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064798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39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内同事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61 组织内同侪关系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内容之质性研究:社会网络之观点The types, formation, and content of interaction of intra-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for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network: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林钲棽邱建璋国立屏东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系摘 要本研究目的乃在探讨以社会网络之观点,分别针对组织内同侪关系之类型、形成历程及其互动内容做一系统性之研究。以屏东县政府某一级单位之正式编制人员共二十二人为研究对象,采取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

2、谈法,并兼采量化问卷、文件搜集、参与观察等方法,进行交叉验证,以提高研究发现之信度;此外,在访谈过程中,为了达到效度之要求,则采取受访者检核法。研究结果发现,组织内关系之类型基本上仍符合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衍生而来之分类;其影响关系形成之原因以人际吸引因素较显着,信任因素影响较小,而回报心态在此部分具有关键性影响;关系发展之结果,对于个人态度面与行为面均有重大影响,其中以组织公民行为最为明显;做人与做事具有互补性与对等性,其重要性则须视内外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作不同之解读。其次,组织内人际互动之焦点,有由个人对个人间之互动转移至群体对群体间群际互动之现象,此与社会网络之观念相呼应,亦为本次访

3、谈之重要发现。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差序格局、人际互动、群际互动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ypes, formation, and interacting contents of intra-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network theory in the setting of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 Using the various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results sh

4、owed that types of relationship were coincide with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ifferential mode of the association. The antecedents of relationship mainly caused by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especially for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Besides,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 was found having the influence on

5、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within groups, especially for performing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The content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ere depended o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s. At last, we found the relationship not only explained form the individual level but also gr

6、oup level.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ould be offered form the standpoint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fields.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differential mode of the associati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group interaction 762 壹、绪 论长期以来研究者致力于有关人际关系定义或分类的研究,藉以发现人们在不同的人际关系

7、背景中所使用的交往规则、发展过程、及其互动之内容。自九年代后期,在中、西方的学术领域中,有关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显学,研究热潮亦方兴未艾( Heath,2001;Ledingham & Brunning,2000) 。就理论观点的应用而言,自1960 年代起,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一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交往与交换模式 相 当重要的一观 点。 Tichy(1981 )强烈建议组织行为研应该采用网络分析的观点,并考虑社会结构(macro)与个人心理动机(micro )对个人态度、行为与绩效的影响。在这一个研究脉络下,西方文献已经累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与证据,证实了人际

8、网络对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影响,例如个人网络关系对权力地位的影响、求职、升迁、绩效考核、离职意愿、组织承诺、组织依附、工作满意、垂直对偶领导模式、及组织认定等。回顾台湾到目前有关社会网络的组织研究,多数集中在宏观的组织间网络、网络式组织、及反映出台湾创业家精神的各种外包分工协力网络、策略网络、关易贸易网络或政商关系等议题。相形之下,探讨组织中个人的社会网络者仍属少数。基于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与台湾目前在华人关系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尝试进行有关社会网络对组织内同侪关系的讨论,藉以了解社会网络在华人社会中关系研究的理论解释度。 此为本研究所以进行之动机之一。就华人有关关系之相关研究进展而言,探究台湾过去三

9、十余年来在微观组织行为研究中,有关组织行为之关系研究的发展状况,在期刊论文方面,研究的议题分别是比较台湾与大陆组织中员工的关系取向、企业组织中主管亲信的研究、主管与部属关系、主管之亲信或内团体的研究、以及领导者的部属归类、组织中关系网络运作、人情的作用与回报、面子问题、以及家族企业接班研究等。在博硕士论文方面,与关系有关的文章是探讨主管与部属的关系作用、人情取向、分配与工作表现、关系类型与历程、关系人脉的形成与建立、情感关系的内容与形成历程、领导者与部属之信任格局与绩效、亲信研究、关系基础与关系质量、面子需求与沟通、冲突、人情网络与绩效等。由研究者于近年来积极投入此一主题,足见关系之相关研究已

10、渐受本土研究者之注意。此为本研究所以进行之动机之二。从上述的整理可以发现,台湾到目前为止,有关华人关系在组织中应用的研究才刚起步,还有许多组织行为与关系有关的议题(例如组织内同侪关系之研究),尚待探索与开发。而目前许多华人关系理论之实证研究,大都局限于实验情境或是学生样本,对于关系理论的类推性有其限制,为更确切地了解与拓展既有关系研究的触角,本研究以实际组织情境为背景,分析组织内部成员之互动情形。此为本研究所以进行之动机之三。源于上述研究动机,本研究乃尝试以政府行政部门人员为分析对象,透过质性访谈与量化问卷之交互运用,期望能一方面探索公部门行政人员职场关系之实际运作情形,另一方面亦可扩大关系理

11、论适用性之外在效度。而由于近来有关人际关系的研究,已由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将重心转移至所谓的社会网络上面,因此,本研究乃是以社会网络之观点,针对组织内同侪间关系之类型、形成过程、及其互动之内容,做一系统性之探讨,最后并针对此一构念提出其在实务上与理论上之意义。本研究系以社会网络之观点,探讨组织内同侪间关系之类型、形成过程、及其互动之内容,藉由中外学者对于关系之定义,本研究试图比较华人社会的关系概念与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概念之异同。而在此基础下,本研究探讨华人社会中组织内同侪关系之类型及其内容、同侪关系之发展过程,影响组织内部同侪关系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的同侪关系所对映出之人际互动内容。到目

12、前为止,有关华人关系在组织中应用的研究似乎才刚起步,还有许多与关系有关的议题尚待763 探索与开发,如前述研究动机与背景中之说明,本研究以社会网络之观点,针对组织内同侪间关系之类型、形成过程、及其互动之内容,做一系统性之探讨,以了解华人社会中人际交往的规则及运作机制,所得结果除了可作为实务运作之参考外,亦可为相关理论提供一个较为整合性之分析。此外,本研究进行期间,适逢国内首次爆发严重之SARS 疫情,对于公部门之行政作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最后将要探讨,SARS 疫情对于同事间人际关系与互动模式之影响,所得结果将可作为后续研究者,对于非预期之重大事件影响人际交往内容分析之参考。从学术乃至

13、于质性研究之观点而言,本研究无意类推结论至所有之政府行政部门;透过诠释现象学的深刻描绘与探索过程,将本研究所欲探讨的现象忠实呈现,并重新思考、整理过去之理论,注入新的社会现象与观点,期望藉此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与研究主题,并促进学术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从实务界之观点而言,本研究将忠实呈现公部门人员职场关系之实际运作情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瓶颈,期望这样的结果能带给实务界在运用及开发公部门人力资源时,一些比较具体的建议与作法。贰、文献探讨一、社会网络之探讨社会网络是指一个人或一组人连接着一个人或一组人的社会关系,个人可藉此网络维持某种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进而起得相关资源。一个社会网络至

14、少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行动者( actors)也是点( nodes) :社会网络中的人、事、物即为行动者,为有自由意识或决策能力的个体或群体;2.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 ) :行动者因某种关系的存在而产生互动,并进而产生相互的影响。而该关系可能为社会规范或法规定义之关系,如亲属、契约交易,也可能是非正式关系,如情感、非契约交易等; 3. 行动者之间连接的途径连带(tie) :指行动者间关系的方向、直接性或间接性、强连带与弱连带等。在社会网络分析之重要观点方面,社会影响力之研究是社会网络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连结了社会网络中行为及态度的社会关系结构。Erickson(19

15、88)主张人们不会独立于社会网络之外产生及发展个人行为,其行为之形成与改变乃是来自于社会之互动。其次,网络中心性乃是网络分析中常被用来检测行动者取得资源、控制资源可能性之结构属性。 Freeman(1979)指出代表网络中心性的三种型式: 1.程度中心性 (degree centrality ) :为衡量控制范围大小之指标,程度中心性越高者,表示其在网络中与较多的行动者有所关联,故其所拥有的非正式权力与影响力也较多;2.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 :其衡量之准则是去判断一个人与他人之接近程度,与他人之距离越短,接近中心性越高,表 示 其 能 较 快 速 取 得 信

16、 息 ; 3. 中 介 中 心 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 :为一个网络中两两成员之间的互动,必须透过另一行动者的介绍,中介性指标较高的行动者,期能引导信息流通之机会亦较高,亦即其占据了操纵信息流通之关键性地位(Degenne & Force ,1999) 。最后为社会连带的观念,最早对社会连带进行概念化的是Granovetter 于 1973 年提出弱连带的优势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 。他认为在探究一些网络现象时,弱连带的概念比强连带的概念来得重要,因而提出弱连带的优势说。 Granovetter 所谓的连带(tie)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因接触而存在的一种扭带,并提出联带的四个向度:互动的频率、情感的紧密程度、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以及互惠交换。根据联带的四个向度来定义关系的强弱(可能为连续的变量) ,且认为关系的强弱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发挥着性质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联带、弱关系则使人们在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建立联带。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