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涵的设计规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57422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盖板涵的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盖板涵的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盖板涵的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盖板涵的设计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盖板涵的设计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盖板涵的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盖板涵的设计规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盖板涵的设计规范盖板涵的设计规范1、材料要求1.1 石料1.1.1 砌体工程的石料应质地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纹。石料场需经试验室作片石强度试验并合格后选定。1.1.2 涵洞所需片石形状应大致方正,无峰棱凸角,最小面尺寸不小于 15cm。定位石选用表面平整并经麻锤切锤加工过的石料,厚在2040cm 之间,长度要求丁向在 25cm 以上,顺向要求大于丁向2030cm。镶面石要求一面表面平整,且其周边必须切割或修整成46 边的多边形形状,每边必须保持大致的顺直度,且应利于砌筑时的相互搭配,镶面石断面方向必须丁顺搭配砌筑,丁向长度不小于 20cm,顺向长度不小于 40cm。1.1.3 片石表面应干净,

2、无风化,无泥土,无污渍。1.1.4 涵洞外露面采用自然片石砌筑,用作镶面的片石外露表面稍加修凿,使其平整度不超过 2cm;片石的周边采用切锤加工,使得片石外露面在各个方向都垂直于周边面。1.2 砂砂应采用中(粗)砂。1.3 砌筑砂浆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计配合比,在现场测定砂的含水量后,换算出砂浆施工配合比,开出施工配合比通知单,并现场标示。施工中必须严格按标示的施工配合比拌制,所用水泥、细骨料、外加剂等不可擅自使用未交底的材料。砂浆的拌制采用砂浆搅拌机现场拌制,搅拌前各种原材料应根据施工配合比准确计量。根据施工能力,一次搅拌砂浆量不宜超过 2.5 小时的砌筑用量,以免砂浆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失水、结

3、块。水泥砂浆搅拌时,自投料完成算起,宜连续搅拌不少于 2 分钟,当采用水泥粉煤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时,搅拌时间应为 35 分钟,以获得最佳的和易性和稠度。采用直观法判定:拌和好后的砂浆用手能将砂浆捏成小团,松手后不松散,指缝不出浆为佳。砂浆应随拌随用。当基础距离拌合场高差较大,用铁皮卷成半圆状作为砂浆溜槽,以防止砂浆因为高差超过两米的情况下离析。一般情况下,砂浆运输采用人工运输。当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发现离析、泌水等现象时,砌筑前应重新拌和。已凝固的砂浆不得使用。1.4 材料储存1.4.1 不同材料应分类堆放,且不能沾泥,并插上标志牌。1.4.2 钢筋必须按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以及进场时

4、间批次分批验收,分堆存放,不得混杂。露天堆放时,底部要垫高,上面用防雨布遮盖。1.4.3 水泥堆(存)放应根据拌合机械位置搭棚堆(存)放,水泥棚应做好防雨、防洪以及防潮等。2、施工工艺2.1 砌筑工艺2.1.1 开始砌筑前,对于石质基底或基础用水润湿,砌筑用片石也须用水湿润。2.2.2 砌体采用挤浆法分层、分段砌筑。分段位置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两相邻段的砌筑高度不得大于 120cm,分层水平砌缝应大致水平。各砌块的砌缝应相互错开,砌缝应饱满。2.2.3 各砌层应采用先砌外圈定位砌块,并与里层砌块交错连接在一体,一般采用一顺一丁或两顺一丁的砌筑方式,其中丁石伸入里层砌体不得低于 40cm。定位

5、砌缝应铺满砂浆,不得镶嵌小石块。镶面石断面方向必须丁顺搭配砌筑,丁顺长度界限为 30cm,丁石与顺石搭配在 1/31/2 之间砌筑,在镶面石面严禁用小于 15cm 以下的片石塞缝。2.2.4 定位砌块砌完后,应先在圈内底部铺一层砂浆,其厚度应使石料在挤压安砌时能紧密连接,且砌缝砂浆密实、饱满。砌筑腹石时,石料间的砌缝应互相交错、咬搭,砂浆密实。石料不得无砂浆直接接触,也不得干填石料后铺灌砂浆;石料应大小搭配,较大的石料应以大面为底,较宽的砌筑缝可用小石块挤塞。挤浆时可用小锤敲打石料,将砌缝挤紧,不得留有空隙。2.2.5 砌筑高度过半后应计算剩余层数,搭配好用料,砌筑到顶后应控制好顶面标高。2.

6、2.6 砌体表面砌缝采用凹缝,凹缝宽度统一设置成 1.5cm,深1.0cm。勾缝前将砌缝内的干硬砂浆凿深 23cm 并用扫把清理干净,勾缝前用水湿润整个砌体面积,尤其是缝隙间更要湿润透。勾缝时采用特制的勾缝器进行,将勾缝水泥填满缝隙后,用勾缝器从一端紧压平抹,使勾成的缝平顺、光滑,满足宽度、深度要求,勾缝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砌体表面清理,做到勾缝无毛边,砌体表面无污染。强度不得低于砌体所用的砂浆强度。2.2.7 砌缝应控制在 3cm 左右, 砌体表面与三块相邻石料相切的内切圆直径不得大于 7cm,两层间的错缝不得小于 8cm。2.2 钢筋工程2.2.1 钢筋加工2.2.1.1 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应调

7、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表面的油渍、漆污、水泥浆和用锤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均应清除干净。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折曲。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应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当利用冷拉法矫直钢筋时,钢筋的矫直伸长率为:I 级钢筋不得大于 2%;级、级 钢筋不得大于 1%。2.2.1.2 弯起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曲率半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光圆钢筋)或 12 倍(带肋钢筋) 。2.2.1.3 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有弯钩(半圆形、直角形或斜弯钩) ;弯钩的弯曲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2.5 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 5 倍,有抗震要求的结

8、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2.2.1.4 钢筋宜在常温状态下加工,不宜加热。弯制钢筋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弯向两端,弯钩应一次弯成。2.2.2 钢筋接头2.2.2.1 钢筋的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热轧钢筋均采用双面焊缝搭接焊。2.2.2.2 焊缝高度应等于或大于 0.3d(d 为钢筋的直径) ,并不得小于 4mm,焊缝宽度应等于或大于 0.7d,并不得小于 8mm。进行搭接焊时,搭接长度应等于或大于钢筋直径的 4 倍(I 级钢筋)或 5 倍(II 级钢筋) 。2.2.2.3 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不应小于 10d。2.

9、2.3 钢筋安装2.2.3.1 安装钢筋时,钢筋的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多排钢筋之间,必要时可垫入短钢筋头或其他适当的钢垫,但短钢筋头或钢垫的端头不得伸入混凝土保护层内。2.2.3.2 当设计中未注明保护层厚度时,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从钢筋外侧到混凝土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 30mm,亦不应大于50mm;对于厚度在 300mm 以内的结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箍筋或不计算应力的次要钢筋,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对于环境介质的分外侵蚀性的工程或大体积基础工程,保护层厚度宜增加。在钢筋与模板之间可用水泥砂浆垫块支垫,其强度不应小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垫块应互相

10、错开,分散布置,并不得横贯保护层的全部截面。2.2.3.3 绑扎和焊接的钢筋骨(网)架,在运输、安装和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得有变形、开焊或松脱现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钢筋的交叉点处,应用直径 0.7-2.0mm 的铁丝,按逐点改变绕丝方向(8 字形)交错扎结,或按双对角线(十字形)方式扎结。除设计有要求外,钢筋骨架的箍筋,应与主筋垂直围紧;箍筋与主筋交叉点处应以铁丝绑扎;构件拐角处的交叉点应全部绑扎;中间平直部分的交叉点,可交错扎结。根据安装需要可配以必要数量的架立钢筋。2.2.3.4 钢筋骨(网)架宜先行预制,并应有足够的刚度,必要时可补入辅助钢筋或在钢筋的某些交叉点处焊牢,但不得在主筋上起

11、弧。2.2.3.5 安装钢筋骨(网)架时,应保证其在模型中的正确位置,不得倾斜、扭曲,也不得变更保护层的规定厚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装钢筋骨(网)架时,不应妨碍浇筑工作正常进行,并不应造成施工接缝。2.2.3.6 钢筋骨(网)架经预制、安装就位后,应进行检查,作出记录并妥加保护,不得在其上行走和递送材料。2.3 混凝土工程2.3.1 混凝土拌制2.3.1.1 混凝土必须严格按照试验室提供的施工配合比拌制,砼中所用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等必须采用保障部或试验室提供的原材料,不可擅自使用未交底的材料。2.3.1.2 混凝土的拌制采用电子计量强制式搅拌机现场拌制,与拌和站集中拌和相结合,搅拌

12、前各种原材料应根据施工配合比准确计量。2.3.1.3 混凝土搅拌时,自投料完成算起,搅拌时间:强制式搅拌机不得少于 1.5 分钟;自落式搅拌机不得少于 2 分钟。当掺用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12 分钟。2.3.2 混凝土运输2.3.2.1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当运至浇筑地点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2.3.2.2 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时,道路的纵坡不宜大于 15%。2.3.2.3 混凝土在倒装、分配或倾注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或漏斗等金属器具。当采用木制器具时,应内衬铁皮。2.3.3 混凝土浇筑2.3.3.1

13、浇筑混凝土前以及浇筑过程中,应对模板、支架、钢筋骨架和预埋件等加以检查,确定固定合格后方可浇注。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作记录。2.3.3.2 浇注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除干净;当模板有缝隙和孔洞时,应予堵塞,不得漏浆。2.3.3.3 混凝土浇筑可以用吊车配合集料斗进行浇注,要控制好混凝土的下落高度,防止混凝土离析。若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 2m,当大于 2m 时,应用滑槽、串筒、漏斗、溜管或振动溜管等器具浇筑。出料口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 1 米。混凝土浇注时采用分层斜交法,通道箱涵的两侧墙身要同时浇注。2.3.3.4 采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插入式振捣器的

14、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 1.5 倍,以300mm 为宜,梅花型布置。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 510cm。机械振捣时,振捣棒与模板保持 510cm 的距离,严禁碰撞模板、钢筋和预埋部件。振捣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振捣器布置均匀,间距差异不要过大。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 2040s,不宜过长,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分层厚度宜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倍。2.3.3.5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间歇时间宜缩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超出规定时间时设置施工缝。2.3.3.6 当混凝土表面出现析水时,应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不得扰

15、动已浇筑的混凝土。2.3.3.7 浇注涵身混凝土时,在顶板上要苫盖彩条布,防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掉到顶板模板上,不慎掉落的,要及时清除。避免浇注顶板时出现表面粗糙,影响外观质量。2.3.4 混凝土养护2.3.4.1 混凝土浇筑后,12h 内即应覆盖和洒水,直至规定的养护时间。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并不得对混凝土洒水养护。2.3.4.2 混凝土养护时间根据水泥的种类及外部相对湿度现场施工时确定。2.3.4.3 当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时,应将刚浇完的混凝土表面用塑料布覆盖严密。塑料布内应具有凝结水,并应经常检查。2.3.4.4 当新浇筑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 1.2Mpa 以前,不

16、得在其表面行走或架设上层结构用的支撑和模板等设施。2.3.5 预制混凝土构件2.3.5.1 制作预制构件的基础应平整坚实,并应有防、排水设施。2.3.5.2 构件预制完毕后,应在每个构件上写明编号和制作日期,以便于养护和吊装。2.3.5.3 预制构件起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构件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设计强度的 75%,且吊点位置及吊环的配置均应通过计算确定。起吊绳索与构件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不宜小于 45。起吊过程中应轻起轻落,专人指挥,不得发生碰撞。2.4 模板2.4.1 大孔径涵洞的外露部分必须采用大块钢模板。通道涵模板长度不小于 3 米,宽度不小于 2 米;其他涵洞模板长度不小于 2 米,宽度不小于 0.5 米。2.4.2 模板安装时,连接处用密封条密封,防止漏浆。2.4.3 用机油作为脱模剂时,必须用新机油。模板安装过程中,每天在涵洞周围撒水,安装好后用塑料布或彩条布苫盖,防止灰尘进入,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浇注混凝土时,苫布边注边撤除。2.4.4 箱涵内模拆除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强度的 75%时才能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