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23063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数学第三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学 校:旧宫二小 姓 名:刘海玲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充分相信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带着 问题自主探究,带着问题合作交流,学生自始至终都应该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 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从生 活实际引入,出示了很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图,比如:一共有多少个灯笼等, 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

2、相同数相加 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 运算的意义。并且通过几组加法算式的对比,发现了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 法计算,这样更加简便。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 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和减法,也学习过如何分类的数学知识。这一节课是学生学 习乘法的开始,从同学们已经有的加法的实际问题入手,学生们很容易列出加 法算式解决问题,同学们关于分类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分出两类不 同的加法算式,一类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另一类是不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算 式。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3、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 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乘法,可能部分同学 只是机械地会背一点,并不理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让同学们建立乘法的 概念,不仅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3.教学手段与技术准备 教具准备: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技术准备:投影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操作学具与口语表达相结 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 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

4、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把相同数连加的题概括为是求几个几相加,能把相同加数连加 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乘法的意义是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流程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探究体验,理解乘法 3、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4、课后小结,梳理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 14 页的主题图,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幅图,谁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一 些什么?并试着解答一下问题。 (1)独立观察图画,思考答案。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每组派一个同学先说图意,再列式。 生 1,我看到了很多灯笼,有好多同学去买灯笼了,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可以这样算

5、: 4+2+3+3+2=14(个) 生 2,我看到了一幅同学们玩碰碰车的图,有 5 辆碰碰车,每辆车上 2 人,问 题是: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2+2+2+2+2=10(人) 生 3,我看到了一幅同学们植树的图,有三组同学植树,每组 4 人,问题是: 种树的一共多少人?4+4+4=12(人) 生 4,我看到了同学们在划船,一共 4 条船,每条船上 5 人,问题是:一共有 多少人?5+5+5+5=20(人)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幅图的练习,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加法知识,为这节课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打好基础。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小组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探究体验,理解乘法

6、 老师把几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 师:请你们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几个算式分分类。 小组合作完成分类。 集体交流: 小组 1:可以分为两类 2+2+2+2+2=10(人) 4+2+3+3+2=14(个) 4+4+4=12(人) 5+5+5+5=20(人) 加数相同 加数不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交流,给这几个算式分类,同学们锻炼了观察能 力,通过仔细的观察,分出了两类,一类是加数相同的,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 进一步为学习乘法的知识做好铺垫。师:请你们读一读:2+2+2+2+2=10 师: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太长了,不好读,很麻烦。师在黑板上在写一个算式:2+2

7、+2+2+2+2+2+2=16 你们再来读读看,有什么感受? 生:哇!算式太长了,得读半天呢! 师:有一个方法能让这个很长的算式变得很简便,你们知道吗? 生:用乘法算。25=10 28=16 设计意图:通过让同学们读很长的加法算式,让同学们产生很麻烦、不简便的 感觉,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使乘法的出现变得非常自然、有现实意义。师:为什么可以把 2+2+2+2+2=10 改成 25=10 呢?2 代表什么?5 代表什么? 生:2 代表相同的加数都会是 25 代表有 5 个相同的加数。生:还可以改写成 52=10 师:读作 5 乘 2 等于 10,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中间的符号叫做乘号,5 和 2

8、都叫做乘数,10 叫做积。 板书:乘数 乘数=积(生书空乘号的写法,并齐读。 ) 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好,像这些相同加数相加的题,我们可以把它们改写成乘 法算式更加简便。你们有设么好方法,能很快把这些相同加数的算式很快改写 成乘法吗? 师:我只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一样的加数,数出几个后,就能找到是几个几相 加了,很快我就可以列出乘法算式了。 师板书:几个几相加 改写成 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询问 2 和 5 分别代表什么,同学们很快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 且很快的与加法建立了联系。对于学生们理解乘法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在此 基础上老师又问了: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很快的把相同加数的算式改写成乘法, 引导

9、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了数数的方法,数出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很快改成乘法 了。在这里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师:请你们拿出本来,把黑板上剩下的几个算式也改成乘法吧!黑板上的几个 算式都能改成乘法吗? 生:有一个不能改,4+2+3+3+2=14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改成乘法算式,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 式,才能改成乘法呢! 师:同学们试一试吧!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 (2)集体交流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询问,进一步明确了乘法的意义,是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 能改成乘法,和乘法建立联系。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师拿出小棍,在投影下面摆出 4 个 3,请同学们观察,每堆

10、有几个小棍, 有这样的几堆。 生:有 4 堆,每堆 3 个 师:要求一共几根小棍,谁能列式? 生:43 34师:请你们拿出小棍摆出 2 个 5 生独立摆一摆,同桌交流一些,有几堆?每堆几根?要求一共几根小棍,怎样 列式。 指名说:有 2 堆,每堆 5 根小棍,列式 25 52 同样方法再练习摆两组:2 个 3 3 个 4 指名上台在投影下摆一摆,并说出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亲自的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 解,同时锻炼了同学们口语表达能力。 试一试(15 页 1、2 题) 1、2+2+2+2+2=10 这是()个 2 相加。 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 )或者(

11、) ( )=( ) 2、4+4+4=12 这是( )个 4 相加 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 )=( ) 或 ( ) ( )=( )(1)学生们独立完成试一试(2)集体交流答案。设计意图:这类题明确告诉了学生们解题的思路,先确定几个几相加,在写乘 法算式。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巡视指导,给以帮助。四、课后小结,梳理知识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我学会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简便的乘法算式。生:我学会了乘号,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对于乘法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的梳理,更加明确了乘法 和加法的关系,更好地沟通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 网状的知识

12、体系。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们是在不满足于相同加数加法算式非常长、麻烦 的基础上,产生了需要更简便的乘法的动机,因此,他们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 更加深入。 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于消化乘 法的意义这个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主要结合测试题目及学生的课堂 学习表现进行分析,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突破,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通过让学生们读很长的一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使学生们产生不满 足于相同加数加法算式非常长、麻烦的基础上,产生了需要更简便的乘法的动 机,因此,他们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2)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于 消化乘法的意义这个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本次教学设计中多次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和观察能力,而且在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在小组内发言, 锻炼了每一个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热爱 数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究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