年 后又翻耕一次。 蚯蚓松土,蚯蚓在不断的制造孔道,这些

6、孔道粗细适当,是很好的水、气、肥通道,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耕层。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山西临汾的测定,传统耕作小麦地没有蚯 蚓,保护性耕作 6 年的麦地有蚯蚓 35 条/m2,10 年以后有 1015 条/m2。澳大利亚昆士 兰试验站 15 年对比试验,少耕和免耕地的蚯蚓含量分别为 33 和 44 条/m2,而传统耕作是 19 条/m2。旋耕作业对蚯蚓有很大杀伤性,从这一观点出发,保护性耕作不宜采用旋耕作 业。 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自然过程中趋向疏松, 孔隙度增加。 结构松土,通过生物残茬碎秆混入、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有利耕层疏松、稳定,不 容易在降雨、灌水等影响下回

7、实。中国农业大学在山西临汾测定,采用保护性耕作 12 年的 小麦地,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比传统耕作地提高 32%53%,团粒结构增多,微孔隙增加, 透气、透水性改善。 总体表明,保护性耕作营造良好耕层的过程与传统耕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耕作依 靠机械、物理的手段,虽立即改变土壤结构,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和人畜 踩压、雨水拍击地表结壳,降雨或灌水引起沉实,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 状态。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过程,年复一年的积累,土壤中孔道愈来愈 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一当形成疏松土层,不需要耕作就可以长期保 持土壤的疏松状态。 当然,由于保护性耕

8、作营造良好的土壤结构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遇到 机器压实、灌水沉实等情况,土壤板结的现象依然会出现,这时就需要进行深松,来消除 土壤板结。二、保护性耕作应用二、保护性耕作应用1. 基本作业要规范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设计了四项基本作业来完成秸秆覆盖、减少耕作以及杂草控制问题。 它们是:秸秆覆盖与地表处理作业,免耕施肥播种作业,杂草和病虫害防治作业, 深松作业。必须规范的完成这些作业,保护性耕作才能发挥基本效益。秸秆覆盖与地表处理,收获后秸秆和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减少水土流失、抑制 扬沙的关键。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把秸秆保留在地表,在进行整地、播种、除草等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覆盖的破坏。但

9、是,长秸秆或秸秆覆盖量过多,可能造成播种机堵塞;秸 秆堆积或地表不平,如联合收割机在田面压出轮撤、灌溉修筑的畦埂或垄沟,可能影响播 深均匀度,从而影响出苗。因此,需要进行如秸秆粉碎、撒匀,平地、松土等作业。特别 要提一句的是小麦联合收割机上必须带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对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至关 重要。少、免耕播种施肥,与传统耕作不同,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 的地里,故必须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种机(图 1)。有无合适的免耕播种机是能否采用保护 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免耕播种机指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的土地上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指收 获后经过耙地或浅松等表土作业再进行的播种。两者都使用免耕播种机。

10、免耕播种需要同 时深施化肥(根际施肥),满足免耕对种床的特殊要求,播种后适当的镇压。免耕播种玉米免耕播种玉米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杂草和病虫相对容易生长,必须随时观察、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多年保护性耕作实践,除北方农牧交错区外,无论一年一熟旱作地区, 还是一年两熟灌溉地区,尚未发现严重的病虫草害情况,在一年两熟地区,由于大量秸秆 覆盖,杂草还有减少趋势。一般一季作物喷一次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锄草一次即可。病虫 害主要靠农药拌种,有病虫害出现时喷杀虫剂。深松,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松土,但由于作业时机具及人畜对地 面的压实,有些土壤还是有疏松的必要,但不必每年深松。根

11、据情况,2-4 年松一次。对 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破犁底层。深松机上要 有镇压装置,起合缝、平地作用。深松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松机 有较强的防堵能力。深松作业时间选择很重要,一年一熟地区春天松还是秋天松还是中耕 时松?一年两熟地区夏天松还是秋天松,各有利弊。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土壤墒情合适时进 行,否则宁可再等一季。2. 配套技术要先进 保护性耕作在耕作技术层面、是一项基础技术,通过创造肥沃的土壤和保持较好的墒 情为增产、节本奠定基础。但是,保护性耕作的增产节本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出来,还要看 配套技术是否合适、是否先进。目前保护性耕作普遍的增

12、产幅度在 5%-10%,为了进一步增 产、节本,必须尽可能的采用各项可行的先进配套技术。如:1)拌种、包衣技术,是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有效措施;2)深施肥技术,(减少用肥 30);3)小麦宽窄行(12+26 宽窄行),或宽幅宽行(30 行距小麦播幅 6-8)播种技术,既 比传统窄行密植增产(边行优势、抗倒伏)又减轻堵塞;4)沟播技术,适合干旱需要集蓄雨雪的地区;5)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减少沟隆),固定畦埂技术(不用每年筑埂平埂);3. 模式与机具要系统化、标准化1)技术模式系统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该是指导一个生产周期或一年各作业环节的技术体系,而不 是只考虑一种作物或一个作业环节。行距和幅宽,对一年两熟地区更突出,需要以年际为周期,系统协调小麦与玉米的播 种行距和幅宽,对玉米作物需要播种与收获的行距和幅宽配套。如当前河北、河南普遍采 用宽窄行播种小麦,窄行(沟)12 公分、宽行(背)26-28 公分,对小麦是很好的 (图 2), 但播玉米有问题。当采用 60 公分的等行距播种玉米时,有的玉米播在背上、有的播在沟里, 深浅不一,严重影响播种质量。采用 40、80 公分的宽窄行播玉米,各行玉米都能播在背上, 但给玉米机收带来很大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