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136711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第五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时间 90 分钟,满分 120 分)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温馨提示】本试卷设附加分值 5 分,按全卷书写规范情况判定书写等级。 (A 等 5 分,B等 3 分,C 等 1 分)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 分)一、 (30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屋舍(sh) 阡陌(qin m) 便要还家(yo) 诣太守(y) B案牍(d) 濯清涟(zhu) 亵玩(xi) 鲜有闻(xin) C轩敞(xun) 箬篷(ru) 钩画了了(lio) 选贤与能(j) D决眦入归鸟(z) 老妪(y) 幽咽(yn) 垂髫(

2、tio)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A. 小红刚转到我班,有些同学还不认识。B. 王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嗓子啊!”C. 在失意的季节里,我们要把人生的每一片枯暗都染成娇艳的花瓣。D.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 “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B.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C.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 。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D.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

3、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4.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 分)A零落 倔强 头晕目眩 一拍既合B琐屑 烦燥 锐不可挡 销声匿迹C恣睢 胆怯 开卷有益 顾名思义D厚实 慰籍 鸡犬不宁 一泄千里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箬篷覆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送孟浩然之广陵 A B. C. D.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4、是:( ) (2 分) A.陶渊明,北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其桃花源记是诗桃花源诗的序。B.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 C.陋室铭中的“铭” ,是一种用韵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 D.核舟记作者是清代的张潮。这是一篇介绍核雕艺术的说明文,展示了我国古代艺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8默写填空(10 分) (1) 陋室铭中,作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 , 作者以前贤自况的对偶句是: , 。 (2)暮投石壕村, 。老翁逾墙走, 。 (杜甫 石壕吏 )(3) 春望诗中,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诗句是: , 。(4) 核舟记中

5、的核舟左窗刻的是: , 。(5) 望岳诗中能表见出诗人凌云壮志的一句是: , 。9综合性学习(3 分)莲在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 (1)请写出“莲”的两个别称 、 。 (2)写出与“莲”相关的一个成语或与“莲”相关的一句诗句。答: 。10.名著阅读:探寻标题奥秘(3 分)标题,是名著之眼。在读书活动中,同学发现有些名著曾有过不同标题,以此展开了新的话题。请你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发表意见。甲:骆驼祥子介绍到国外时,有人曾用“拉车夫”作为书名,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乙:名人传翻译到我国时,又名“巨人传” ,你认为哪个

6、好,为什么?第二部分 阅读(40)二、阅读杜甫的春望 ,按要求答题。 (5 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 “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 分)1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 分)13.诗歌题目为春望 ,请回答诗歌前四句作者“望”的顺序是怎样的?(1 分)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14-17 题。 (10 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7、,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 分)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叙事明理 D寓情于理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2 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盛蕃 蕃: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 16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 分) 1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四、阅读下

8、面文章,完成 18-22 题。 (14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9、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8.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 。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_ 。19.写出文中加横线字的拼音和字义。(4 分) A.怡( )_ _ B.遂( )_ _C.语( )_ _ D.为( )_ _20.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缘溪行(沿着) 便舍船(放弃) 阡陌交通(田间小道) B渔人甚异之(不同) 悉如外人(都) 具答之(详细的) C咸来闻讯(都) 皆叹惋(哀叹惋惜)

10、 辞去(离开) D处处志之(做标记) 及郡下(到了) 诣太守(到) 21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4 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6 题。 (11 分)带着村庄上路卢年初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

11、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

12、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

13、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