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查动力之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205355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自查动力之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转载自查动力之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转载自查动力之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转载自查动力之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转载自查动力之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载自查动力之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自查动力之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载自查动力之源转载自查动力之源转载自杀动力之源人们能够持续活下去的关键,在于感到自己有所归属和有用在 2006 年底和 2007 年初的几个月,有一名网名为 Kristi4 的妇女成了厌食症讨论社区的最知名会员。作为生活杂志网一个博客的管理员,她曾给予人们忠告和鼓励,并坦率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斗争。到了后来,一个星期五的夜晚,在一连串说明她正在计划做的事情后,Kristi4 服用超剂量的处方安眠药、肌肉松弛剂和止疼药自杀了。她的死只是所有心理学统计的一个悲剧数据点而已。人们早就知道,厌食症在心理疾病中死亡率最高:患厌食症的病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与该病有关的原因。但是,现在人们只是知道,很多厌

2、食症病人并不是饿死的,而是自杀。厌食症病人自杀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 5060 倍,没有任何一种疾病人群有如此高的自杀率。现在,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人为什么会自杀这一宽泛的问题。如果这种解释可以成立,它将给精神病学家提供一种筛选病人的新工具,帮助确定哪些病人更可能自杀,从而预防、挽救生命。难以解释的动力自我保护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所以,自杀的驱动力肯定更为强大。但是,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曾对此提出过解释。涂尔干看到自杀的根源在于社会因素,比如未能融入社会;而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根源在于本能驱动,特别是他所说的死亡本能。更近的解释则趋向于把重点放在诸

3、如抑郁、绝望和感情痛苦等因素上。但是还没有人成功地回答过自杀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处在看似相同的境遇,有些人会自杀,而另一些人却不会?哈佛大学研究自杀和自我伤害的心理学家诺克说,通过对大量自杀数据的处理,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比如,研究人员已经了解到,自杀的死亡率正在上升,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占到所有死亡的1.5%。15 岁至 24 岁人群的自杀是除交通事故外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妇女比男子更有可能尝试自杀,但男人更容易自杀成功。 有关自杀最麻烦、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提前知道?我们可以预先做些什么?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自杀?大多数自杀的人都有精神失调症最常见的是厌食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边

4、缘性人格障碍。但绝大多数沮丧和无望的人并不会走向自杀,而自杀风险却也存在于许多其他人群中。自从 1965 年以来,全世界的自杀率增加了 60%,每年大约有100 万人自杀成功,每过 40 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但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能告诉我们哪些人自杀风险最高。成功自杀的两种前提2005 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自杀研究专家、心理学家乔伊纳的父亲自杀身亡,这一惨痛的打击使得他开始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为什么自杀一书于 2005 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对自杀统计资料的研究和对自杀率较高组群的特别关注,乔伊纳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其他人忽视的线索。人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融入他人的圈子;二是

5、渴望对他人有用,或者能影响他人。如果一个人在这两方面都遭受重创或一败涂地,他就会觉得自己到处都格格不入和一无是处,那就难免有求死之心了。我们周围不乏有自杀念头、自杀未遂和自杀身亡的人。乔伊纳提出,大体上自杀的人必须满足极度绝望和沮丧两个条件:人们死于自杀,是因为他们“能”也就是,他们对疼痛变得不再敏感,并且习惯于面对暴力;人们死于自杀,是因为他们“想”他们通常都对自己尊重的组群或关系不再有归属感,这使他们不再与他人联络,变得绝望,不能看清现实并失去亲密关系;而且感觉自己成了亲人的负担,或者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成功自杀的人必须有能力实施这种行为,这听上去很显然,但是,在乔伊纳指出来之前,一直没有人

6、曾经试图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而绝大多数人却不能。乔伊纳说,不管你多么真心求死,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很强大的。乔伊纳说,想自杀的人有两种方式发展出克服自我保护的能力。一种是逐渐地做到,很多情况下,第一次自杀尝试是试探性的,如割脉的刀口较浅或服用的药物轻度过量。只有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自杀行动才是致命的。 “每一次成功的自杀对应的是 20 次失败的尝试。 ”另一种是对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习以为常。比如,士兵和警察会有更多机会被人射杀,或看到自己的同事受伤或死亡,于是他们会习惯地想到自己的死亡。这两个组群都有高于正常的自杀率。同样,见证伤痛和死亡的医生和外科医生也更有可能考虑到

7、自己的死亡医生的自杀率大大高于一般人群。乔伊纳将这种要面对那些会威胁大多数人的事情描述为“冷漠无情” 。 厌食症验证自杀理论另外一个表现出冷漠无情的组群是厌食症病人。乔伊纳曾在他最初的工作中说明这一组群的高自杀率和为什么人们会自杀,但直到后来,他才抓住了重点。在 2006 年的一次研讨会中,乔伊纳的两个研究生霍尔姆-狄朗华和维特听了他对厌食症患者自杀风险的描述。维特观察到高自杀率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也许厌食症患者并不比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企图自杀,但是,厌食症使得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他们的自杀尝试更有可能成功;另一个解释是,厌食症是如此令他们习惯于痛苦,乃至于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以自杀来了结

8、。按照乔伊纳的假说,第二个解释应该是正确的。所以,霍尔姆-狄朗华开始检验这一预测,她随机选取了 9 个自杀案例进行检查。“不管体重是多少,这些人都会去死,我们震惊于他们成功赴死的决心:三个人跳到火车前面,两个吊死,两个大量服药,一个用安眠药和卫生间清洁剂毒死了自己,另一个将自己反锁在加油站的休息室内,用一个垃圾桶点火,产生了足够她窒息的一氧化碳。 ”狄朗华说, “9 起案件,当然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所有人都采取如此激烈手段自尽的事实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 ”霍尔姆-狄朗华说,厌食症为乔伊纳假说所涉及的因素提供了一个积薪厝火的环境。有厌食症的人会避免任何与食物有关的交流,所以,他们可能是与社会隔

9、绝的。这就是说他们不会出去吃饭,也不会看电影(因为影院里面有爆米花),他们也不会在朋友的房子前停留。这就导致出现乔伊纳所描述的一个自杀的关键因素“联系受阻” 。然后,他们就产生了一种感觉,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朋友无法忍受的负担治疗少儿厌食症的一种通常做法,就是让一位家长全天监视孩子。更重要的是,厌食症意味着变得习惯于痛苦。无情的饥饿会导致紧张,痛苦的饥饿感、严重的头疼折磨着病人。骨质疏松在厌食症病人身上很普遍,这有可能造成骨折,更不用说还有由于心脏损害所造成的胸疼了。Kristi4 在其博客上诠释了这一作用。理论测试正在形成正像维特发现的一样,乔伊纳假说可以对自杀高危人群做出可检验的预测。比如,

10、科学家可能会设制出衡量人们感觉有多大负担或多少挫败感的心理学测验,并利用它们预测出谁会自杀。此外,还有可能检测出乔伊纳所提到的不同群体的自杀率。这些测试正在逐渐形成,最近由乔伊纳学生所做的一项研究工作显示,那些感觉他们自己是负担并体验到没有归属感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诸如开枪射击或打仗这类的事件将增加乔伊纳所说的“后天能力”这是一种测量某人伤害自己或自杀能力的笔试测验。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大学的精神病专家克罗研究了暴食症患者的自杀率,发现这个组群的自杀率比正常人群高 46 倍。各种生物指标显示,暴食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身体挨饿,所以,患有暴食症的人也以与厌食症病人大致相

11、同的方式习惯于痛苦。乔伊纳说,要使他的理论被人们当作自杀的普遍解释而接受,还需要做更多实验。他指出,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自杀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哪些人的自杀风险最大,而且找出新的预防自杀的方法。长期的心理治疗,能帮助人们减轻自杀的可能性。但是,只要一个人对痛苦心如铁石,只要他感觉孤立或是自己已成他人负担,按照乔伊纳理论的预测,自杀就会如影相随。2009 年 1 月,乔伊纳与同事合作的自杀的人际理论:与自杀当事人共事指导手册由美国心理学家学会出版。该书对病人进入黑暗的自杀世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旨在建立针对各种精神失调症的预防机制和推动公共卫生运动,更重要的是,该书对治疗联盟在心理治疗和预防自杀、以及危机干预上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临床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