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175678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我国农村寄宿生课外活动管理问题初探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 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1.现实依据随着集中办学的实施,农村小学几乎都变成了寄宿制学校。通过对部分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调研发现,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学生的生均经费较少,并且我国并未出台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资源紧张,无法为学生编配生活教师。目前,国家还未对农村寄宿制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致使学生课余生活贫乏,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均衡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理论依据“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

2、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思想。该理论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 3 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矢学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维度的,至少有八种智能。个体

3、的智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在智能的不同纬度上有其所长,或有其所短。课外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的差异性的活动,能够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课外活动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史学界认为最早的所谓的课外活动发源于古希腊,无论雅典还是斯巴达都非常重视活动,但课外活动真正兴盛是在20 世绍二三十年代。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社会变迁,人们迫切希望学校课外活动有所作为,因此开展课外活动便深入民心,成立了一些课外活动的研究院所,而且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拨款、私人捐助大大鼓舞了学校的课外活动。从整体上来看,近些年来国外课外活动的研究有如下的一些研究趋势。(1)课外活动

4、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在国外学术界一致认为,课外活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发展心理学象、社会学家等诸多领域的证实。学术界对课外活动的研究也多是基于这一前提的,如,课外活动与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课外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研究;课外活动与学生人际交往或者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研究等等。可以说学术界对课外活动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势头正浓,正如部分学者指出的:“对课外活动和放学后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a)关注课外活动在提高学业成绩,防止逃学及其他问题;(b)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c)以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导向,为美国青年做准备” “发展心理

5、学家和青年政策研究员都建议这些闲暇时间应该以更好的方式消费,如参加高质量的放学后或校外项目一,这既利于他们的积极发展,又能预防不良发展问题的出现” 。 “对课外活动和放学后项目的发展性结果的兴趣也是由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青年健康发展的兴趣所激发的。青年健康发展的研究者们特别认为这些项目对青年向成年过渡做了很好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者还表明:参与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的时间越长久,青少年越没时间参与危险行为;个体经常选择参与那些符合他们内在兴趣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就提供了他们一个努力、坚持和探索自我认同的机会;提供了青少年一个接触那些支持学生活动的成年人的机会;此外,课外活动也利于学生成为亲社会

6、团体的一员。这些众多的研究有一个共识:课外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2)课外活动课程化国外学者普遍认识到了课外活动育人功能,认为课外活动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近年来对“课程”这一概念有了更广泛的理解,使得“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界限变得更加难以区分了,一方面是课内活动扩大到课外,另一方面是课外活动变为课程” 。日本为了突出课外活动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称为并行课程,并在 1977 年公布的教学计划中,减少了学科课程的教学时数,延长了课外活动的时间。无论是学校还是学术界,普遍强调课外活动的“组织性”和“建设性” ,认为“建设性的、有组织的活动是对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很好利用,这为其

7、发展提供了机会” ,从而使课外活动呈现出计划性、组织性、结构性等特征,使其向课程形态靠近,因此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趋势称为课外活动课程化。这一趋势也反映了课外活动不再是自由活动,而是更多地将其纳入了研究范畴和学校规划。(3)理论研究缺乏从研究方法看,国外的研究主要处于定性和定量研究阶段。对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甚少,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课外活动的研究往往借用课程理论来指导。2.国内研究现状(1)课外活动的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一文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习必有居学”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原则,认识到了学习与活动、正习与居学的相辅相成关系。近现代的教育家们也探讨过课外活动,如 1936

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外活动系统阐述了课外活动的定义、史略、缺陷及问题、课外活动与各学科的联系、课外活动的组织行政等。该作者认为美国的课外活动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该著作几乎所有篇章都是介绍美国课外活动的,而对我国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很少提及。由于陶行知先生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明显有倡导活动的思想。建国后,我国学校教育深受苏联教育家的影响,如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强调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课外活动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后,我国也曾断断续续的重视过课外活动,如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我国

9、中小学迎来了一次课外活动热,出现了景山学校、山西风陵渡中学等一大批因课外活动而成功的学校。近几年,我国学术界也意识到了国际教育界兴起的这股课外活动潮流。尤其在信息社会的冲击下,在终身学习理论,多元文化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学术界也进行了不少关于课外活动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课外活动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可将其核心观点、研究现状和趋势呈现如下:普遍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课外活动内容的选择始终未打破学科的界限,要求课外活动充当课堂教学的补充的角色。显然这是一种学科知识代替课程,代替学校教育的做法。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独立个性的人的课外活动结果完全成了单纯学科知识教育的附

10、庸,那学生的一切生活只有知识。这与国外课外活动重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情感、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鲜明对比。课外活动本土化研究稀少。我国学术界对课外活动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美国、英语、日本等国的中小学课外活动的介绍和借鉴上,但对课外活动的本土化研究显得欠缺。研究方法多是思辨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在有关课外活动的期刊论文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课外活动的内容、功能、作用的阐释,较多研究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证的研究很少。(2)寄宿制学校的研究自从寄宿制学校工程完成之后,我国对寄宿学校和寄宿生的研究非常多,但主要是期刊论文,没有专著。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寄宿生生活状况的研究。寄宿

11、生健康卫生情况研究,还有对寄宿制学校肥胖儿童的调查研究,以及寄宿制学校学生合理善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肯定寄宿制学校课余时间应该有所作为,寄宿制学校应该改善学生的寄宿生活质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发现, “学校不能开展学生所期望的课余活动;寄宿学生课余活动形式单调;教师对寄宿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情况评价不高;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开展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寄宿学生心理慰藉凸显真空” 。寄宿制学校办学研究。在寄宿制学校普遍建立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的变革,如张传武(2006)提出构建“三功能一主体”的寄宿制办学模式,该学者试图指出寄宿制学

12、校办学的必要性及出路,但是没有从课外活动一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办学模式。总得来说,利用课外活动推进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的变革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是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才露尖尖角。随着我国西部农村大批寄宿制学校的落成,寄宿制学校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出现了许多关于寄宿制学校利弊、寄宿生生活、寄宿制学校办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但对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是现状的描述,对原因分析和对策建构的研究少之又少,对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表明该文章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

13、,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学术界对课外活动的功能、内容、类型作了详细的阐释,对本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国外课外活动研究共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始终不敢离开课程和教学这两个母体,视之为课程和教学的延续,而忽视课外活动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限制了课外活动理论探索。笔者认为课外活动应该是独立于课程的,是与课程并驾齐驱的学校教育的两个系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背景中探讨课外活动,希望能够推进课外活动研究本身的系统化和理论化。3.研究意义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在于,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促进课外活动研究本土化、理论化;弥补农村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课外

14、活动研究不足的现实;深化课外活动的内涵和拓展课外活动的功能。实用意义在于,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现状作出分析并运用教育理论提出对策和建议。有助于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开发、组织和实施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日本学者石角完尔曾在美国的超级精英教育一书中分析了美国人才辈出的秘密,认为“美国实力的源泉在于寄宿学校” ,美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而且管理严格,从小养成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开发了学生的能力。美国寄宿制学校之所以能够造就大批精英,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学生放学后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

15、外活动。如果说“美国实力的源泉在于寄宿制学校” ,那么美国寄宿制学校成功的秘密就是优秀的课外活动。可见,寄宿制学校是有很大潜力、的办学模式。2 2、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一)研究目标1.丰富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农村小学寄宿生的课余时间得到有效管理。2.强化农村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课余时间有效管理的意识。3.撰写以“我国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时间的有效管理”为题的论文。(二)研究内容(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思路三、研究思路四、理论基础四、理论基础五、研究方法五、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2.文献资料研究法3.访谈法4.观察法六、参考文献六、参考文献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计建平。寄宿生课余闲暇时间的有效管理J。中小学管理,2010。3王栋。内蒙古农牧区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8。5姜有杰。寄宿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J。都市家教,2010。6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7刘培英,肖秀平,熊少严。中小学课余生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管理,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