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176295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 1.1.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杜甫登高登高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 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 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 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 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 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 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 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

2、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 萧瑟” (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 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 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 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 )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 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 中富有

3、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 年)。公元 767 年的时候,虽然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 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 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 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

4、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 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 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 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 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 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 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 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 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

5、上万个长年漂泊2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 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 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 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 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 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 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 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前人把它

6、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 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 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 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 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 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 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 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

7、潦倒之苦,国 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 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 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 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 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 思,叹惋无穷。2. 望岳 杜甫

8、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 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 独立、兼天下的豪情壮志。写写文文背背景景3望岳写的是泰山。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 736-740)间,杜甫在 齐、赵一带漫游,写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 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望岳 (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

9、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3.望岳 (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 秩礼自百王。 歘(x)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 ,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 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注注释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 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

10、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 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 “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 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 ,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4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 割: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

11、黄昏和早晨。 荡胸:心胸摇荡。 曾云:重叠的云。曾,通 “层”。 决眦(z):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该当,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译文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 ,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 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 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作作品品鉴鉴赏赏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 (华山)。这一首是望东

12、岳泰山。 736 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 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 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 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 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 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 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

13、创,很别致。这个 “夫”字,虽 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 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 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 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 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5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他特别提 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

14、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 “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 “割”字写出了高大 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 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 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

15、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 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 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 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 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奉送严公入朝)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 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6、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 “当以是为首”, 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 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 “自比稷与契”, 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 “绝 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 “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 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 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 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 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 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 难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