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名人与美食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12页
文档ID:41235104
名人与美食_第1页
1/12

名人与美食名人与美食名人与美食的故事 2012 年 01 月 10 日 12:33 来源:光明网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张爱玲:蛤蟆酥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一篇谈吃的文章中写到:“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绒倒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产……”实际上,张爱玲所描写的“蛤蟆酥”就是旧时苏州的土产香脆饼它在苏州并不稀罕,旧时大街小巷都有得买,其中以苏州现前街承德里旁的“文魁斋”里的最为有名 “文魁斋”是一家仅半间门面大小的小店,非常简陋,当街支起一面“文魁斋”的布幡,既当店招,又作遮阳的蓬布用鲁迅:玫瑰白糖伦教糕一代大文豪鲁迅因为经常工作到午夜前后,养成了喜欢吃点心的饮食习惯1935 年 4 月,他在上海写下《弄堂生意古今谈》 ,文中便提到了一种糕点:玫瑰白糖伦教糕玫瑰白糖伦教糕,最早出现于广东顺德的伦教镇,因此而得名伦教镇人巧用当地特有的清泉水制作糕点:用清泉水浸泡大米 3 个多小时以后,磨成米浆,再压成干粉清泉水加砂糖,在锅里煮沸。

然后将糖水冲入米粉内,冷却后加入“糕种” ,放置 7 个多小时,再经发酵等精细加工之后,制好的玫瑰白糖伦教糕,晶莹洁白,糕身横竖相间的孔眼,均匀有序,软滑爽润,清甜微酸鲁迅爱吃干菜焖肉绍兴菜一般来说偏咸,虽然导游事先交待厨师少放盐,这些菜对我们来说还是咸了些,只有干菜焖肉例外,滋味最令人难忘它盛在陶钵里,看起来油汪汪、红喷喷的,不但甜咸适中,五花肉炖得入口即化、霉干菜的香气也全透了进去,令人不由得多扒好几口白饭说起“咸亨酒店”的白米饭,那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它可不是用电锅煮,而是用白米搁在竹筒里焖熟的,带着竹子的清馨之气,一个人一筒,配着干菜焖肉吃正好据说鲁迅先生也爱吃干菜焖肉,当他 30 年代住在上海时,每当在餐馆用餐或宴请亲友时,一定要点这道菜绍兴干菜是名闻中国的特产,鲜嫩清香,与肉共煮,特别鲜美下饭它本来只是道当地农村妇女烹制的家常菜,一直到民国初年,绍兴的餐馆将它加以精制调味,使它的滋味更上一层楼,才从此名闻遐迩,成为代表绍兴的菜色,但并不是每家都做得好像次日我们又在另一家餐馆“绍兴饭”中吃到这道菜,配着荷叶夹食用,看起来比较高级但它无论卖相,滋味都不如“咸亨酒店”的,不但颜色太黑,味道也太咸,我吃了几口就停筷子了。

梁实秋:汤包《雅舍小品》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其内容大多来自生活琐事,信手拈来即能妙笔生花散文家梁实秋同样是个爱好美食的人,甚至对吃颇有研究他很喜欢吃汤包,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这样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活脱脱一个老饕的形象陆游:川菜很多人都知道陆游是南宋大诗人,而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味美食家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 “彘”即“猪” , “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袁枚:豆腐世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清代诗人袁枚却曾经为三块豆腐低声下气。

任沭阳知县的袁枚,有一回在海州一位名士的酒宴桌上,看到一道菜是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若白雪,嫩象凉粉,香如菊花,细腻似凝脂,看了惹人眼馋,闻了令人流口水袁枚夹了一块,细细品味之后,离席径往豆腐店,向主人请教制法店主是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见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大文人出尊登门求教,就成心摆摆架子,笑道“俗语说得好: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制法岂能轻易传人?”见袁枚着急,店主一本正经地说:“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请问你肯不肯为这豆腐而三折腰?”袁枚是个爽快人,向来又以不耻下问出名,听了店主的话,不愠不怒,毕恭毕敬地向这位自己年长一倍的老人弯腰三鞠躬店主见他居然俯首施礼,屈尊求教,一面歉疚地说:“折杀我也,折杀我也 ”一面赶忙频频答礼然后,竹筒倒豆子——一哗啦,将制法全教给了他杜甫:五柳鱼五柳鱼是四川名菜,唐宋以来早已脍炙人口,而且它还和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呢!相传,有一天杜甫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不觉到了中午,眼看要吃午饭了,可是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呢?他正在着急,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杜甫鱼开膛洗好,加上佐料蒸熟,又加入甜面酱炒熟,把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扮,做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撤上香菜。

众朋友边说边吃,把鱼吃得精光,讨论起这鱼起什么名字才合适,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象柳叶,就叫五柳鱼吧!”说罢,大家十分赞成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胡兰成:绍兴鸡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因出身乡下农家,从小母教极严,所以吃东西从不挑剔,认为“凡好东西都是家常的” ,有什么就吃什么他少年时期到绍兴去读书,爱上了美味的绍兴老酒和绍兴鸡:“绍兴老酒有名,又越鸡极嫩 ”绍兴的鉴湖水质特好,以此酿成的绍翼酒也特别甘美至于绍兴鸡,又称越鸡,因为它黄羽、黄嘴、黄爪,而且重达八九斤,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九斤黄” 绍兴鸡吃营养丰富的绍兴酒糟长大,所以皮薄肉嫩,鲜美异常李渔:简约派美食家《闲情偶寄》 “饮馔部”是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与别的美食家不同的是,李渔既不像袁枚那样精于美食,也没有记载很多的美味佳肴值得称道的是他他对饮食超人的见解: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他从不以为生吞猴脑、活吃幼鼠之类的野蛮行径,是一个美食家的良好品行,而是痛斥之为非人道的“虐生”劣行李渔也并不认为“野味”的味道怎么好,他认为:“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

”而且他始终认为蔬菜是最上等的美食 “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这一见解至今没有过时慈禧:窝窝头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留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 ,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关于窝窝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带着一千余人仓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饥饿难忍,疲乏不堪太监们四处搜寻,好容易从一个没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个凉窝窝头,献给了太后慈禧拿起窝窝头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顿感浑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没觉饿后来她回味起来,觉得这个窝窝头比御膳房的珍馐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驾回銮以后,便命令御膳房为她做窝窝头吃御膳房厨师仿照民间窝窝头的样子,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白糖、桂花加温水搅拌,一斤面捏成一百个小窝头,蒸熟以后金黄闪光,形似宝塔,吃在嘴里甜香可口,别有风味,受到了慈禧的称赞,小窝窝头也随之成了清宫中的有名小吃西施:炒西施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间传说的佳话颇多在烹饪史上与这位美女相关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众说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 ,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其实“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品种,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肉质软嫩,汆、炒、拌、炖,其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楚霸王项羽:烧杂烩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此菜更作为众菜之首被推上席间,让众食客大快朵颐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调以各种佐料这烧杂烩是怎么来的呢?苏北人一致的看法,与楚霸王项羽有关据说,项羽吃饭每顿饭菜无二样,这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项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碗杂烩顷刻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

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至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楚霸王的事迹, “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康熙与“宫门献鱼”相传,清康熙皇帝在 1670 年曾下江南查访民情,当他微服暗访 宫门岭时,曾独自来到池塘边的一家小酒店,要了一盆鱼一斤酒,便自斟自饮起来很快他就将一盘鱼吃完了,觉得鱼的味道鲜美,就又要了一盘当店小二送菜时,康熙问此菜何名店小二答:“腹花鱼” 店小二见客人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便指着窗外的池塘说:“这鱼就生长在这池塘里,平时爱吃鲜花嫩草,鱼腹上都是金黄色的花纹,故叫它‘腹花鱼’ ”康熙听后说:“店家,我给次菜改个更雅致的名称如何?”店小二忙告诉掌柜的,店主听后很高兴,便拿来笔墨纸砚康熙兴高采烈提笔写出“宫门献鱼”四个大字,后面落款“玄烨”两个字诸葛亮与“博望锅盔” 传说三国时,西蜀丞相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取得了博望大捷随令关羽率兵驻守博望,因地势太高,时值大旱,给将士们饮水造饭带来困难关羽欲弃之派人给军师送信孔明复信,放于锦囊之中,令来人带回关羽认为是撤军密令,谁知拆开锦囊见信上乃是一食品制法:多用于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如盔,以饴将士。

于是,关羽即令人如法炮制,果然制得酥香可口的食品将士们大喜,守志遂坚 “博望锅盔”因此得名杨玉环与“贵妃鸡” 相传,唐明皇与杨玉环饮酒对歌,两人都有些醉意,杨玉环借机又撒起娇来,痴迷神颠地说:“我要飞上天!”随即唐明皇李隆基忙命御膳房赶快烹制“飞上天”这道菜那知厨子们从来就没听说过“飞上天”这道菜,何谈做法如果做不出来,就有杀头之罪在这紧急之时,有位苏州籍厨子,想到鸡翅含有飞翔之意,且肉质细嫩,建议拿它来做此道菜,众人忙找来几只童子鸡苏州厨子斩下翅膀,与香菇、青菜、嫩笋焖烧,再配以青椒,调以佐料,待鸡烧好,整个厨房早已香味四溢当端到杨贵妃面前,这位美人顿时被味美色亮的烧鸡翅唤起食欲,尝后,连声说好!当问及菜名,答曰:“飞上天 ”谁知杨贵妃吃了这次还想着下一次,每次用膳都点这道菜,以后厨子们干脆叫它“贵妃鸡”了孙中山与“猪血粥” 中山先生对猪血粥可谓情有独钟青年时,他在广州读书,早餐最喜欢吃猪血粥,及猪血和大米煮成的粥后来学医后,每天中午也是一、二碗猪血粥当时一碗猪血粥只卖一个铜板,是穷人们才吃的“劣食” ,更被外国洋人说成是粗恶野蛮之食而中山先生却对猪血粥大家赞赏,他曾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写道:“猪血为之食品,有病之人食之故可以补身,而无病之人食之亦可以益体,而中国人食之不但不为粗恶野蛮,且极合科学卫生也。

”秦始皇与“皇统无疆凤珠氽” 秦始皇喜欢吃鱼,但特别讨厌鱼刺,不少厨师为此而掉头又一次,轮到三楚名厨做菜他想到自己的命将断送在这条鱼上,便抄起菜刀 狠狠将鱼砸烂,随即鱼刺剔出当宫女传膳时,厨师顺手将鱼肉氽成丸子秦始皇吃后,连声叫好,并御赐美名为:“皇统无疆凤珠氽” 宋太祖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