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205295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 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字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 阎石阎石 第七章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本文由 baoyizhong0 贡献ppt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五版)教学课件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七章半导体存储器第七章半导体存储器!单元数庞大 !输入/输出引脚数目有限7.1 概述 能存储大量二值信息的器件 一、一般结构形式输 入 出 电 路 I/O二、分类 1、从存/取功能分: 、从存/ 只读存储器 (Read-Only-Memory) Read-Only-Memory)掩模 ROM 可编程 ROM 可擦除的可编程 EPROM随机读

2、/ 随机读/写 静态 RAM (Random-Access-Memory) 动态 RAM Random-Access-Memory) 2、从工艺分: 双极型 MOS 型 MOS 型7.2 ROM 7.2.1 掩模 ROM 掩模 ROM 一、结构二、举例A0An-1D0 W0W(2n-1)Dm地A1址A0 D3数D2据D1 D00 0 1 10 1 0 10 1 0 11 0 1 10 1 0 11 1 0 0两个概念: ? 存储矩阵的每个交叉点是一个“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 中有器件存入“1” ,无器件存入“0” 中有器件存入“1” ,无器件存入“0”存储器的容量:“字数 x 位数”掩模 RO

3、M 的特点: 掩模 ROM 的特点: 出厂时已经固定,不能更改,适合大量生产 简单,便宜,非易失性7.2.2 可编程 ROM(PROM) 可编程 ROM(PROM)总体结构与掩模 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 总体结构与掩模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熔丝由易熔合金制成 ?出厂时,每个结点上都 有 ? 编程时将不用的熔断 ! 是一次性编程,不能改 写 !7.2.2 可编程 ROM(PROM) 可编程 ROM(PROM)总体结构与掩模 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 总体结构与掩模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写入时,要使用编程器7.2.3 可擦除的可编程 ROM(EPROM) 可擦除的可编程ROM

4、(EPROM)总体结构与掩模 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 总体结构与掩模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 一、用紫外线擦除的 PROM(UVEPROM) 一、用紫外线擦除的 PROM(UVEPROM)SIMOS ( Stacked ? gate Injuction MOS ) 叠栅注入 MOS 管Gc : 控制栅 G f : 浮置栅工作原理: 若 G f 上充以负电荷,则 Gc 处正常逻辑高电平下不导通 若 G f 上未充负电荷,则 Gc 处正常逻辑高电平下导通, “写入”:雪崩注入, D ? S 间加高压( 25V)发生雪崩击穿 20 同时在 Gc 上加 25V ,50ms 宽的正脉冲, 吸引

5、高速电子穿过 SiO2 到达 G f , 形成注入电荷 “擦除”:通过照射产生电子 ? 空穴对,提供泄放通道 紫外线照射 20 30 分钟(阳光下一周,荧光灯下 3 年)二、电可擦除的可编程 ROM( PROM) 二、电可擦除的可编程ROM(E2PROM) 总体结构与掩模 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 总体结构与掩模 ROM 一样,但存储单元不同为克服 UVEPROM 擦除慢,操作不便的缺 点 采用 FLOTOX ( 浮栅隧道氧化层 MOS 管)G f 与 D 之间有小的隧道区, SiO 2 厚度 2 10 ?8 m 当场强达到一定大小( 10 7 V / cm )电子会穿越隧道 , ? “隧

6、道效应”工作原理: G f 充电荷后,正常读出 GC 电压(3V)下, T 截止 未充电荷时,正常读出 GC 电压(3V)下, T 导通充电: Wi , GC 加 20V ,10 ms 的正脉冲, B j 接 0 电子隧道区 G f放电:GC 接 0,Wi , B j 加正脉冲, G f 上电荷经隧道区放电三、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 三、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 为提高集成度,省去 T2(选通管) 为提高集成度,省去T2(选通管) 改用叠栅 MOS 管(类似 SIMOS 管) 改用叠栅 MOS 管(类似 SIMOS 管)G f 与衬底间 SiO2 更薄( 15nm

7、) 10 G f 与 S 区有极小的重叠区 ? (隧道区)* 工作原理: 向 G f 充电利用雪崩注入方式, D ? S 加正压( V) ,Vss 接 0 6 Gc 加 12V, us 的正脉冲 10G f 放电,利用隧道效应 G c = 0 , V ss 加 12V ,100 ns 的正脉冲 G f 上电荷经隧道区放电7.3 随机存储器 RAM 随机存储器 RAM7.3.1 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 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 一、结构与工作原理二、SRAM 的存储单元 二、SRAM 的存储单元六管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T1 T4 为基本 RS 触发器, 作存储单元 X i = 1

8、时,能在 1行中被选中, T5 , T6 导通,Q、Q 与 B j、Bj 相通当 C S = 0 时, 若 R = 1, 则 A1 导通, A 2 与 A 3 截止, W Q I ,读操作 O若 R = 0, 则 A1 截止, A 2 与 A3 导通, W I Q ,写操作 OY j = 1 时,所在列被选中, ?第 i 行 T7 , T8 导通,这时? 单元与缓冲器相连 ? 第 j 列7.3.2* 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 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 动态存储单元是利用 MOS 管栅极电容可以存储电荷的原理 动态存储单元是利用 MOS 管栅极电容可以存储电荷的原理7.4 存储器容量的扩展7

9、.4.1 位扩展方式 适用于每片 RAM,ROM 字数够用而位数不够时 适用于每片 RAM,ROM 字数够用而位数不够时 接法:将各片的地址线、读写线、片选线并联即可例:用八片 1024 1 位 例:用八片 1024 x 1 位 1024 x 8 位的 RAM 8 位的 RAM7.4.2 字扩展方式适用于每片 RAM,ROM 位数够用而字数不够时 适用于每片RAM,ROM 位数够用而字数不够时 例:用四片 256 8 位 例:用四片256 x 8 位1024 x 8 位 RAM 8 位I O0 I O7A0 A7 , A8 , A9R W 1024 x 8 RAM数据线: O0 I O7 I

10、地址线:A0 A7 读/写信号: W R 片选信号:CS 数据线: O0 I O7 I 地址线:A0 A7 , A8 , A9 读/写信号: W R每一片提供 256 个字,需要 256 个地址 ( A0 7 : 0 0 ? ? ? ?1 1) 用 A9 , A8 两位代码区分四片即将 A9 A8 译成 Y0 Y3, 分别接四片的 CS A9 A80 0 1 1 0 1 0 1 CS1 CS 2 CS 3 CS 40 1 1 11 0 1 11 1 0 11 1 1 0四片的地址分配就是: 00 A7 A0 , 0 255 01 A7 A0 , 256 511 10 A7 A0 , 512 7

11、67 11 A7 A0 768 1023A1 A00 0 1 1 0 1 0 1 CS1 CS 2 CS3 CS 40 1 1 11 0 1 11 1 0 11 1 1 0四片的地址分配就是: A 9 A 2 00 , A 9 A 2 01 , A9 A 2 10 , A 9 A 2 11A2 A1 A9A1 A07.5 用存储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一、基本原理 从 ROM 的数据表可见: ROM 的数据表可见: 若以地址线为输入变量,则数据线即为一组关于地址变 量的逻辑函数 地 址 数 据A1 A0 D3 D2 D1 D00 0 1 10 1 0 10 1 0 11 0 1 10 1 0 11

12、1 0 0A0An-1W0W(2n-1)7.5 用存储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一、基本原理 从 ROM 的数据表可见: ROM 的数据表可见: 若以地址线为输入变量,则数据线即为一组关于地址变 量的逻辑函数地A1址A0 D3数D2据D1 D00 0 1 10 1 0 10 1 0 11 0 1 10 1 0 11 1 0 0地A1址A0 D3 D2数据D1 D00 0 1 10 1 0 10 1 0 11 0 1 10 1 0 11 1 0 0二、举例用 ROM 产生: ? Y1 = ?Y = ? 2 ? ?Y3 = ?Y4 = ? ABC + ABC ABCD + BCD + ABCD ABCD + ABC D ABCD + ABCDY1 = m( 2,3,6,7 ) ? ?Y2 = m( 6,7,10,14) ? ?Y3 = m( 4,14) ?Y4 = m( 2,1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