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2141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苏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测试( (苏教版苏教版) )日期:2009-12-26 18:58: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一、积累与语言运用 (25 分) 1、 请你用正楷书写下列诗句(2 分)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下边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2 分) A龟裂(jn) 澎湃(pi) 焦灼(zhu) B蹊跷(qio) 诧异(ch) 歉疚(ji) C狼藉(ji) 山岚(ln) 斟啄(zhu) D老鸹(gu) 倏然(sh) 繁衍(yn) 3、高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个情景中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是( )(2 分

2、) A. 同学张华要去兰州上学,高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 同学王醒作文时要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高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高明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从平川回到靖远,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啊!” D. 高明的同学王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高明意味深长地说:“学而不思则罔 ,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4、中国河南境内有一条高速公路旁有这样两则标语:“抢劫警车是违法的” 、 “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试分析一下这两条标语各有什么问题?(2 分) 答: 5、本期学

3、了大量的古诗文,相信你耳熟能详,请你通过按原文填空来展示你的风采。 (8 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_。 (已亥杂诗 )(2)会当凌绝顶,_。 (望岳 ) (3)_,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4)烟笼寒水月笼沙,_。 (泊秦淮 ) (5) 春望中,描写战祸之长,家书难得的句子是:_,_ 。 (6)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联系梦境与现实的句子是:_ , 。 6、想必你对这学期的文言文一定掌握的不错吧,你不妨试试,看能补齐吗?(4 分) (1)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7、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 明天上午是考语文?还是考数学? B. 文具盒里面装着钢笔、橡皮、尺子、和圆规。 C.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D. 毛泽东边说“好!唱得好!”边带头鼓掌。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古典名著 开篇词。 (1 分) 9、请你写出与描绘“山”有关的四个词语或成语。 (2 分) 二、思考 探究(5 分) 10、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你认为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待汤姆索亚所经历的“海盗”生活的?(3 分) 答_ 11、 “汉

5、字”这一专题向我们全面地介绍了祖国的文字。你认为汉字有什么特点?请举一个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2 分) 答_ _ 三、阅读理解 (35 分) (一)阅读都市精灵中的两段文字,完成 811 题。 (10 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如此说来, “孤城” “寡人”并不正常

6、,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1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这一内容?(2 分) 答:_ 13、为什么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2 分) 答:_ 14、下边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4 分) (1)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 (2)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答:_ 15、你是怎么理解“与狼共舞”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的?作者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7 题

7、。 (13 分) 冬天过去了 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边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 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

8、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从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半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 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

9、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 ”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习饭吃吧,饿坏了。 ”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走,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 ”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声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

10、走远了 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 ,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铙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 ”父亲的话一下了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 ,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过,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 (选自中学生阅读 ) 16、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文概括。 (2 分) (1)_(2)_ 17、

11、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 分) _ _ 18、善于发问是有效读书的重要一步,查异质疑是读书发问的常用方法。请你结合本文提出一个问题。 (2 分) 质疑:_ 19、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是我国传统有效的读书法。请按要求勾画圈点。 (2 分) (1)用“”在选文段中画出一处概括父亲朴素的语言对我影响至深的句子。 (2)在第段中,用“”圈住表现“我”欲给父亲要钱时矛盾心情的一个词语。 20、请从课文中摘录你感悟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赏析。 (2 分) 21、根据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依照下面的句式,续写句了。 (3 分)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_,_

12、;父爱如_,_。 (三) 文言文阅读 (12 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2、本文选自 所作的永州八记之 (2 分) 23、文中遗漏的一句是: 。 (3 分)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清洌 佁然 犬牙 寂寥 25、说说文中画线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