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0765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一一)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下)社会再生产考察(1419 章)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七章介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现存的机器等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有缩短的趋势,与此相对应,需要在当年再生产出来的劳动手段的价值量就将相应增加,这样增加生产的劳动手段,从性质上讲只是再生产的劳动手段,也就是说,新增加生产的劳动手段,只是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的体化物,是为了在变化了的新的条件下维持简单再生产,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这就说明,社会每年所生产的劳动手段的价值的增加部分,并非都是用于再生产的扩大,相反地,其中的一部分其实只是用于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这

2、是因为,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劳动手段的平均寿命有缩短的趋势,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即使只维持简单再生产,每年需要再生产出来而用于更新的劳动手段量也必须增加。所以,即使我们撇开消费的原料辅助材料的价值的增大,以及实际上会发生的使用中劳动手段的价值的增大问题,现在也已经可以说是扩大的再生产了,虽然这种转移价值量的增大是来源于已经存在的劳动手段的加速消费。这是矛盾,但是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辩证运动,因而是属于辩证逻辑。它所表明的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维持简单再生产必然地包含着扩大的再生产,不仅从产品的实物量讲是这样,从产品的价值量讲也是这样。在社会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的条件下,

3、同量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新购入同样种类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是这一趋势最显明的表现;虽然在实际生产的进行过程中,这种贬值会以货币价格的形式由产品销售收入的相应部分得到抵偿,但真正以同量价值的角度衡量,这样的抵偿实际往往仍是不足的。而且,就实际生产讲,决不仅仅是维持企业原有的价值量,企业如要正常地生存下去,其实际占有的存量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活劳动相比,必须增长。只有这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直至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下,以利润为直接来源的积累资金,部分地可能是虚假的,即一部分表现为利润的积累资金,其实只是满足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企业

4、正常补偿的需要。这时候,积累量实际是被夸大了。生产资料的补偿与积累,从根本上讲并非决定于具体的财务法规,也并非决定于具体的政府经济政策,而是决定于社会经济本身的客观条件,决定于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实际发展趋势。在这些现实的条件之下,足量的价值补偿就必定会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具体的财务法规和经济政策之下,如果补偿量超过了等量价值,那末,这就是部分的积累以此名义得以实现;如果补偿价值少了,而且相应地部分企业也没有别的积累资金来源,那末该类企业就将难以继续正常地经营如果它有利润,又没有其他的阻碍因素,就必然会投入新的资金,更新自己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就财务法规与实际的经济政策而言,它们

5、也分别有自己的活动舞台和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作用,总体上就是要求尽量适应上述客观规律。也须指出,在我国以往僵硬的计划体制下,行政性的财务政策规定几乎成了企业实现补偿主要的、难以变动的因素。这时候,利润率机制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了,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客观要求则极大地受到了抑制。一、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意义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是要进入新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可能发生的生产的缩减情况,即把再生产假定为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的再生产,那么消费的生产资料就要被再生产出来,这种再生产是作为原来已经存在的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的再现。作为再现的生产资料,第一,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要和以前的相等;第二

6、,是要在新的条件下合用的生产资料的形式。无论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了提高,作为生产资料的正常替换,这两点都是适用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会造成使用中的劳动手段的贬值,但为维持简单再生产,更新用的劳动手段仍然必须符合上面所说的两点:包含一样多的劳动量;合用的劳动手段的形式。从性质上讲,这样新生产出来的劳动手段只是已经消耗的劳动手段的再现,使用中的劳动手段的贬值也不能改变事情的性质。因此,在这一劳动手段的使用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中,价值量和当初生产新劳动手段相等的那一部分产品,就只是代表了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新的劳动手段要能代替陈旧的劳动手段,使用它以后所节约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就必须多于

7、生产它所化费的劳动量,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就是这样地被决定的。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取决于劳动手段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后者就是使用中的劳动手段的贬值问题。以新式劳动手段代替旧式劳动手段,或者以同一形式的新劳动手段代替旧劳动手段,假如经过综合衡量能够节约社会劳动,那末从这个角度讲这种代替就是合算的。但是,新劳动手段的价值是在使用期间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而使用新劳动手段后劳动量的节约也是逐渐体现出来的;相反地,新劳动手段本身必须一次生产出来,从而一下子就取走很多的社会劳动量,即使考虑到劳动手段在使用期间的平均价值是等于自己原值的一半,但那依然是生产资料的系留。因此,如果考虑到这一点,使用新劳动手段以

8、后每年所节约的劳动量就必须比该劳动手段每年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显著地多,这一点,在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还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尤其重要。生产价格在社会主义下存在的必然性就根源于此,虽然随着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生产价格也将表现出它自身的局限。劳动手段的贬值越迅速,说明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缩短的趋势越明显,因而劳动手段必须在使用较短的时期以后,往往就以新的形式被再生产出来。使用中的旧的劳动手段正因为已经贬值,并且往往已属于比较落后的形式,生产效率比较低,因而更易于被新式劳动手段所代替,所以,那必然会造成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的缩短。某些旧式劳动手段甚至还没有被使用过就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

9、劳动手段已经过于落后,以至于使用它只能生产过时的、落后的产品,而不能使用它以生产新产品,那么这种落后的劳动手段的寿命也就完结了,而不管这些劳动手段是否被使用过和使用了多长时间。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是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是,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的缩短意味着,每年平均计算,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将相对地和绝对地增大,即劳动手段每年的平均折旧率将增大,折旧费将增加。劳动手段使用二十年,平均每年折旧率为 5%,使用十年则为10%,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时,新式劳动手段要能代替落后的、陈旧的劳动手段,它投入使用以后就必须节约更多的

10、劳动,即生产效率必须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要在较短的时期里转移到产品中去。例如生产新劳动手段需要 100000 元,若劳动手段经济寿命为十年,则以这一新劳动手段代替陈旧的劳动手段时,每年必须能节约 10000元以上(那代表了一定的劳动量,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如果劳动手段经济寿命为八年,则每年就必须节约 12500 元以上。事情的这一方面又将阻止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的缩短,准确地讲是使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趋势变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的变化就这样地产生了对立着的影响因素,劳动手段的实际经济寿命就是矛盾的辩证统一。因此,如果劳动手段折旧率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劳动

11、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反映,那就是完全正常的事,决不会因此造成浪费,恰恰相反,所实现的是社会劳动的节约,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产品从实物量讲将会大大增加。因为如刚才已经指出的,折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新的劳动手段必须能节约更多的劳动,它代替陈旧、落后的劳动手段才称得上是合算的。但是,代替旧式劳动手段的新式劳动手段,它的经济寿命并不一定就短于被它所代替的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因为两者在质上并不相同。相反地,新式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或短于、或长于、或等于被代替的旧式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都是可能和正常的。同样地,因生产发展而新发明或增加的劳动手段,如果它不是作为旧的劳动手段的代替物而出现,而是生产上新的需

12、要的产物,它的经济寿命当然也就决定于它本身的性质和新的生产条件。不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上所说的新式劳动手段或因新的需要而增加的劳动手段,在它们被使用的过程中,也将不断贬值,其经济寿命也将有缩短的趋势,这同样是必然的事。并且,劳动生产率提高越迅速,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倾向越明显。所以,一定时期社会生产上所使用的全部劳动手段的平均经济寿命,就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手段折旧率的制订要力求和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相符合。但是,就劳动生产率对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的影响而言,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不仅取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现实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继续发展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情况。因此,劳动手

13、段折旧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现实,又要依据现实预测未来,所以可以说,制定的折旧率要和劳动手段实际消费情况完全相符又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力求使两者比较接近。也因此,劳动手段是否应该报废只能依据不断发展着的实际情况而定,从而,制定的劳动手段折旧率要适时地按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劳动手段使用寿命为一定,劳动手段的价值就要在该劳动手段使用期间转移到产品中去,即产品的一部分只是代表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就劳动手段整个使用年限内的情况而言,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总量是等于当初生产这一劳动手段的价值。因此,从性质上讲,为劳动手段更新所提取的价值就确是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并且只是为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要的,虽然此时从实物量讲,

14、通常会是扩大的再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这样地扣除了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再扣除消费的原料、辅助材料的价值,余下的就代表新加劳动,从整个社会年生产讲就是常年劳动。随着劳动手段被消费,它的价值会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从而,产品中的相应部分是代表了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这当然是指社会平均数而言。但那又是确凿的事实。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使用中的劳动手段的贬值,也不会使这一点有什么改变。比如,有的企业所使用的某些劳动手段虽然还很新,甚至刚投入使用,但由于社会上出现了新式劳动手段,结果因为继续使用这种劳动手段在经济上很不合算,所以就被废弃了,那末,这些劳动手段的原值当然不可能都转移到产品中去了。但是,

15、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事情的另一方面是,另外有一部分企业他们使用了某种新式劳动手段,但他们的生产方法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一般生产方法,这些企业就会由于使用了新式劳动手段而获得额外的利润。所以,从一般的情况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或者说就标准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方法。粗看,这样做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但实则正好相反。这种抽象正是反映了事情的本质,事物的一般规律,因而是真正和实际相符合的。作为一般规律,精神磨损是和物质磨损共同起作用的,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就是这两者的综合表现。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是生产同一型式的劳动手段只需要化费比过去要少的劳动,或者是发明了新式劳动手段,它的效率比旧式劳

16、动手段要高。因此,就精神磨损而言,它对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的影响是这样表现出来的:新的或新式的劳动手段之所以能够更快地代替旧的劳动手段,是因为生产新的或新式劳动手段所化费的劳动要小于使用它以后所节约的劳动,从而使用新的或新式的劳动手段后,生产同样的使用价值所化费的劳动将比过去要少。作为一般规律,精神磨损并不影响劳动手段的价值在相应的产品中再现,基本原因就在于此;如果说精神磨损造成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有缩短的趋势,这是表现为,劳动手段的价值将在比过去要短的时期里转移到产品中去。就实际生产而言,情况也是,企业首先要从出售的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其中当然包括消费的劳动手段的价值,余下的才是企业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我们上面是说一般规律,因此,如果某个企业人为地延长旧劳动手段的使用年限,以致生产效果很差、浪费严重,他当然要为此而遭受损失,这就好比某个企业的劳动手段的物质磨损超过社会一般水平时,他也要遭到损失一样。不过,在这个场合,企业之所以因精神磨损而受到损失,正在于他投有考虑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问题,所以是违背了客观规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讲,新式劳动手段将越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