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1110457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210 大小:7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校本教材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前 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它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屡遭磨难而不衰,历尽沧桑而不倒,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文化不绝,民族不灭!建设中

2、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基础。民族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强盛,更需要文化的繁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近年来, “国学热”持续升温,神州大地,处处弦歌之声。 “不读国学,何以为国人!”文化自觉时代悄然来临!文化自觉,必将带来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社会和谐!“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我们编写的这套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是在浩瀚的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2精心选编而成。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常常诵读它,任何人都将受益无穷!这些经典诗文,精粹光润,千锤百炼,声情并茂,历久弥新。经过千百年的时光

3、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其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的赞美,对真善美的歌颂,对生命的关注,对不公的批评,对丑恶的鞭挞,凝聚成深厚的人文情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铸就了光耀神州的中华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为低年级使用,中册为中年级使用,下册为高年级使用,每册精选三字经 、 弟子规 、 论语 ,经典古诗、词,必读和推荐阅读篇目,读好用好它,我们的语文素养将产生一个飞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希望,宝国老学子将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起点,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踩出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谱写出辉煌的人生乐章!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

4、我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肤浅,编写组学识的单薄、水平有限,稚嫩之处难免,如有疏忽,恳请各位专家教师批评指点。宝国老中心小学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二一四年三月3宝国老镇中心小学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总编辑: 黄文山主 编: 侯志龙副主编: 苗彩茹编 委:高妍妍 刘艳 谢雪飞联系电话:0421-5600027电子邮箱:4目目 录录 (正在修改阶段,需要老师完善后使用)(正在修改阶段,需要老师完善后使用)第一部分论语 5131第二部分古诗词 1322021、江南汉乐府492、敕勒歌北朝民歌(斛律金)503、咏鹅 唐 骆宾王 514、风 唐 李峤 525、咏柳 唐 贺知章 536、凉州词 唐 王之涣 5

5、4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558、春晓 唐 孟浩然 569、凉州词 唐 王翰5710、出塞 唐 王昌龄 5811、鹿柴 唐 王维 6012、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61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6214、静夜思 唐 李白 64第三部分必读和推荐阅读篇目 5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论语论语学而第一学而第一 【本篇引语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 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 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原文原文】 子曰:子曰:“学

6、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子乎?” 【注释】 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 ,高兴。 愠(yn):恼怒,怨恨。 【大意】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 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 【原文原文】 有子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 ” ,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 好(ho):喜欢。 犯:冒犯,抵触,违反。 鲜(xin):少。 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形式。古代语法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放在动词前。 与:同“欤” ,表示疑问的助词。 论语中的“欤”都写作“与” 。 【大意】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 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 道就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

8、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 1.3 【原文原文】 子曰: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 【注释】 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6鲜(xin):少。 【大意】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 1.4 【原文原文】 曾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n) ,字子舆。他的弟子也称曾参为“子” 。 三:约数,表示多次。 省(xn):反省。 信:诚实。 传(chu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9、。 习:温习,实习。 【大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 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原文原文】 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注释】 道:同“导” ,治理。 千乘(shn)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算不上大国了。 千乘,四匹马拉的车称一乘,车辆数目能表现国家的强弱。 敬事:认真对待国家大事。 人:古代人广义指所有人群,狭义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这里是狭义的用法,与下面的 “民”呼应。 【大意】 孔子说:“治理有

10、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严守信用,节约费用, 爱护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农时的忙闲。 ” 1.6 【原文原文】 子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注释】 弟子:一种意思是年纪幼小的人,另一种意思是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 弟:同“悌” ,敬重兄长。 谨:谨慎寡言。 汎:同“泛” 。 仁:有仁德的人。 【大意】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便敬重兄长,谨慎寡言,说话诚实守 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 1.7

11、【原文原文】 子夏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7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 ,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奉献生命;同 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1.8 【原文原文】 子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

12、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 【注释】 君子:这里指的是士、大夫国君等上层人物。 固:巩固。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一句的解释古人多有不同。无,同“毋” , 不要。 惮(dn):害怕。 【大意】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巩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 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别怕改正。 ” 1.9 【原文原文】 曾子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注释】 终:父母的死亡。 追远:追念祖先。 【大意】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就会使百姓道德归于纯厚了。 ” 1.10

13、【原文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有观点认为是孔子的学生。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抑:表示选择的连词, “还是” 。 与之:给他。与:同“欤”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其诸: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或者、大概的意思。 【大意】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诸侯国,必然会了解那国的政事,是他自

14、己求来的 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得 到的。老师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同吧!” 1.11 【原文原文】8子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注释】 其:指儿子。父亲在世时,儿子听从父命不能主事,所以要观察他的志向。 没(m):死,去世。 三年: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三,这里可以理解为虚指,指许多年。 道: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大意】 孔子说:“他父亲还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动;如果 他对父亲的合理之处长期坚持

15、,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 1.12 【原文原文】 有子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注释】 和:恰当,适合,恰到好处。 先王:周文王等古代贤王。 节:节制,约束。 【大意】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 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 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 1.13 【原文原文】 有子曰: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