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应随证“更方”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25018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应随证“更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应随证“更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应随证“更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应随证“更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应随证“更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应随证“更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应随证中医应随证“更方更方”中医应随证“更方”.txt 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中医应随证“更方”中医应随证“更方”中国中医药报 2011 年 1 月 5 日 黄开泰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中医科贵报 2010 年 7 月 23 日“中医临床研究面临的五大难题”一文认为中医“更方” ,即处方的更换和调整原则是“效不更方” ,并提出“在总结古今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某些病证的调方指征、药物加减范围及剂量增减幅度等” 。对此,笔者认为,中医“更方”原则应是“随证治之” ;“效不更方”是在保证治法与证候病机对应的前提下注重处方用药的连续性,和“药随证转”都是“随证治之”原则

2、规定下的治疗措施,二者没有截然划分的界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应指征。“效不更方”是以证候病机性质的相对稳定性为依据,但其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包括了证候病机病势的两种情况,一是在性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减轻,即通过病机量的减少趋向痊愈;二是证候病机性质稳定,但没有减轻也没有加重,其处方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效果才能逐渐显现,但处方多久变,怎样变,要看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的病势趋向。一般而言,外感疾病相对于内伤杂病证候病机的病势变化更大,因此,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至入于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热论 )等“药随证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内伤杂病是现代临床主流疾

3、病,证候病机较外感疾病的稳定性大,虽然做出“效不更方”决策的情况比外感疾病普遍,但很多时候是和“药随证转”相辅相成,即基本治法方药不变,但随着辨症求机思维对证候病机把握的进一步深入准确,常常会对某些药物进行随机性调整,以提高“随证治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从医者的角度讲,随着临床资料的完善丰富和对过去治疗效果的分析,对证候病机的判断会有所修正, “随证治之”的决策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在整个的处方用药过程,既有方药稳定的一方面,又有随机加减变化的一方面。例如伤寒论209 条根据少服小承气汤后是否出现“矢气”的反应,做出是否守方、更方的决策。在没有服小承气汤之前,只是“恐有燥屎” ,是可能性的判断,

4、不能孟浪从事,仅仅依据可能性判断就用大承气汤攻下是不妥的,因此先试探性地用小承气汤,如果有“矢气” ,则肯定腹中有燥屎, “可攻之” ,就应该用大承气汤;没有“转矢气者” ,就不是可攻之证,论治的法、方、药都根据病人的实际反应来决定。由此看来, “效不更方”和“药随证转”没有截然划分的界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应指征。 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强调的是“观其脉证”的实事求是,突出的是“知犯何逆”的病机分析求证,规范的是“随证治之”的临床确定性。这个“证”就是通过“辨”之后形成的病机性质的判断,具有随机性和个体确定性, “效不更方”或“药随证转” ,离开就诊病人实际的证候病机,想凭着什么统一的指征,是

5、无法做出决策的。中医应随证“更方”中国中医药报 2011 年 1 月 5 日 黄开泰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中医科贵报 2010 年 7 月 23 日“中医临床研究面临的五大难题”一文认为中医“更方” ,即处方的更换和调整原则是“效不更方” ,并提出“在总结古今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某些病证的调方指征、药物加减范围及剂量增减幅度等” 。对此,笔者认为,中医“更方”原则应是“随证治之” ;“效不更方”是在保证治法与证候病机对应的前提下注重处方用药的连续性,和“药随证转”都是“随证治之”原则规定下的治疗措施,二者没有截然划分的界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应指征。“效不更方”是以证候病机性质的相对稳定性

6、为依据,但其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包括了证候病机病势的两种情况,一是在性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减轻,即通过病机量的减少趋向痊愈;二是证候病机性质稳定,但没有减轻也没有加重,其处方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效果才能逐渐显现,但处方多久变,怎样变,要看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的病势趋向。一般而言,外感疾病相对于内伤杂病证候病机的病势变化更大,因此,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至入于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热论 )等“药随证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内伤杂病是现代临床主流疾病,证候病机较外感疾病的稳定性大,虽然做出“效不更方”决策的情况比外感疾病普遍,但很多时候是和“药随证转”相

7、辅相成,即基本治法方药不变,但随着辨症求机思维对证候病机把握的进一步深入准确,常常会对某些药物进行随机性调整,以提高“随证治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从医者的角度讲,随着临床资料的完善丰富和对过去治疗效果的分析,对证候病机的判断会有所修正, “随证治之”的决策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在整个的处方用药过程,既有方药稳定的一方面,又有随机加减变化的一方面。例如伤寒论209 条根据少服小承气汤后是否出现“矢气”的反应,做出是否守方、更方的决策。在没有服小承气汤之前,只是“恐有燥屎” ,是可能性的判断,不能孟浪从事,仅仅依据可能性判断就用大承气汤攻下是不妥的,因此先试探性地用小承气汤,如果有“矢气” ,则肯定腹中有燥屎, “可攻之” ,就应该用大承气汤;没有“转矢气者” ,就不是可攻之证,论治的法、方、药都根据病人的实际反应来决定。由此看来, “效不更方”和“药随证转”没有截然划分的界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应指征。 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强调的是“观其脉证”的实事求是,突出的是“知犯何逆”的病机分析求证,规范的是“随证治之”的临床确定性。这个“证”就是通过“辨”之后形成的病机性质的判断,具有随机性和个体确定性, “效不更方”或“药随证转” ,离开就诊病人实际的证候病机,想凭着什么统一的指征,是无法做出决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