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22972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广州是一座具有 2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 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 礼仪、娱乐等。广州,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这里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 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 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身为广州人的我,虽然是生长在郊区,但对广州民俗文化多多少少有点了

2、解,下 面由我来讲讲我对广州民俗文化的见解。广州文化艺术广州文化艺术(1) 粤剧粤剧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 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 300 多年的历史. 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 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 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 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2) 广绣广绣广绣,又称粤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 族,明中后期形成

3、特色。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 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 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 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 站着施绣。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 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 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 (3) 粤语讲古粤语讲古“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 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种

4、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上而言, 当是直接承继元明以来的评话、评书,并结合粤语方言而产生。据说明朝末年,江苏 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 书艺术传来广东。 (4) 广式家具广式家具广式家具工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 末朝廷已有广式家具出现。清初,广式家具的豪华造型满足了统治者对富贵的追求, 成为清廷家具的主要来源。清中期,广式家具受欧洲巴罗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艺术风格 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后期战乱使广式家具行业萧条中落,抗战 胜利以后,家具行业逐渐复苏。2关于广州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很

5、多,比如沙湾飘色、广州玉雕、广州砖雕、广州木 雕、广州灰塑等等。广州民俗风情广州民俗风情(1) 迎春花市迎春花市迎春花市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 广州的年宵花市形成于 19 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当时设两个花市,一个在藩署前 (今中山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另一个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称迎春花市,在每年农 历年的最后三天举行。在这三天里,花市从清晨到午夜向公众开放,除夕之夜达到高 潮,正月初一早晨 2 时结束。花市期间,教育路、多宝路、滨江西路、东川路、芳村 陆居路和荔湾路一带,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话,热闹 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头、

6、盆头和散花三类。枝头以桃花、梅花为主,吊钟花居多; 盆头的名目繁多,诸如金桔、四季桔、大红桔、朱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兰 花、芍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等;散花则有菊花、鸡冠花、剑花、 银柳等。 (2) 广州饮茶习惯广州饮茶习惯 由于个人比较喜欢饮茶这个习俗,所以我这里就详细说说:广州人喜爱饮茶,尤 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 (意为“喝茶了吗” )作为问候。民间还流 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仅饮早茶, 还有吃点心(作为早餐) ;不仅填饱肚子,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谈生意等。 可见,这

7、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方式。 饮早茶广州人又叫“叹早茶” 。 一个“叹”字,足以见得广州人是怎样把饮早茶 看作一种有滋有味的享受。 “一盅两件”是广州人闲适生活的方式之一。广州人若 是独自一人上茶楼,只需要一盅两件就可以闲坐一个大清早。所谓“一盅”便是一壶 茶,菊花、普洱、菊普、寿眉、乌龙、铁观音,这些都是茶客们普遍热爱的茶种,他 们一般拥有自己固定喜好的茶种,每上茶楼必喝;而“两件”的点心更是必不可少, 因此,究竟是用点心作为茶的佐料,或是因为吃点心要喝茶润口,委实让人分不清。 最经典的“两件”莫过于“虾饺” 、 “烧卖” ,茶楼的服务大婶,推着装满蒸笼的小推 车,边绕着茶桌走,边“吆喝”

8、着:“虾饺、烧卖咯!好好吃既虾饺、烧卖咯!” (粤语,意即“虾饺、烧卖啊!很好吃的虾饺、烧卖啊!)闻声而至的茶客一手拿着 点心单,一手小心翼翼地掀开每个蒸笼盖, “鉴别”过后,取起心仪的点心,让服务 员在点心单上盖上个印。于是,一桌子上, “一盅两件” ,一个茶客,一叹早茶。 “叹早茶”是广州人举重若轻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广州人喜欢在分别时说上一句 类似的话:“得闲出黎饮茶吖!”意即:“有空出来喝个早茶吧!”事实上,此话往 往有丰富的生活含义:或是表示对此间的惜别,抑或是表示余言后叙、有空再聊,这 句话就如别人说的“再见”一样,那么轻松、随意,但又蕴含了一种交情,留给了人 际沟通一个空间和机会。

9、广州人爱聊天,在茶楼里沏上一壶茶点上几个点心便可以聊 天“直落” (粤语,意即一直聊到茶市收市) ,比起北京人蹲在胡同老墙脚下粗嗓大气 的“侃” ,广州人在桌边的“聊”显得小声细语、内敛温和,聊得兴起也不过是轻拍 桌子或仰头一笑。有时广州人说起“得闲出黎饮茶”这句话时,又只是一种说法,也 许是对对方的帮忙表示感恩谢德,以自己请“饮茶”来作为一种实惠的酬谢,真有点 像“君子之交在乎(饮)茶” 。更玄妙的一种意思是,当有矛盾解决、误会消除时,3广州人会豪爽地诚邀对方:“得闲我请你饮茶补翻数啦” ,意即有空我请你饮早茶, 作为对你的补偿,抱歉之情与修补之意,在请饮茶之间,不着一字,尽得彰显。 “叹早

10、茶”是广州人性格与广州城市特征的一道风景线。 “饮茶”是货真价实的, 它成为了务实的广州人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久未见面的老友,或 是相互帮忙的朋友,或是重归于好的双方, “饮餐茶”似乎比“吃餐饭”更普遍、实 在,比起浮躁的饭局, “饮餐茶”显然更温和、平淡、不愠不火、不骄不躁。就是这 个早茶,深刻地体现了广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亲情、友情、社交、生意倾谈、 娱乐文化,都有意无意却深厚地渗透进早茶中,甚至与之融合为一体,久而久之, “叹早茶”成了广州人生活的一种态度、氛围。所以,开明、勤恳、朴素、懂得赚钱 又懂得享受的广州人的性格和包容、平和的广州城市特征,不经意地就被定格在

11、茶楼 里、早茶上。 (3) 重阳登高重阳登高广州重阳登高,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民众每年农 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前后攀登广州市北郊白云山等山峰以及镇海楼等建筑物祈福转运、 重阳敬老、拜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广州重阳登白云山的习俗,与至少有 1500 年历史的郑仙诞有关。上个世纪七十年 代开始,由于郑仙传说的重新出现,相当多的民众重阳登高转向登白云山,并吸收了 郑仙诞活动的部分内容。 (4) 扒龙舟扒龙舟 在广州的西端,已有 400 多年历史的荔湾泮塘的“扒龙舟”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 上演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之前,村民们就把去年藏在涌边泥土中的龙船挖出,按传 统这叫做“起龙”

12、。起龙时,要在涌边点香火,烧金银,放炮竹。到了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泮塘村民们像迎接盛大日子一样,早早前来围观。最受 欢迎的是被泮塘人称为“契爷”的盐步“老龙”来访,因为在 300 多年前的场龙舟竞赛中, 盐步就与泮塘因“扒龙舟”而上了契。 就说今年端午节期间,广州市共有龙舟竞渡活动点 160 余个,其中竞赛点 18 个, 共有 800 多艘、2300 余艘次龙舟参加竞渡活动。预计整个龙舟赛期间观众将达 46 万 余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 200 余人次。端午当日共有 50 余场龙舟竞渡活动,逾 800 艘龙舟参加,规模为历年之最。以上所说的只是我比较了解的,关于广州的民俗风情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春节风俗:插桃花、摆年橘、团年饭、煮汤圆、舞狮子、逗利是(领红包) 、行花 街、开年、人日、闹元宵等。信仰风俗:南海神诞,天后诞,郑仙诞,金花诞,上元诞、中元诞和下元诞(合 为“三元“) ,何仙姑诞,土地诞,观音诞,盘古王诞,华光诞,生菜会和打华光等生活风俗:宵夜、饮糖水、喝凉茶、喝老火靓汤、打边炉(火锅)、冬令吃狗肉等。 (以上所写是我亲身的见闻、见解以及网上查找的一些资料结合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