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的苍凉狮吼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9538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米高梅的苍凉狮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米高梅的苍凉狮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米高梅的苍凉狮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米高梅的苍凉狮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米高梅的苍凉狮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米高梅的苍凉狮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高梅的苍凉狮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米高梅的苍凉狮吼米高梅的苍凉狮吼邦德,詹姆斯邦德!这一次,不是核弹,也不是生化武器,而是一屁股债,差点把邦德给逼死。在去年 9 月份,邦德的真正老板,好莱坞老牌影视公司米高梅紧急召集债权人开会,宣布欠下近37 亿美元债务,而且每一年要支付高达 2.5 亿美元的利息。米高梅现在连 2000 万美元的应急资金都拿不出来,如果要支撑到年底,公司还需要 1.5 亿美元。而计划开拍的指环王前传霍比特人的预算就是 1.5 亿美元。今年 7 月, 霍比特人 、 动物园看守 、 红色黎明等 5 部计划开拍的电影相继搁浅,第 23 部 007 电影的前途更显渺茫,直接被宣告取消筹划。成立已有 85 年,坐拥 1

2、70 座奥斯卡小金人、有 4100 部电影版权的米高梅,为何会堕落到如此田地?“大片主义”挥霍到底追溯,从米高梅的创立开始。1924 年 4 月 24 日“米特罗-高德温-梅耶”电影公司宣告成立,简称米高梅(MGM)电影公司,电影界一系列神话由此开始缔造。1925 年,米高梅的总经理梅耶取消了大量的拍摄计划,集中了 35万美元拍摄前无古人的大制作宾虚 。这部影片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纪录,也开启了米高梅“大投资大明星”的“大片”制作模式。它既缔造了米高梅的霸主地位,也给米高梅带来了数十年虚火上升,外强中干的病根。从此之后,小成本电影在米高梅就成为了被边缘化的非主流。之后,以院线放映为主业务的电影

3、公司,借助有声电影之势疯狂改造电影院。那时候的电影市场,就好像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进入急剧扩张期。在天才运营官梅耶的打理下,米高梅成为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但是二战结束后,伴随着冷战开始一切都改变了。整个电影行业遇到了两大难题:迫于反垄断法令影视公司需放弃放映业务;电视节目让观众从影院离开。在当时,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一般都是同一家公司来操办,其中,放映环节的利润最为丰厚。放弃放映环节就等于被迫放弃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电影公司的青春期随秋风而去,寒冬的磨难已然到来。面对反垄断制裁与电视产业的冲击,各个电影公司做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20 世纪福克斯开始注重拍摄超大银幕电影

4、、立体电影,制作了星球大战 、 巴顿将军等适合年轻人科幻、励志电影,开始迎合年轻观众;华纳兄弟增加了电视系列片的制作业务;派拉蒙则强调“新概念”电影,开创了恐怖片、冒险片的新纪元, 月光光心慌慌是其代表作。新技术的使用与新概念电影的制作成为行业企图扭转局面的两大措施。米高梅在技术上开始增拍宽银幕电影,但在电影内容上的制作却少有突破,只是沿用既有的制片人制度,将“大片主义”进行到底。米高梅“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背后,其实是为市场而艺术。影片的制作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头脑精明的制片人手中,这些制片人完全从市场角度考虑电影的选题、制作,不断追求娱乐大众、感官刺激的娱乐大片。这种“制片人制度”导演丧失了主

5、导权,进而导致电影失去了一些艺术风格。1959 年,在“制片人制度”的影响下,米高梅重拍宾虚 ,创造了当时的电影投入费用的纪录,影片也获得了 11 项奥斯卡大奖。但这也是米高梅的一个转折上世纪 50 年代末,米高梅开始了亏损。一味的追求市场,最终反而会丢掉市场。在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尚未产生观影疲劳的观众来说,他们是容易讨好的。于是米高梅就开始千篇一律地虚构影视故事,塑造英雄主义式的结尾,以“大投资大明星”的大片模式满足观众。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口味和眼光变得愈发刁钻,他们更加苛求各种风格化的影片,而不再是单一的大制作、高科技。宾虚重拍成功之后,不管公司是否处于困局之中

6、,米高梅都力求每年拍摄一部超大制作。或许,没有那些经典的商业大片,米高梅什么都不是,但也不是每一部大片都是票房佳作。在接下来的 10年里,米高梅虽有西北偏北 、 洛丽塔 、 日瓦格医生等佳作,但仍连年亏损。本世纪初也一样,战争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管理高层被迫辞职,直接导致了米高梅被甩卖给索尼的结局。“大片主义”是米高梅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明知是饮鸩止渴,上瘾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在倾斜的道路上愈行愈远,难以回头。由于大片更易产生巨额的亏损,久而久之,米高梅的债务包袱愈发沉重起来。米高梅就好像一个在严冬中不知保养的病人,越虚弱就越逞强。破釜沉舟固然可取,可是把破釜沉舟养成了习惯,便不是长效经营者所

7、为。重拍宾虚之后,尽管米高梅也推出了众多中低成本电影,但是其中难有佳作。各大电影公司都有此通病,唯有派拉蒙影视找了个合适的偏方:斥资成立“派拉蒙优势” ,专门拍摄发行适合主流观众胃口的低成本电影。 “优势”每年向市场推出 510 部低成本电影,包括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惊悚片或者其他影片。这样一方面牵制住了众多中小电影公司,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大制作的招牌做了保护。但是,80 多年尾大不掉的米高梅显然难以有此作为。 受困产业链孤岛“大片主义”只是米高梅路径依赖产生的早起病症,真正令米高梅伤筋动骨的问题是公司陷入了电影产业链孤岛,导致影视作品持续盈利能力削弱。深挖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是当前影视产业发展

8、的大趋势。而米高梅在这几个方面做得却远不够好。在产业链的第一阶段,产品广告植入、旅游景点宣传都是创收的来源。米高梅的 007 系列电影历来是广告植入的经典之作。系列影片当中,不断出现宝马豪车、欧米茄豪华手表、索爱最新款手机等等广告植入内容,而且这些广告形象已经与詹姆斯邦德一样深入人心。这是米高梅的得意之作,但是除了 007 系列电影之外,米高梅难以再有出色的广告植入案例。在这个阶段,广告与票房收入是米高梅主要的赢利点。在产业链的第二阶段,电影制作商需要电视网、音像制品商的鼎力合作。而该环节是米高梅永远的痛。参照对手实力与战术,更能让失败的拳击手找到痛苦之源。派拉蒙影业公司将股份卖给维亚康姆,两

9、者成立了 UPN 电视网;二十世纪福克斯投靠传媒巨头默多克,创建福克斯电视网;华纳兄弟投靠时代公司,后者的电视、出版、网络资源为其所用;环球影片先后投身于 NBC 全国广播公司、威望迪等多家媒体公司。几大影视公司无不是与传媒巨头合作整合,借助集团的力量来盘活了自己的上下游产业链。米高梅属于为数不多的没有传媒集团背景的电影公司。2005 年之前,米高梅放映业务被迫放弃,发行业务转交给联艺,没有任何有线电视频道支持,就这样处在一个产业链孤岛之上,单纯以制作影片获利,电影商品得不到电视渠道的传播和利用,更不用说什么形象玩具、主题公园,米高梅统统与之绝缘。与米高梅遥相呼应的,只有一个与电影差距甚远的横

10、向产业:拉斯维加斯的米高梅广场以赌场和酒店的名声闻名,干着借鸡生蛋,闷声发大财的事情。直到索尼收购之后,米高梅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整合,开始借助索尼影视的蓝光 DVD 拓展自己的下游价值。但是就像当初收购唱片商贝图斯曼(BMG)一样,索尼在入主米高梅之后,其重心不是新唱片的开发制作,而是旧有资源的再利用。索尼收购米高梅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米高梅 4100 部电影的使用版权,然后开始大量地生产 DVD,为自己的蓝光家庭影院项目提供内容支持。 与此同时,索尼并没有将相关的收入转移到米高梅,也没有持续对米高梅注资继续拍摄新影片,反而是不断以米高梅的名义四处举债,以维持日常经营。这种情况

11、下,米高梅虽说处在产业链整合营销之中,收益却是无从谈起。 虽然近年来米高梅也在与电视机构合作,比如与 CNBC 亚太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开播电影卫星频道等等,但是进入市场太晚,占据市场份额太小,还根本来不及施展拳脚,公司就已经到了破产的悬崖边。在产业链的第三阶段,销售玩具和纪念品、建造主题公园等环节的价值,往往会高于电影制作发行的利润,而米高梅在这些环节做得远不够好。除了以内容使用权为筹码,与迪斯尼合作成立“迪斯尼米高梅电影王国”主题公园之外,米高梅没有什么电影主题公园。原计划在韩国汉城创建一个主题公园,最终因资金问题不了了之。迪斯尼是在产业链下游环节价值挖掘中做得最好的影视公司,在世界上,白雪

12、公主比 007 具备更高的人气和知名度。这是为什么呢?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能形成三个阶段的产业链。很多电影在前两个环节都能延伸,但是到了第三个环节就不一定有商品开发的机会了。比如米高梅的风语者 、 汉尼拔 、 日戈瓦医生等作品,娱乐性不足,思想性有余的电影显然就属于这一类。一部影片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好莱坞的历史和电影产品的开发过程来看,影响产业链形成的最关键因素还是电影故事本身。情节复杂、时空跨越度大、具有强烈幻想色彩、娱乐性和偶像性质的电影故事,比如哈利波特 、 星球大战 、 玩具总动员 ,往往能够为商业价值开发提供足够的内容支撑和想象空间。因此,近几年魔幻类、动画

13、类电影在好莱坞的流行,与其说是为了迎合当代观众的新审美娱乐追求,还不如说是好莱坞的制片商在为赚钱寻找更长的产业链和足够大的盈利空间。而 007 系列电影显然在上游环节的植入性广告收入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资本匮乏下的饥不择食如果说死守“大片主义”令米高梅资金紧张,产业链孤岛令它后继乏力,那么上世纪 70 年代后的资本折腾完全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病入膏肓而又频频吃错药的米高梅焉能久活?米高梅的资本折腾开始于拉斯维加斯的赌王科克柯克里安,他在 1967 年从加拿大商人布隆夫曼手中买下了米高梅。米高梅开始在赌王的操纵下不务正业,真正意义上的下坡路由此启程。柯克里安简直就是对电影有不共戴天之仇。拳击手

14、出身的他居然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装等都统统拍卖掉,关掉了米高梅的发行部门,将发行业务外包,并把资金投入拉斯维加斯、里诺两个赌城的房地产业和旅馆业这个拳击手只对赌业地产感兴趣。科克柯克里安建造了米高梅大饭店,并高调宣布米高梅已经成为一家旅馆公司,赌王已经成功地阉割了米高梅。但是,他觉得折腾得还远远不够,在 1981 年心血来潮,又买下了联艺电影公司。这并不是一次强强联合,当年两家公司联合起来的电影市场份额仅占可怜的 6%。直到今天,联艺旗下 007 系列电影创造的收入,除去成本与院线分成,收获仍是寥寥无几。顽主终于也累了。柯克里安转手卖给特纳广播公司。特纳前脚买下米高梅,后脚将其资产分拆卖掉,只

15、留下最值钱的三千多部电影版权。特纳广播被时代华纳收购后,这 3000 部电影就成了时代华纳的可用资产,华纳通过发行这些影片的 DVD 狠狠地捞了一笔。后来因为特纳已经有了新线和城堡岩两家电影厂,米高梅的片库也渐渐失去利用价值,柯克里安又趁机低价收回了大部分股权。这是他的第二次买进。之后,他又进行了一次卖出,一次买入。直到 2004 年,资本的折腾的大戏达到了高潮48 亿美元!这是索尼收购米高梅的价格。这是 2004 年,赌王顺利完成了对米高梅的三进三出。不过,索尼看中的是米高梅拥有 4100 多部电影的资料库。和柯克里安一样,索尼关闭了米高梅的大部分摄影棚并大规模裁员。索尼影视业务的嫡长子是哥

16、伦比亚影视公司,米高梅只是一个无人怜惜的流浪儿。一路走来,看看米高梅的东家都是些什么人物?赌王、黑手党、沙特石油富翁都是些与电影毫不沾边但又善于折腾的资本方,没有人肯下血本支持米高梅在影视业务方面的成长。这其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柯克里安三度将米高梅买进卖出,每次“进出”都赚得盆满钵满。对于赌王,米高梅只是个用来倒卖的生财工具;对于索尼,米高梅则只是个无需制作新片的影片库。在赌王手中,米高梅变成了“赌场和旅馆” ;在索尼手中,米高梅则变成了“家庭娱乐公司” 。利用价值被榨干之后,米高梅就成为投资方急于甩脱的乞讨者,只能继续辗转流浪。值得庆幸的是,望远镜影视娱乐正在与米高梅沟通,协商管理费用等细节。如果望远镜接收重组米高梅,将获得 4%5%的股权。这样,随着财务危机消息面的好转,007 系列电影重新启动的可能性也被无限放大。米高梅好歹也经历几十年的大风大浪,或许能够凭借着邦德的微笑,还有 4100 部电影版权继续煎熬地活下去。看来,八十多年之后,米高梅经典代言人狮子利奥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