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KB
约10页
文档ID:41124683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_第1页
1/10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 (一)姓名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 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 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 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 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的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 的作用不同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 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 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 晋姬 秦嬴 陈妫 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注:谥号,下文就要讲到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 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注:此从旧说顾炎武《亭林文集》卷 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例如:郑捷(郑文公) 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完 知罃 羊舌赤 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东门襄仲 北郭佐 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 祝 司马牛 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关於姓氏,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 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 《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左 传》说:“舍族,尊夫人也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 是氏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里的族也就 是氏的意思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注:参看顾 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条则认为“盖三代以前, 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 ,并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 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哥舒,等等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 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颜回,字子渊 (《说文》 :“渊,回水也回是旋转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 子迟 (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晰 (说文:“点,小 黑也引申为污的意思又:“晰,人色白也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 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 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 仲尼 叔向 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 尼父 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 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 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注:见《铸公簠》 ) ,中姞义 母(注:见《仲姞匜》 ,中即仲字 ) ,等等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见《鲁 大宰原父盘》 ) ;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注:见《应侯簋》 ) ;有时候单称“某母“ 或“某女“,例如寿母(注:见《鲁生鼎》 ) ,帛女(注:见《帛女鬲》 但是最常见的是 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子产(公孙侨) 子犯(狐偃) 子胥(伍员)子渊(颜回) 子有(冉求) 子夏(卜商)子我(宰予) 子贡(端木赐)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 等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 (名) 、孔父(字)嘉(名) 、叔梁(字)纥(名) ,等等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注: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 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例如孔子,在《论语》二十篇中只有《子张》篇称孔子 为仲尼试以《论语》为例孔子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先进)赤,尔何如?(同上)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同上)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例如:颜渊、季路侍 (论语·公冶长)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 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论语》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直到后代称名、 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照这个标准后人通常用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陆机字士衡,鲍照字明远,等等。

除名 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 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 类是三个字以上的别号,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第二类是两个字的别号,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两个字 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甚至不大称字,反而以称号为常(如陆放翁) 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候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例如苏东坡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於是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 ,例如杜甫 被称为杜工部,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此外,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例如白居易被称为白 二十二,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唐代女子也有被称为廿几娘的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 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这是值得注意的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 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 伪的,不符合事实的但是一个人有了谥,就等於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个别名了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 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扬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注:“灵“是无道昏君的谥号,所谓“乱而不损“,只是带着隐讳的说法 晋灵公不君,所以谥为灵公 ) 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 郑武公 齐桓公秦穆公 魏安厘王 赵孝成王贞惠文子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 忠武侯(诸葛亮) 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例如东汉时陈实死后, 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徵士; 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 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注:嗣君也有称世祖、太祖的,这有别的 原因,这里没有必要叙述又,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称 为“祖““宗“。

南北朝时称“宗“已滥,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 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注:汉惠帝以后一律加一个“孝“字,算是谥 号的一部分 ) ,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 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注:尊号起於唐武后中宗之世见司马 光《司马文正集》二十六, 《请不受尊号札子》 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 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 963 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 至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注:帝后也有尊 号,后来称为徽号例如清代同治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徽 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所以那拉氏的徽号积累有慈禧等十六个字也有死后上尊号的, 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 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 (如汉武帝、隋炀帝) ,不称庙号;唐以后由於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 玄宗、宋太祖)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 前 140 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 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汉武帝曾经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汉、太始、征和(注:有人说征和当作延和,形近而误明清两代的皇帝基 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 乾隆皇帝,等等最后简单地谈谈避讳的问题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 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试举一些例子: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 《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 父母之国“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三世“称为“三代“, 《世本》 改称《系本》 ,柳宗元《捕蛇者说》把“民风“写成“人风“唐高宗名治,“治“改为“理,“或改为“持“或“化“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把“治乱不 知“写成“理乱不知“,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 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舒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 时应该注意,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以上是避君讳的例子此外,文人还避家讳例如:淮南王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 《老子》“长短相形“, 《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 “短修相形“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