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史整合版 物理篇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 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 S 正比于 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 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 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 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 X 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 与频率 υ 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 α 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 α、β、γ 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一切物体终将归于静止,只有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伽利略 意大利 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牛顿 英国 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光有粒子性,将光视作一弹性小球卡文迪许 英国 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值 G开普勒 德国 认为行星都是在以太阳为圆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盖.吕萨克 法国 盖.吕萨克定律:当压强 P 不变时:Vt-V0=(V0t)/273V1/V2=T1/T2玻意耳 英国 玻意耳定律:当温度 T 不变时:P1V1=P2V2查理 法国 查理定律:当体积不变时:Pt-P0=(P0t)/273T1/P1=T2/P2开尔文 英国 热力学温标 K焦耳 英国 焦耳定律(电热公式)Q=I2Rt昂尼斯 荷兰 发现超导现象库仑 法国 库仑定律:F=(kQ1Q2)/r2法拉第 英国 提出场的概念;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变化率楞次 俄国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对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起阻碍作用麦克斯韦 英国 指出电磁场、电磁波(V=光速 C);提出光是电磁波赫兹 德国 发现电磁波,并证实其速度等于光速;证实光是电磁波,并计算出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奥斯特 丹麦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托马斯.杨 英国 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五、原子物理学1、玻尔的原子理论:12EEh2、氢原子能级公式:121EnEn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12rnrn(n=1,2,3,……)3、核反应方程:衰变:(α 衰变)HeThU4 2234 90238 92(β 衰变)ePaTh0 1234 91234 90(人工核反应;发现质子)HOHeN1 117 84 214 7,(获得人工放射性同位素)nPHeAl1 030 154 227 13eSiP0 130 1430 15(发现中子)nCHeBe1 012 64 29 4(裂变)nXeSrnU1 0136 5490 381 0235 9210(聚变)nHeHH1 04 23 12 14、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E 核能:(,质量亏损)2mcEm生物学篇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英国人,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细胞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12、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 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4、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15、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16、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 9 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二:遗传与进化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 8 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 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 ,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假说演绎)19、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 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20、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21、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 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归纳推理)22、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假说演绎)23、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 1 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 1 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涉及的科学家24、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25、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