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04978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文化 润泽人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感受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 润泽未来人生润泽未来人生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张建波教育需要积淀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就是学校文化。用文化经营,用理念支撑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指导思想。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用心做文化教育,做到了以经典诵读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人文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综合考核为评价。通过系统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力争做博学、优雅、尽责、超越的外国语人。一、当今传统文化背景调查:一、当今传统文化背景调查:1、受分数影响。有的学校存在着应试教育潜规则现象,一心以成绩赢人,忽略了传统文化方面的渗透,培养出的学生成才而不会做人;

2、2、受社会功利化影响。父母或其它人形形色色的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耳濡目染,使他们身心受到侵蚀,心灵变得麻木;3、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被遗忘的地步。经过调查,87%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不少学生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少。二、学校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具体做法:二、学校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具体做法:1、感受传统文化经典,铸造学生人文修养。把传统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瑰宝(琴、棋、书、画)巧妙融入课程中。通过讲故事、情境剧、为诗文配画、配乐等形式,开展诵读与赏析,让孩子得到熏陶、积淀,做到墨法致静,诗韵致雅。1)传统经典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语文课是传统经典和写字教育

3、的主阵地,我们着力将其融入语文课堂中。一是每节课有固定的环节,即开课前五分钟进行传统经典诵读。二是经典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如有的课文出自经典,我们就前延后伸,使之更加丰富厚重;三是在写作中运用经典。引导学生将诵读的经典名句恰当运用在日记、随笔、作文中,使语言更丰富,表达更清晰,思想更深刻。 2)传统经典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一是设立经典常规课,我们自编了校本教材,每周一节,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和背诵经典;二是国学启蒙课堂引入经典,拓展了学生的国学视野;三是品社、音体等课堂融入经典,品社和音体教师配合编排了弟子规等韵律操,学生每天口诵、心想、行践,融经典学习、道德教育、身体锻炼为一体;音乐老师创编了情

4、景剧木兰辞 ,将经典艺术化、情境化。长时间、多形式的传统经典,使学生渐渐体验到了其押韵合辙的节奏感及情理相融的美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写字与阅读写作相结合。我们规定每节语文课练字时间不低于十分钟。为落实这十分钟,语文老师经过一轮轮尝试,一遍遍上课、磨课、洗课,探讨出了三种阅读教学模式、两种写作教学模式,终于将写字教育融入了阅读,纳入了写作。 “田字格”书写指导,成了我们语文课堂的常态,每节课黑板上都有。为激发兴趣,老师们还自编了朗朗上口的写字歌,既好说好记,又趣味横生、愉悦身心。 学校在此方面采取的相关措施:(一)晨读午写。每天早上 7:307:50 为固定诵读时间。届时,学

5、生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提示语,端起诵读与写字尽情诵读。午休后 1:45-2:00 为固定练字时间。此时,同学们都坐姿端正,或凝神字帖,或专注笔端,笔锋回转,点画抑扬,仿佛徜徉在艺术海洋里。(二)活动促进。1、评选背诵之星。通过举行三字经背诵比赛,评选出优胜班级及背诵之星。2、寻找最美读书少年、最美读书教师。3、办一期手抄报。每个学生办一期与读书有关的手抄报。学校将评选出优胜班级,优秀个人。4、我爱读书师生演讲比赛。5、每人制作一个读书格言卡。发挥警句格言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6、诗文素养汇报演出。(三)评价跟进。为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定期评选“诵读之星” 。通过三字经 、 弟

6、子规 、 论语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按诵读的数量与质量,评选出一至七级诵读达人。写字方面,我们实施了“七级达标”制,每学期都举行等级达标活动。(四)典型激励。我校为五年级学生王豪男、陈裕佳等同学举办了“个人书画展” ,鼓励宣传了优秀典型,带动了全体同学练习书法的热情。2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塑造孩子完美人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塑造孩子完美人生。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感受其中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得到锻炼与启迪。学校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一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民俗节日资源,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探究每个节日的历史、风

7、俗习惯,挖掘潜在教育资源。如清明节由来(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的故事)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扫墓纪念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与当前教育形式结合,让学生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培养爱国情感。让学生逐步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集体观念、爱心、传统礼仪、诚信、勤俭节约等。3 3、通过综合课程活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综合课程活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学校设置了综合课程活动体系,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做到感受传统文化,润泽未来人生。学校综合课程体

8、系图解求真教育求真教育 育人目标:身心健康 个性张扬 可 持续发展的文化达人校本课程学科课程语数英音体美科社、 传统文化等根基课程多元课程书法教育经典诵读形体操、轮滑、乒乓球、粘贴画、剪贴画、简笔画、折纸、果蔬手工制作、创意制作、泥塑、布艺小裁缝、十字绣等近 40 门课程学科课程我们的综合课程活动体系分为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共计约 40 门课程。校本课程又分为根基课程和多元课程,根基课程包括:经典诵读、书法教育、生活教育三门课程,重在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多元课程包括:形体操、轮滑、乒乓球、粘贴画、剪贴画、简笔画、折纸、果蔬手工制作、创意制作、泥塑、布艺小裁缝、十字绣等近 40 门课程。4 4

9、、完善、完善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一)以美化校园环境为抓手,打造校园人文环境。学校确立了绿色教育理念,以“绿色象征生命,美景陶冶身心”的校园文化为背景,着力建设隐性课程大环境,精心设计校园,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开辟了别具风格的立体花坛,一步一景、步移景异,让师生尽享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二)以完善文化设施为载体,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围绕“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真”字,进行文化造势,扎实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将“真”字理念的解读,展示在教学楼正厅和各楼层的显眼位置,一层楼一个主题,有工作框架、

10、有操作方法、有名家引领,可谓图文并茂、意境深远,每一个主题都突出了诵读和书写;我们还将论语 、 弟子规 、 千字文等经典名篇张贴在走廊上;学生自办的经典和书法文化墙丰富多彩、常换常新;名家字画、师生墨迹、大师风采等主题版面悬挂在各个过道走廊;以诵读和书写教育为主题的校报、校园广播、有线影视定期出版和播放,使学生在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受到深刻的经典传统文化与良好书写习惯的影响。 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及每一个角落都张贴或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师生作品、宣传标语等,时时处处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达到了“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的教育目的。5.5.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感

11、受其魅力。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感受其魅力。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走出校园,到社会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先后到昌邑革命摇篮龙池镇参观革命烈士祠堂,听老人讲述革命故事;参观该镇剪纸作品展、学习剪纸艺术,并拜昌邑剪纸大师王桂芬为师,到校指导学生学习剪纸。寒亭杨家埠参观风筝制作过程,了解风筝的历史、原理。让学生在我校操场放飞风筝,实际感受风筝的魅力。昌邑绿博园参观仿古建筑,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奥秘和艺术价值;参观绿博园热带植物园,认识植物名称、生长特点,热爱有生命的植物。到昌邑坟山书社,感受书画的魅力;到昌邑农民书画院参观书画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到昌邑传奇俱乐部观看武术表演,并邀请教练

12、到校传授武术操。三、学校传统文化成果颇丰。三、学校传统文化成果颇丰。1、文化的积淀。学生由于与经典为伴,与文化接轨,现在他们的词汇量大,不再害怕作文了,文化底蕴有了质的保障,在国家级、省级、潍坊级权威刊物上陆续有学生的习作发表。2、人格的健全。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校师生精神面貌、人格情操有了很大提升,学校处处彰显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和谐发展3、荣誉的取得。2010 年山东省根基教育基地,评为根基教育示范校。2012 年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2013 年 3 月舞蹈鼓舞神州 眷恋在第七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录像评比活动获金奖;2014 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戏剧大赛二等奖圆梦) ;2014.3 潍坊市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神笔小画家获中央电视台看我 72 变最佳创意奖;星座与动物获中央电视台看我72 变最佳视觉效果奖;2015 年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山东赛区优秀组织奖。四、不断反思,力求完美。四、不断反思,力求完美。学校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益探索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与肯定,但师生功底不够深厚;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上有待再完善,再深度挖掘、开发与应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将继续努力,积极创新,运用好传统文化,让文化内涵真正根植于师生心间,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