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83117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现代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 2002 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小题) ,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

2、,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 ,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 ,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 “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 ,还是“错误的一项” ,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

3、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如 2001 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C.尘土积

4、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 D 项。D 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再如 2000 年全国高考试题: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C 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 ,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

5、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如 2002 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是说也,人常疑之D.使求过丸行过夷门,见侯生A 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 ,意思为“因为”连

6、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 ,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B 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 ,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 ,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 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 ,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D 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 “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

7、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 B。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 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如 2004 年高考试题(湖北卷):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

8、,使证元忠 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A. B. C. D.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 ,而中为太后之所为。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 B。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如 2004 年高考试题(天津卷):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9、何能作博士邪?” “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如太子言,归功诸将。A. B. C. D.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 ,而皆为北征之前,况且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由此,可以确定就是 D。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如:20

10、04 年高考试题(福建卷)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答案 B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

11、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 ,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 ,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所以 B 项答案是不正确的。高考文言文做题技巧一、基本题型:1、加点词的解释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3、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4、对文章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5、翻译句子6、断句二、解题步骤:A 倒读:通观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倒数第一第二题是对整篇文章人物和内容的分析、综述和评价。这道题的题干 A、B、C、D四个选项,是对文章内容或者人物性格从头到尾的分析

12、和概括。先把这四个选项读一遍,读过之后,就会对原材料的大体意思有一个清晰的印象。B 初读C 审题D 带着问题细读E 答题- 知识储备:1、把握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一 )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判断。 “者,也”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副词“乃” “则” “即” “皆”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

13、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要注意用作判断词的“是”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 “为所”(“为

14、”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 “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现代汉语中的“见谅”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 省略句1.省略主语

15、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 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 自述省。如:“(予)爱是溪, (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5.定语的省略。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