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047177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也许我一直在淮海地区生活。对此地比较了解吧。作此文以自娱。 -孔晨岑(淮海省拥护者)淮海经济区主要是指徐州市 、宿州市 、济宁市 、商丘市 、连云港市、枣庄市 、宿迁市 、淮北市 等跨四省的8 个城市。 2009 年底,淮海经济区城市区域总面积6.8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892 万,地区生产总值9584 亿元。2009 淮海经济区8 城市 GDP 及增速成员(地市)GDP 总计(亿元)增速( %)徐州市2390.1613.9济宁市2279.1912.7枣庄市1201.2812.6商丘市1032.9011.2连云港市941.1313.6宿迁市826.8513.5宿州市540.

2、6012.1淮北市371.9011.0淮海一直都在渴望崛起。这里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二十多年前,基于板块隆起的梦想,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合作区-淮海经济区,横空出世。淮海经济区核心区跨苏鲁豫皖四省,由 8 个成员市联合而成。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多省交界性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延续二十多年年不间断,并且成立固定的联络办公机构,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堪称“ 典范 ” 。然而,二十多年后年后,地处东部沿海的淮海经济区并没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二十多年来,虽然淮海经济区内合外联,打响了一场经济上的“ 新淮海战役 ” ,但是由于淮海经济区既是中央区域政策的“ 盲区 ” ,又

3、是所在省的边缘地区,双重边缘化的“ 叠加 ” ,淮海经济区没有顺利实现低谷隆起,区位和资源的高地塌陷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谷,成为“ 尴尬的淮海 ” 。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北接齐鲁、 南连江淮、 东濒黄海、西临中原, 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于东部沿海的 “ 脐部 ” 地带,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并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的 “ 接力站 ” 和 “ 二传手 ” 的重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研究,中国的经济版图是一个“”型的格局, 上面的 “ 一横 ”是沿海地区,右边的“ 一勾 ” 是沿长江流域,而左边的 “ 一

4、撇 ” 则恰恰在以淮海经济区为东端的陇海 兰新沿线,其中两个结合点分别是上海和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号称“ 中国的金腰带 ” ,淮海经济区正好是沿海和沿桥的结合部,具备经济隆起的良好区位。然而, 区位的高地却沦为当今经济的峡谷。放眼望去, 在东部沿海3 个最发达的经济区中间, 有一个明显的经济“ 断裂带 ” ,那就是几乎被外界遗忘了的淮海经济区。也许有一句话会解释一切成也区位,败也区位。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这四省区内,经济落后的地区也许就数苏北,鲁南,皖北和豫东,而这恰恰是淮海经济区的所在。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这四个地区却在为别人做嫁衣,慢慢落伍了。江苏的重点是沿江和苏南,苏北成了江苏省的一个薄

5、弱地区;山东的重点是胶济铁路沿线,从济南到青岛形成了“ 济南都市圈 ” 和胶东半岛城市群,鲁南被边缘化; 安徽的重点是合肥和皖江沿线; 河南的重点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开封虽然是其中之一,但始终处在郑州的阴影之下。淮海似乎成为各省区理所应当的落后地区。也许是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也许因为各省区发达地区经济增速趋缓,需要以欠发达地区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拉动全省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我们欣慰的看到近几年各省区已经将经济发展重心向淮海偏移。江苏按照为苏南“ 锦上添花 ” 、为苏中 “ 釜底加薪 ” 、为苏北 “ 雪中送炭 ” 的措施,专门成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对苏北经济薄弱县展开“

6、 五位一体 ” 挂钩帮扶, 重点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的“ 四项转移 ” 。苏南与苏北相互对接,一对一进行帮扶。山东针对鲁南的发展也是全力以赴,尤其是突破荷泽战略搅动了整个鲁西南。与江苏三大城市圈规划一样,山东专门针对鲁南发展制定了济宁都市圈和鲁南城市带,将济宁建设成为山东的第三极。在皖北地区,安徽提出了“ 两淮一蚌 ” 沿淮城市群,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针对不同的区域发展状况,安徽还将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宿州、亳州、阜阳的发展。今年以来宿州等皖北城市与马鞍山等皖江城市也结成帮扶对子,协调发展。 在宿州高铁站附近的宿马经济区便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城市间的自发联合,具有更为深

7、远的意义。由此可见,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已经进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的阶段。然而这种分兵突围能否杀出血路,还有待商榷。淮海经济区的状况,我想到了欧盟。欧盟从欧共体脱胎而来,最初由跨越国界的6 个国家组成。 谁也没有预想到,行政边界的作用慢慢“ 隐退 ” 后,发展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合作组织。对淮海经济区来说,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都市圈还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在政府与市场的角力中,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代言人,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制定各自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再加上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强化作用,造成了整个淮海经济区内部在“ 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 ,四省没有真正的发展战略上

8、的认同感,彼此之间如同“ 鸡蛋清与鸡蛋黄 ” 般界限分明。因此,行政区划的割裂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问题。淮海经济区的横向联合至少有三个一致性:1.自然资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区都有煤炭资源,地理上都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2.人文积淀的一致性,风俗习惯、文化认同感都是相近的,这一点我从淮海经济区南部的宿州到北部的济宁曲阜上学便深有体会;3.产业结构的一致性, 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加工型产业,有合作的平台。 用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正平教授的话说,一个大的经济区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经济区恰好有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和连云港、日照两个天然深水良港。拥有这些有利条件的淮海却

9、面临中心城市没号召力,港口优势体现不出来的局面。在淮海海经济区,徐州一直以“ 老大 ” 自居。尽管近几年济宁磨刀霍霍,觊觎淮海第一把交椅已久, 但是徐州 “ 淮海王 ” 的地位仍无人能够撼动。可问题是,徐州能担起这个重任吗?从空间位置来看,徐州处于空间上的几何中心,徐州到皖豫苏鲁四省省会城市合肥、郑州、南京、济南都是350 公里左右,此外,连南接北、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区位,也强化了徐州作为几何中心的地位;再从徐州2500 年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边城市的长期关系来看,徐州也具备中心城市的条件。然而, 徐州还称不上淮海的“ 发动机 ” 。从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来看,徐州还不能够担当起辐射淮海经济区

10、范围的重任。徐州的辐射半径只能达到100 公里范围内。在任何一个经济区内,中心城市的“ 发动机 ” 不可或缺,就像上海之于长三角,北京之于环渤海,广州之于珠三角。就淮海经济区而言,徐州远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的体量和辐射能极大。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中心城市强大, 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反过来,经济腹地也可以支撑中心城市发展。而目前的淮海,恰恰是两个问题同时存在:一个是中心城市不强,另一个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由于区域内没有形成具有核心 竞争力 的中心城市, 除了徐州、济宁两市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 亿以外,多数城市经济仍欠发达。显然,徐州以一个地级

11、市的身份出任淮海城市的“ 老大 ” ,也勉为其难。撇开其他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不论,就在新欧亚大陆桥的经济区内,徐州的身份也极其尴尬。 以新欧亚大陆桥为轴线,在沿桥地区串起了若干个经济区,如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然而,在这个5 个“ 中心 ” 中,只有徐州是个地市级城市,其余 4 个都是省会城市。徐州在目前的行政区划下,仅仅靠一个地级市的身份来调动资源,其财力和能力相当有限,它的跨越式发展异常艰难,更多的还是按照一种正常的逻辑发展。这样一来,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内注定了难以领袖群伦。港口

12、是一个经济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但港口并不一定相应带来经济区的繁荣。连云港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连云港作为中国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本应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然而,根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欧城市竞争力研究院公布的“2004 年中国沿海开放14+4 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 显示,连云港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14+4 沿海开放城市第 15 位,竞争力属次弱级。与同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比,2005 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 亿元,连云港为454 亿元,青岛是连云港的5.5 倍多。就是在江苏13 个地级城市经济实力排名中,连云港也是靠后的位置,仅高于盐城、宿

13、迁和淮安,列全省第10 位。连云港的长期低迷,使得江苏叫了多年的“ 徐连东陇海产业带” 一直徒有虚名,连云港的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苏北的平均水平,也使得淮海经济区内的城市难以沐浴来自海洋的恩泽。除了中心城市没号召力,港口优势体现不出来这两大问题,还有一个更突出的问题摆在眼前区域内自相竞争!你搞一个中心我也搞一个,你有一个桥头堡我也有一个,你搞一个都市圈我也搞一个,你搞个产业带我也有一个。这种竞争格局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全国没有第二个。而在鲁南与苏北,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用“ 一盯一 ” 来概括鲁南与苏北之间的这种竞争态势。在苏鲁两省 “ 较劲 ” 中,分别针对不同区域出台了不同政策,而对政策

14、的表述却是“ 不谋而合 ” ,给外界的印象是“ 如出一辙 ” ,就连人事变动都一样:2006 年 1 月,苏北的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当选江苏省副省长的同时,鲁南的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当选山东省副省长。当然,继此之后,安徽也效仿了一下。我们宿州市委书记唐承沛也当选安徽省副省长。2005 年 4 月,江苏在盐城召开了加快苏北振兴工作会议,5 月又在徐州召开了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会议。到了2006 年 1 月,在江苏省人代会上审议通过的“ 十一五规划 ” 中,明确提出: “ 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 这项被外界简称为“ 突破宿迁 ” 的战略,甫一提出就被认为是专门应对山东的“

15、突破菏泽 ” 。菏泽与宿迁一样,经济实力在省内都居末位,但自从山东在2003 年提出 “ 突破荷泽、带动西部” 之后,菏泽的变化让各地 “ 为之一振 ” 。2001 年前后,苏鲁两省几乎同时制定了省内的三大城市圈规划,在鲁南是济宁都市圈,苏北则是徐州都市圈。2005 年,江苏规划实施东陇海产业带,依托连云港港口和徐州综合交通枢纽, 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而在同样积极争取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鲁南看来,简直就是横亘在自己前面的一道“ 封锁线 ” 。 2006 年 1 月山东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的“ 十一五规划 ” 中,山东的区域发展战略由“ 一群三圈 ” 变为 “ 一群一圈一带 ” ,由日照、临沂、枣庄、

16、济宁、菏泽五市组成 “ 鲁南城市带 ” 。这条新规划的城市带同样被比喻为“ 封锁线 ” ,阻挡苏北与胶东半岛的经济联系。作为江苏省唯一海洋大港和苏北出海口的连云港,在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中担任双重角色,鲁南的出海口日照也是“ 身兼两职 ” :半岛城市群 +鲁南城市带。日照与连云港的新亚欧大陆桥 “ 东桥头堡情结” ,在两地争论已长达数年之久。继连霍高速之后,山东也针对性的修建日兰高速。 虽然还有陇海线的铁路优势,(兖石铁路为单线而且没进行电气化改造)但连云港还是面临严峻挑战,因为日照港的港口条件远远好于连云港。岚山是苏鲁交界处的地方,岚山对面的前三岛,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成为“海上山东”战略首当其冲的咽喉要道。1992 年 12 月 19 日,山东设立前三岛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前三岛都应归属于山东,属于岚山, 但江苏提出了归属权之争,也组建了前三岛乡,并将前三岛列入了“海上苏北”的建设规划,计划在前三岛建设大中型码头。目前, 前三岛已成为江苏唯一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和海滨旅游新的增长点。江苏也提出发挥连云港的作用,对连云港来说前三岛近在咫尺,组合港口可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