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9.50KB
约17页
文档ID:41221328
关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_第1页
1/17

附件 1:关于关于 20142014 年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工作组去年启动 2014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国家标准》 )修订工作以来,完成了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少数民族:云南、新疆)110 小学,163 所中学、18所大学,共计 135672 在校学生的标准修订研制样本测试工作其中,汉族小学生 56657 人,中学生 56508 人,大学生 6229 人,少数民族小学生 7318 人,中学生 7975 人,大学生 985人为确保本次修标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统计计算和征求 10 个省份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内容要点,供各位领导、专家和有关部门阅提意见建议一、重建一、重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一)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1、取消原、取消原《《国家标准国家标准》》 ((2007 版)中版)中““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指标指标《国家标准》 (2014 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包括三个部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

突出《国家标准》 (2014 版)评价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本水平,并通过检测与评价各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实现该标准的功能(附 1) 2、提出、提出“共性共性”与与“个性个性”评价指标的理念评价指标的理念《国家标准》的适用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群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变化既有连续性特征,又具有阶段性特征所以,提出“共性” 、 “个性”评价指标十分有利于体现《国家标准》的科学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具体内容见“二” ) 3、取消原、取消原《《国家标准国家标准》》 ((2007 版)版) ““同类同类””指标的指标的““选测选测”” ,设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学标准》 (2007 版)自推行以来,设立的“同类”评价指标的“选测”制度受到质疑具体表现在:(1)将不同测量属性的指标归为一类,混淆了指标的评价意义如,小学五、六年级的 50 米跑(25 米×2) 、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为一类,这就造成了将“体现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与反映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指标”归为一类2)尽管《国家标准》 (2007 版)管理办法中要求选测指标“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测试前 2 个月确定公布” 、 “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 。

但是,在实践中,各地各校常采用“避重就轻”选择指标,也造成了全国选择指标上的差异同时,选择不同指标还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公平” 、 “避实就虚”的认识4、选择体重指数(、选择体重指数(BMI)替代身高标准体重)替代身高标准体重(1)1997 年在国际肥胖委员会(IOTF)都柏林会议上, “建议像成年人那样,将体重指数(BMI)作为反映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的指数和估价超重、肥胖发病率的参数” 2)BMI 作为评价指标,能够与未来国际青少年体型评价标准接轨5、选择肺活量替代肺活量体重指数、选择肺活量替代肺活量体重指数(1)小学 1-4 年级增设肺活量,保持《国家标准》 (2014 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即,从小学 1 年级至大学 4 年级均选择肺活量作为反映身体机能的评价指标2)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身体形态与内脏器官的增长水平和发育速度呈现“非等比”特征,即体重和肺活量的自然增长水平不一致,发育敏感期也存在差异遗传学提示,体重遗传度为 63%,肺通气量为 73%,即,前者受后天因素影响的变异程度超过了肺活量对于体重超标或肥胖的学生而言,因体重大,在明显降低了身体形态得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降低了身体机能的得分。

所以,若保留肺活量体重指数将会明显造成部分体重超标或肥胖学生的分值3)根据“异速生长”理论,机能水平与身体形态自然增长呈现“异速增长”特征,即肺活量与体重自然增长不同步4)在一些省份测试项目中已设有肺活量(如北京、浙江等) 6、小学、小学 5-6 年级保留年级保留 50 米米××8 往返跑,取消往返跑,取消 400 米跑米跑(1)由于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差异,会造成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水平之间的明显差异2)众多研究和体质监测结果提示,400 米跑与 50 米×8 往返跑在评价小学生耐力水平具有不等效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400 米跑更多强调耐力素质,而后者则强调灵敏性与耐力测试3)我国众多小学(尤其是中心城市) ,场地条件是制约开展耐力跑的重要因素;而且,在 2012 年和 2013 年《国家标准》测试数据上报抽查复核工作中发现,许多城市小学开展400 米跑相当困难,即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跑道不规范,也常常会造成测试误差总之, 《国家标准》 (2014 版)评价指标经过了专家论证,实地测试等环节,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表 1) 表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指标类别测量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意义身体形态全体学生体重指数(BMI)体型身体机能全体学生肺活量心肺功能50 米跑速度素质(移动速度)全体学生坐位体前屈柔韧素质全体小学生1 分钟跳绳协调性、灵敏性素质小学三至六年级1 分钟仰卧起坐力量素质(肌肉耐力)小学五、六年级50×8 往返跑耐力素质立定跳远力量素质(爆发力)引体向上(男)1 分钟仰卧起坐(女)力量耐力(肌肉耐力)身体素质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1000 米(男)800 米(女)耐力素质(二)评价指标筛选的依据(二)评价指标筛选的依据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牵头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部分高等体育院校从事学校体育、体质研究的专家,以及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学校体育工作领导等参加。

理论依据如下1、2007 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2、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尤其是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敏感期等3、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指标体系” (五年一次) 、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指标体系” (二年一次) 4、 “2013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数据抽查复核工作方案”中的测试指标体系(附 2) 二、规范评价指标的测量属性二、规范评价指标的测量属性依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各年级评价指标的测量属性如下:(一)共性指标(一)共性指标作为反映全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重点突出对体型、心肺功能、速度与柔韧素质等四个方面的评价1、、BMI(体重指数)(体重指数)选择国际流行体重指数(BMI)评价学生体型特征,以全面实现对我国学生“超重” 、“肥胖” 、 “低体重”等体型的监控,并为未来施行“体重控制”干预的效果评价指标奠定基础2、肺活量、肺活量心肺功能是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的核心要素,肺活量是反映心肺耐力的简便易行的指标之一3、、50 米跑米跑依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模式,神经系统是优先发育的系统之一,且跑是运动能力之首。

所以,选择 50 米跑作为综合反映学生运动速度、反应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指标4、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柔韧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选择坐位体前屈反映学生关节灵活性以及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与弹性二)个性指标(二)个性指标作为反映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状况,重点突出身体协调性、力量与耐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评价1、小学、小学按照生长发育阶段性规律,大部分小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前(儿童期) ,其身体形态、机能处在缓慢增长期,身体素质的增长也常常以协调、柔韧、速度以及灵敏、平衡等能力为主研究提示,小学生身体发育呈稳定增长趋势如协调、平衡等在小学 1~3 年级发展最快,而灵敏与柔韧素质在小学 4~6 年级发展最快1)1 分钟跳绳依据身体素质自然增长规律,小学是身体灵敏性、协调性和动作节奏感形成的敏感期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下肢力量和良好的心肺功能,所以,选择 1 分钟跳绳作为综合评价小学生上述能力的指标2)1 分钟仰卧起坐小学生由于还处在“向心律”发展的高峰期,机体内有机物含量较高,形成肌肉力量的物质基础(如蛋白质、无机盐等)还处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不太适合对其最大力量进行评价。

所以,选择 1 分钟仰卧起坐作为评价小学生腰腹核心肌群耐力水平的指标3)50 米×8 往返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处在青春期前,甚至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已经进入青春突增期,其肢体长度、围度、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以及心脏、肺、肝脏等循环与内脏器官的体积、重量等已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机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系统功能得到发展2、初中、高中、大学、初中、高中、大学初中至大学各学段的男女学生(12 岁以上)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将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以身高、体重为代表的身体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随后,伴随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跃等,促使身体素质有了明显了增长,尤其是体现在力量与耐力素质方面,将进入明显快速增长所以,初中以上的男女学生除了保持对移动速度与柔韧素质的评价以外,还需要增加对速度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耐力素质的评价1)立定跳远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学生跑、跳、投及攀爬等各种运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均离不开力量素质一般而言,肌肉的快速收缩产生的加速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为速度力量(爆发力) 即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使人体移动到尽量远距离的能力,以及下肢、躯干和上肢不同部位肌肉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能力是构成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内容。

所以,选择立定跳远作为反映初中以上学生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2)引体向上(男) 、1 分钟仰卧起坐(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肌肉耐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具备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或者对抗身体疲劳的能力也是关乎到其运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抓、握、举等是日常生活的常规动作,其完成效益如何,与肩带、上臂、前臂和背部等肌群关系密切所以,选择引体向上(男)/1 分钟仰卧起坐(女)作为初中以上学生上肢肌群耐力或腰腹肌群的评价指标3) 1000 米(男) 、800 米(女)耐力素质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育成熟度,研究发现长期从事耐力训练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肌肉、心肺、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物质代谢调节等功能的提高,即耐力素质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我国多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结果提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耐力素质持续下降” ,所以,选择 1000 米(男)/800 米(女)作为评价初中以上学生耐力素质的指标三、重构综合评价指标的三、重构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一)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1、身体形态、身体形态重视其遗传和个体化特征,鼓励采用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强调维持“正常体重”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采用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控制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同时强化增加力量训练,改善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对改善低体重的效应。

2、身体机能、身体机能尊重肺活量的大小受到体型、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突出通过积极参加有氧锻炼能够有效的提高心肺功能能力3、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实现的理念,尤其是不锻炼就不能取得优异成绩二)权重确定的原则(二)权重确定的原则1、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立统一的、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立统一的““类权重类权重””(1)根据《国家标准》 (2007 版) “权重”不一致的现状,参考《国家标准》 (2007 版)执行过程中的实情与《国家标准》 (2007 版)管理办法等因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