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圈腿及其校正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8313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圈腿及其校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罗圈腿及其校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罗圈腿及其校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罗圈腿及其校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罗圈腿及其校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圈腿及其校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圈腿及其校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圈腿及其校正罗圈腿及其校正罗圈腿百科名片罗圈腿与正常腿的比较罗圈腿也就是“o 型腿” ,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外八字腿又称“x 型腿” ,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是国内常见的畸形。尤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男女青年如果得了这种下肢畸形,不仅失去了体型美,行走不利,有时还会影响参军、工作以致影响恋爱,有些入精神压抑,甚至悲观厌世。目录临床症状病因病理临床诊断矫正方法基本方法简易运动矫正外固定治疗是否会遗传预防“罗圈腿”临床症状 病因病理 临床诊断 矫正方法 基本方法 简易运动矫正 外固定治疗是否会遗传 预防“罗圈腿”展开 编辑本段临床症状罗圈腿,是对“o 型腿”的一种形象说法,也就是医学所称为膝内翻。患者

2、一般无自觉症状,外观很容易辨别,两脚并拢后两腿之间呈现“O”形空隙,症状越明显,两腿之间呈现空隙越大。膝外翻与此相反。 在佝偻病时骨骼变化有两大类: 骨发育不成熟,骨样组织在局部堆集; 已成骨骨质疏松软化变形。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症状: 骨样组织堆集四方头(双侧额、顶骨骨化中心突起,使头呈方形) ,肋骨串珠(前胸双侧肋骨近端膨出成小珠状) 、手或脚镯(手腕和脚踝部骨端圈状隆起,状似戴镯) 。 骨软化头颅骨软化,按之像乒乓球样可凹陷(见于月大患儿) ;前胸下部肋骨外翘,与上部肋骨间产生凹沟,称肋膈沟;胸骨前突,即鸡胸;胸骨向内凹陷,即漏斗胸;双下肢弯曲成“形或“形(见于岁以后) 。此外还可有脊

3、柱和骨盆变形。编辑本段病因病理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 一是幼儿时患佝偻病;形形色色的佝偻病骨骼变形 小儿佝偻病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缺乏维生素一方面是小肠吸收钙磷不足和肾脏排出钙磷增加,造成体内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是新骨生成障碍,不能钙化和已长成的骨骼脱钙。 二是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佝偻病一般是由维生素 D 缺乏所引起的。维生素 D 缺乏时,钙、磷在肠内吸收减少,钙、磷减少,一方面机体在甲状旁腺调节下使已长成的旧骨脱钙(旧骨硬度降低) ,以弥补血中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新骨由于缺钙而使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直立行走时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变形。 一般 1 岁以上儿童

4、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 3 厘米以下为轻度,3 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编辑本段临床诊断罗圈腿应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

5、过 10 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1.编辑本段矫正方法基本方法罗圈腿,又叫 O 型腿。可以矫正,方法如下: “O”型腿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运动,做 203O 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 20 30 次。 (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 耗练习,每次停耗10 秒钟,做 510 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 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 2030 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

6、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 1520 次。 如何矫正 O 型腿 稍微改变一下站立姿态,便可运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这是下蹲运动的最大特点。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 O 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方法: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 15 20 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 10 次。简易运动矫正1.弓步侧压腿,一腿压 30 次,交替各进行 2 次。 2.杠铃夹腿深蹲。肩负中等

7、重量的杠铃,两腿分开约同肩宽,慢慢下蹲至全蹲(膝角小于 90 度) ,然后快速夹腿直立,1 组做 810 次,共做46 组。 3.并腿蹲起。两脚及两腿并拢,俯身站立,双手扶膝,做往里推夹的动作(两腿不要分开) ,接着做下蹲与起立动作 1 次,再做向左与向右转动膝盖的练习 1 次,如此反复,每 15 次为 1 组,共做 3 组。 4.两腿做外摆和内夹练习,每 15 次为 1 组,共做4 组。 5.两腿夹书本,坐在椅子上,两腿伸直、夹紧,在踝关节上部(小腿下部)夹一本厚薄适宜的书,坚持在数分钟内不让书本落下。练习时可在膝关节下部扎一根绳子,效果更好。 6.两人对抗腿屈伸练习,8 次为 1 组,共做

8、 4 组。2 .外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D、O 形腿)是常见的下肢畸形,患者多为青少年,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下肢,致病原因包括佝偻病(分儿童型和少年型) 、骨骺坏死或骨骺发育异常。膝内翻不仅影响外观,且造成下肢负重力线的转移,日久可继发张力侧的韧带松弛、压力侧的韧带挛缩、退化性关节炎、髌骨脱位及髌骨软化等症,并可引起相应的各类症状。诊断虽不难,但寻找原因明确畸形部位、方向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是骨科医生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年龄较大和畸形严重的病例,常需矫形外科治疗,满意的矫形效果有赖于术前的精心设计手术方案。膝内翻均伴有胫骨内旋畸形,单侧可致肢体短缩,双侧可致身材矮小。手术时应同时予以矫正。对

9、特殊病因引起的膝内翻(如低磷抗 D 的肾形佝偻病) ,常需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行截骨矫形手术。 传统的膝内翻治疗,常采用小腿外侧切口,行胫骨上端楔形截骨,腓骨在不同平面做斜形截骨,再以 L型钉板或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并附以石膏管型外固定。 微创截骨孟和架外固定术矫正治疗 O 型腿等畸形,下地早(术后 7-10 天) 、痛苦小、恢复快,孟和架的可调整性,使矫形效果确切,疗程短,比传统术式缩短 1/31/2,技术在国内外领先,深受广大患者赞誉。编辑本段是否会遗传是否会遗传这取决于导致罗圈腿或 X 形腿的疾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一些 X 形腿和 O 形腿为后天性疾病所致,如外伤、维生素缺乏及小儿麻

10、痹等,在病人的细胞核内本无遗传畸形的致病基因存在,疾病本身也不会在体内产生一个遗传 X 形腿和 O 形腿的致病基因,这种 X 形腿和 O 形腿不能遗传,所以不是所有 X 形腿和 O 形腿会把畸形传递给后代。另一类是引起 X 形腿和 O 形腿的遗传疾病,这类疾病会把畸形传给下一代。这种遗传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另一类是遗传性骨发育异常,常见的有软骨发育不全、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干骺续连症、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等。后一类疾病较少。编辑本段预防“罗圈腿”我国民间有个传统习惯,常给刚出生的孩子用夹被、棉被裹得紧紧的,外面还要捆绑上两三道绳带,看上去好似一个行李卷,说是为了预防“罗圈腿” 。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孩子的生理要求,也预防不了“罗圈腿” 。 “罗圈腿”是由于孩子缺乏维生素 D,使体内钙磷代谢异常以致骨骼发育障碍,到一岁左右会站、会走时,小腿受身体重量所压而呈弯曲状。家长若能经常让孩子晒太阳,不让孩子过早地站与走,及时添加维生素 D,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孩子是不会成“罗圈腿”的。如果让孩子象棍儿一样直挺挺地躺在“腊烛包”里,不仅妨碍孩子的自由活动,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束缚孩子手脚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