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47043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本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本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本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本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本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本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教育(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简单和复杂的原理 2009-10-10 16:49 生本教育简单和复杂的原理 郭思乐1、生本教育管理走向充满活力的简单,源于儿童生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像陀螺的飞速转动反而带来了直立,而这种直立是陀螺本身的性质一样,儿童越是复杂和富有生命力,他们的活动越富有生命气息,教育管理就越有可能走向简单。我们在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感到最奇妙的,也是最令人激动的,是如前所述,儿童自主活动呈现的规律中,竟是走向真善美,即走向正确和正义的。例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中的一堂三年级的生本语文课“水的语言”上,学生对水的各种语言-各种响声,都从形态上和原理上进行了分析,接着,同学们转向每个

2、人的独特的感受,有的人说,他了听到风的声音,听懂了风的语言,有的人说,植物也有语言,动物也有语言,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汇成了和谐语言,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和谐。注意,孩子们在这里感受了天籁的和谐,最深刻地呼唤出了心灵中的善意,而这是充分自由的发展带来的。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于是教育需要和可以依靠生命体所负的天命(天性) ,靠他们的“率性”与“修道” ,也就是说,人有发展的、学习的、走向美好的天性、本能和潜能。由此,每个儿童都是在他自己的意义上能学好的,进而(逻辑的结论)是每个教师都是可以把儿童教育好的。也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儿童,也没有教不好的教师” 。

3、 (这里所说的教,是广义的,是指包含了教师把过去意义的教转化为学习者的学的那样一种教) 。这种天性、本能和潜能的存在,是人类亿万年众多矛盾解决的基因传留,是正向的,适合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胃,来解决消化食物和保证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是那样的“正向”一样。相应地,人有语言的、文法敏感的、思维的、感悟的、创造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因之我们只要依托这种本能,就足以以最精简的方式,来完成人的教育任务,即形成富有活力的,符合人性而又简洁的教育管理。相对之下,原有的师本的、本本的、考本的教育忽视学习者是一个生命体,把外界的要求和生命体的活动对立起来,把原应被依靠的生命体的

4、活力反倒被认为是必须加以控制的理由,进而带来了教育管理的极端复杂性。 2、生本教育管理走向具有活力的简单,源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与成全人之生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不言而喻地必须依靠生命自身,因而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操作上从主要依靠教,转向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把管理的思路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之所以可以在如此深刻和广泛的程度上改变学校的或甚至是区域的教育管理,使之简化,最终是因为依靠了广大学生生命的潜能、本能和天性构成的原动力,让“绝大多数的细节转向融入、服膺或依托生命” 。我们发现,在先前的教育管理中发现需要管理限制的、最终表现为细节的众多要求

5、,例如,我们要学生坐端正,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要他们维护集体荣誉,要他们提升学业和人格,等等,无一不是儿童自身的需要。这些方面或细节是可以在他们的发展需求中自动地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如果我们让生命自由行动,他们会主动地、自动地生成和发展包含这些细节的相关品质。这里问题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谁来做,劳动了谁的问题,而是这些细节,一旦脱离了生命自身,就缺失了生命的色彩和生命的意义,甚至面目可憎,继而带来更多的需要处理的细节。就像我们如果把火龙果肉里的黑芝麻游离出来,企图由我们来把它捅入到火龙果里去,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无限复杂而无意义,教育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就是让这些细节回归到它原来的地方去成长着的生命的怀

6、抱之中,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生命的成长中蕴含着。 这同师本教育的依靠外力的,把思路定位于控制生命的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带来的形态是充满活力的简单,而以师为本的教育的形态则是沉重严苛的复杂。 3、生本教育带来的管理的简单,实际上体现了老子说的“无为而为” “无为而无不为”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态,而是生本教育的本质的表现,是生本教育发挥功能的来源于对教育者生命的蕴有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教育策略。在教学中,简单和复杂的区别,在于前者为被管理对象腾出了大量的自主空间,而后者则几乎没有空间。空间是自由思考与活动的基本条件,有了空间才有人的生命活力的发挥。对于生产自己智慧

7、的人来说,自由就是生产力。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今天教育管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构造这种为“器”所规范的最大限度的“空”或“无” ,来实现教育管理。教学就像杯子的体,而教学的用,就像杯子装满水一样,盛装着学生的学,而装水,是靠杯子的空来完成的。生本教育十年百校的实验,证明了尊重生命、依靠生命和激扬生命的管理是成功的。在生本教育学校,学生积极、欢乐、高质地学习,在德育、智育和体育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 2009-10-10 08:50 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一)摘 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以生命活动的名义否弃真正

8、的生命活动。教育的仿生就是以模拟生命活动来控制生命活动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其本质是违背了生命的不可替代性、不可拆解性、不可重复性和非二元性,背离了人的生命活动。仿生严重地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成为基础教育众多问题的根源。从仿生到靠生,必须在理念上来一次大改变,突破旧有思维惯性的束缚,相信生命的蕴含,依托生命,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不教,遵循让生命满载着不完善而蓬勃生长的原则、以生命优势改变劣势的原则,真正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把大自然所赐的全部教育资源调动和发挥出来,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仿生;靠生作者简介郭思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9、 510631)(教育研究2009 年 9 月刊出)当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之中,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从而也将引起一场新的教育问题大讨论。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生命活动的名义否弃了真正的生命活动,因而失去了学习者生命活动的支持。以模拟生命活动来控制生命活动的仿生教育教学扭曲了教育的本真,消解了教育发展人的根本意蕴,使教育蜕变为追求物化效应的行为,为此必须突破旧有思维惯性的束缚,寻求新的根本性突破,即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不教,或曰实现从“仿生”到“靠生”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基于学习者的生命活动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10、,把大自然所赐的全部教育资源调动和发挥出来,极大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为普及教育和培养人才服务,这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一、仿生严重地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今天已经很清楚,坚持以教为主的路向的原因,是缺少对生命自身的成长本性、潜能,以及教育成果始终由生命自己酿造的性质的认识,是一种非生命的、物理性的、工业的、科学征服主义思维的混合体,它在现阶段突出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人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误判或刻意渲染) ,发生了对终端考试的恐慌,以至产生了教育教学完全应试化的状态。有一种说法是,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应试的细致过程表现了生命活动,而且其表现的方法具有现代的数量化、函数化

11、、心理化乃至网络化的特征,所以是正确的。许多研究者支持这种见解,而且人们的传统、习惯,既有的经验中,都蕴含着这种看法。然而这是误区。正是由于人们认为终端考试必须经由频考准备的舆论背景,所有对教育的 “学生思考” ,无不打上教者或管理者争取近期考试功利的烙印。分数成为教育的家,教者和学习者找不到回家的路。还须指出,应试化与坚持教师的全程说教是孪生兄弟,细密的应试假设完全出自对考试的知识点设计,它对于学生是非自然的,不能从他们自己的生活出发去获得,所以只能全然依赖经验丰富的教者。教育陷入必须依靠教者教的魔圈, 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由于缺少对评价功利的强力干预,难以对教育的价值观作清晰的反思,

12、 往往局限在课程,而不能在教与学的根本关系问题上有所突破,所以只能捉襟见肘。一种模拟生命,而实际上仍然是否定生命的自主活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运而生。这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教,不可避免地在教的框架内,加进了对学习者生命活动的观察、分析和模仿,并转化为控制性的指导思想或技术程序而实施之,即仿生。于是,在我们面前以教材、教案、教法、教育和教学原则、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等形式,呈现了大量不同精度的仿生方案,这些方案其实是不断对生命的具体、局部、既有的活动提出问题:如何把它明晰化、措施化,用教或已浸透了教的短期功利意志的“学”的安排把它反映出来,服务于教的一点点落实,一点点积累的效果?这种

13、否弃了生命的整体活动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火龙果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来吃它,而是如何来做出它一样,我们立即陷入如何把里面的黑色小“芝麻”一个个嵌入果肉里的众多而烦厌的问题中。而今天真正需要的不是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要抛弃这些问题,即彻底改变这一思路,大大简化思考,转向研究从教者充满自我到“不见(xin)自我” ,即如何把教转化为不教。为此,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方法论,从最热心的对生命活动提出细致问题的仿生,转向于靠生-全面地依靠学生,依靠生命的精彩,靠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不教” 。如果后者也要向生命提问题的话,那么提出的是根本的问题、整体的问题、人本的问题,而不是对生命内部局部的心灵活动提问题。这为靠生的

14、意义所规定。必须指出,仿生几乎笼罩着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甚至浸染到所谓“有效教学”或“有效课堂”的改革。事实上,学习是人的自然过程。我们平常所说有效,是指学习的得益。而学习的得益严格来说是一种充满喜乐的自然“结果” ,而不是刻意的“效果” 。所以, “有效课堂”一旦成为口号,对其中的“有效”就必须辨析。我们如果不树立对生命整体依靠的思路,不摆脱蒙昧的全盘应试化的误区,所谓有效课堂就会成为分数课堂,我们就不能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大跨度改革。最后,由于得不到生命本体的支持,就连“分数”和“有效”的所得也是有限的。仿生的问题在于,它只是为教者作为执行主体服务,只贯穿在教的过程

15、中,而不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它只是填充教的过程的需要,而并非是生命主体在自己的学习中的需要,一旦把教转化为学,它就立即销声匿迹,这说明了它的多余性,进而说明它的有害性。它在教的过程中体现了一些学的因素,极为接近于把教转变为学,似乎发生了主体更换,却其实把学的因素用来填充和点缀教,为教的顽固占据帮忙,使教者的控制性更加强烈,导致学习者受到更大的束缚和压抑,从而远离了在教的帮助下,彻底地放手依靠生命的“靠生”的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的仿生就是以模拟生命活动来控制生命活动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它严重制地约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二、仿生成为基础教育的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仿生来源于主要依靠教的教

16、育教学:上施而下效,依赖教者的施为,以教为本位,于是就有一个全程布控的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要对教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不言而喻,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因素。问题是,这一设计是预成的,也是主观的,作为设计和实施的主体的教者处于学习者之外,并非此学习过程的亲历者,即使借助最精确的测试或指标体系,他也只能对学习者的生命和生命活动进行疏离的、局部的和固化的剖析、撷取及描述,形成了貌似尊重生命,实质是通过主观对生命的模拟而堂而皇之控制生命,以虚体设计为主的教材、教案、课堂规范、教法和评价方法等实施方案。这一过程的弊病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拜分主义-基于生命活动可完全量化描述的判断分数是学习活动的成果在某一维度的投影。它不完整地刻画了人的成长的情形,但在仿生的教育世界里,由于分数清晰、简明、符合传统,易于管理,因而被视作最好的刻画人学习进展的工具。人们追逐分数,为分数所左右,听任分数扭曲人学习的实际状态,误导教育的走向。分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用分数控制和调节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发展人的根本任务,异变屈就于追逐分数,分数的追求成为实际教育教学的常规,而它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