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76091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大学教师的待遇问题本帖最后由 kingkahn 于 2009-4-11 17:29 编辑刚看到一篇文章,1999 年的,比较赞同倒数第二段话去年秋天,为了纪念毕业 15 周年,一帮大学同学各自从四面八方,纷纷返回中南财经大学。老同学在母校再度聚首,自然是要叙叙旧情,说说 15 年来的升迁。我的这些同学,多数都在广东沿海一带“发达“;也有一部分在内地党政机关为官,而真正像我这样,坚守教育战线且痴心不改的,已为数不多了。想当初,我们毕业时,不少人本来是分配到高校任教的,当时大家也曾信誓旦旦,要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可 15 年过去,时过境迁,有的弃教下海,有的弃教

2、从政,却不见一例,是弃商或弃政,跑到大学去教书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们自由选择职业,本是无可厚非。可这种大学留不住人的现象,禁不住让人要产生某种忧虑,而忧虑之后,又会引发一些思索。现在人们不愿意教,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收入问题。著名的黑人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在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时指出,农村人口之所以会大量涌向城市,是因为城市的收入水平,要大大地高于乡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农民要为追求高收入而流动,大学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刘易斯的理论,对分析我们今天大学教师弃教的原因,同样适用。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有人能找到比教书报酬更丰厚的职业,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一定要安贫乐

3、道、终身执教呢?反过来说,假如有一天,中国大学教师的待遇,已经大幅度提高,并且高得让人眼红,我们又何愁大学校园里,不会高手如云?若真如此,指不定群英会萃,还会挤破墙壁哩!目前我们大学里的教师收入低,这是一个路人皆知的事实。我曾经在地方高校工作过,现在又在中央党校工作,与从前比较,我目前算得有了重大改善,因为中央党校,毕竟不是一般的高校。但如果要与人家发达国家的教授相比,我的工资,却是微不足道的。远的不说,就拿我国的香港为例,1994 年我去那里做学术交流时,椐说他们大学教授的收入,每月就在 10 万港币之上,而我当时的工资,只在 1000 左右,说来真是让人汗颜。也许香港的教授,比我们这些内地

4、教授的水平要高,但无论如何,也不会高到 100 倍。为什么我们大学教授的工资,会如此之低呢?前几年人们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政府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如果只是讲我们的教育投入不足,尚且说得过去。但如果说政府不重视教育,恐怕就有失公正。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家底并不厚实,每年 8000 亿左右的财政收入,差不多有 1000 亿用到了教育,怎么能说政府不重视呢?现在政府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加强国防要花钱;搞活国企要花钱;安置就业要花钱;完善社会保障要花钱;支持农业发展要花钱;抗洪救灾要花钱;防范金融风险还要花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府手里的钱就那么多,又都是些燃眉之急的大事,你说政府该怎么办?

5、如果让我们当教授的拿主意,可能也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照这么说,我们大学的教授,就只能穷下去了。其实不然,要提高大学教授的收入,也并不是无计可施。比如我们现在办大学,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拿钱;而人家国外办大学,却主要靠市场出资。除了少数公立大学外,多数都是靠社会支助,或者让学生自己掏钱读书。既是如此,那么我们何不学习别人,在国内高等教育中,也引入这种“市场找钱“的机制呢?不久前,湖南师范大学的副校长蒋翼聘先生,写了篇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文章让我看,读后很受启发。目前国内民间办学的积极性,确实很高,而中国人又历来有重视子女读书的传统。看看这几年,民办小学,民办中学,在全国各大城市,办得是热热闹闹、

6、红红火火。可惜民办大学,却至今凤毛麟角。何以如此?关键是体制问题。民办中小学,地方教育部门自己就能做主;而要民办一所大学,就必须拿到北京来批,其复杂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前几年我有几位经商的朋友,想共同出资在东北办一所商务学院,一来为科教兴国尽点力,二来也是为自己公司培养人才。可报告打到市里,市里又送到省里,省里又报到北京,结果公文一旅游,旷日费时不说,最后也不知卡在哪个环节,到底没给批下来。看来,政府办教育的观念,确实应该变一变。民间办学,重点应该是让民间去办大学。即使是现在政府办的大学,也应该将其中大部分渐渐转为民办。只要大学一民办,体制就跟着变了。不仅经费不会成问题,教授的工资可以升上去

7、,而且还能为政府分忧,减轻财政的压力。民办大学可以为教授涨工资,这一点毫无疑问。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做教授的,必须有真才实学,是真正合格的教授。为此,现行的职称终身制,以及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评职称的办法,肯定就得改了。前面说到香港教授的工资高,内地教授的工资低,除了内地经济没有香港发达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职称体制。香港的大学,一个系教授极少,有的只有一个教授席位,物以稀为贵,那么教授的工资,自然可以拿得很高。可我们内地的职称,一年评一次,助教两年升讲师,讲师五年升副教授,副教授五年升教授,这样一来,一个助教只要花上 1215 年的时间,基本上都可以熬成教授,并且一旦当

8、上教授,就可以终身不变。显然,按这样的办法评职称,不要说政府养不起大学教授,即便是民办大学,也只能望“教授“兴叹了。所以,我们的职称制度,必须引入竞争,打破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结合提高大学教师的待遇,改革职称制度,当前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们的改革,正在举国上下全线铺开,继打破职工铁饭碗之后,干部的铁交椅也已废除,现在惟有学校里的职称,还一直是被改革遗忘的角落,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着手考虑解决这个问题。但愿我们的教授们,能够从国家发展教育的大计出发,积极配合政府,攻克计划经济的这最后一个堡垒。(摘自 1999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东京 43# tiepings

9、han我认为高校扩招主要是从政治而不是教育的角度去进行的。高校长达四年甚至更多的学制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使得大量心理处于不稳定期的青少年可在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里度过。从而减少了对社会的冲击力。政府才可以腾出手来应对有关农民工等其他社会人群的问题(虽然不见得应对的十分好) ,而当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比起高中阶段心理相对已经健全多了,再说在大学里再不济的学校,四到七年的耳濡目染也可以让人在综合素质上有所提高。由此对社会的相对贡献也会好些。高校扩招已经这么多年了,中央领导者和那么庞大的智囊团没道理不知道扩招会影响学生数量。之所以这样做,恐怕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状况,对大学教育的目的进行了一些权

10、益的调整。大学不会永远扩招下去,但事情总是要一件一件来做。至于现在所说的扩招引起生源质量下降和在校学习资源紧张导致在校学生质量也下降的说法,我认为完全赞同是武断的。首先大学里的学习同高中阶段的成绩关系是否密切要依照具体情况来定。文科的学生应该有体会。对于那些各门功课都非常好的学生而言,你扩不扩招他们都进的来。但扩招后,更多偏科但有所长的学生得到了发挥所长的机会。最差的情况,什么都不行的学生也进来了(这情况有多普遍我不知道,但是会是主流么?)那开头说的理由也使得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于社会于己都有了价值。其次,学生数目的增多确实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分散,从而对教学产生了影响。但是过多地强调这一点则忽略了学

11、生作为能动个体的主体性的发挥。这有点像近年来对社会犯罪问题的报道。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犯了罪,媒体就一定要纷纷挖掘“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或是“是什么使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在这条线索的指引下,人们就将目光转向了他的家庭背景、社会、学校等等。我不是说这样分析有什么过错,但是过度分析就有过错了。为什么和他处境相同的更多的人没有做出和他一样的事情呢?对主体的批判我认为是要始终保持的。学生在学校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便是在扩招前,相当多的学生在大学里的四年也是浑浑噩噩地度过去了。图书馆就在那里放着,十几到上百万的图书不够看么?晚上包夜上网,白天上课睡觉,甚至很多课都不上了。我至少到现在没看见本科有那门课

12、自始至终是满员的,就这样期末还要找老师想通过考试。你自己对自己都这样了,还为什么要让那些教你的老师承担过重的罪名呢?我想很少有老师说你们要在大学多玩,少看点书之类的话吧。教育资源如今已经体现出了越来越共享的态势。一般的学校我不能说,但是网络上,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缺乏版权保护环境的网络里,有着近乎无限的资源。别的不说,就数典的资源难道不足以满足一个本科生的学识要求么?况且就算是仅使用学校的资源,能有效利用图书馆也已经成就不菲了,但是相当多的学生们有效利用了么?对于211 和 985 这样的学校,除了自身的资源以外,其学术库是以全球共享为取向的。电子期刊文章的边际阅读成本微乎其微,而所有的这类高校,

13、都会与国际数据库有合作往来,差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更多的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这你怪谁呢?老师之所以喜欢勤奋的学生是因为勤奋的学生太少了。我想大多数老师不会介意学生和他们讨论学术问题,但实际上基本没人找他们讨论,本科阶段一般都是一下课大家瞬间就不见了。难道独大学阶段是这样?况且目前国家每年大幅增加公派出国名额,即便不是公派出国,交流生、联合培养等等形式也越来越普遍,同时即便你完全不依靠国家公派,国外学校的奖学金也是很丰厚了,而且还可以去端盘子。(我这么说没有调侃的意思,因为类似的工作是国外刚开始打工的重要形式,人家可以一边端一边读大学,你怎么就不可以呢?)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去海外学

14、院咨询。英语不好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英语从初中甚至小学学到现在十几年了,十几年都学不好那能怨谁?每天背一个单词这会儿一个 GRE 也早滚瓜烂熟了。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寻求资源的工具,你自己没有学好,那是你放弃了获得资源的机会,而不是被剥夺了机会。 (反过来,我倒是觉得古文没学好学校和政府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在对高校扩招带来影响的批判中,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忽略学生,他们应该为自己在大学的生活承担主要责任。无论这生活到最后是什么样的。对于高校教师和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我没有否认的意思,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帖子不来不应该发在这里,开个主题似乎更合适。但我是在看到这位兄台发言后有感而发的,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所以作为跟帖就发在这里吧。希望斑竹手下留情。zhangshijie 发表于 2009-4-12 13: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