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45700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温榆河生态走廊( (朝阳段朝阳段)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生态作为永久的主题,是规划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景观景观视野里的生态规划,将会构筑一道新的风景北京未来的世界城市,全球环境的概念应当加以强调 1 现状分析在温榆河生态走廊 45km2 的范围内,如下一些特征对于规划方案有较大影响:(1)场地东侧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密布鱼塘、水池,形成天然湿地;场地西侧的现状鱼塘区历史上曾是自然湿地;老河湾地带环境条件良好。可以利用这些现状的湿地和水系开辟新的水系统。(2)黄港乡和楼梓庄是现状农田密集区,对于现有的良田应该考虑保留。(3)现有河流环境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

2、退化,自净能力丧失;河流功能简单化甚至丧失;自然地貌改变带来水文特征恶化。现状沟渠较多,应加以妥善利用。(4)现状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远期考虑整体搬迁出生态走廊,因此,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应充分加以考虑。2 方案创意及特点2.1 四大战略2.1.1 功能战略区域整合我们从区域着眼来把握温榆河生态走廊的整体规划。 “区域城市”(regional city)由若干社区(community)组成,每个社区都具有支持现代经济生活和城市基本设施的规模。每个社区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还可具备一至几项为这个组群服务的专门职能工业和商业,文化和教育,金融和行政,娱乐和休养。社区的四周由自然绿带环绕,既保持良

3、好的环境,又控制社区向外蔓延。各社区之间的开放空间将永久保存,只用于农业、林业和休憩。便捷的公路系统四通八达,并与不穿越城镇的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按照区域城市的观点,在 110km2 的范围内,整体考虑产业和空间布局。在温榆河生态走廊以外的 65km2 范围内,规划了 4 个各具特色的小镇,分别承担区域内的不同功能。2.1.2 生态战略道法自然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自身所居住的地球并非属于我们,它仅仅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暂时借过来的。我们将把什么样的地球还给下一代?这是规划师和建设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在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营建一处让人类眷恋的“绿色环境”

4、。因此,道法自然, “水绿人”三位一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将贯穿我们方案的全过程。2.1.3 交通战略有机疏散有机疏散理论主张,要像人的肌体一样有生命地疏散过于拥挤的城市,成组成团地组织城市生活,结果是形成了组团式的功能布局以及树枝状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中,我们采用了树枝状、结构分明的道路交通系统。把车行道路分为疏通性道路和服务性道路两类: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构成疏通性道路,畅通、快捷,跟城市中心有很好的衔接关系;次干道、支路等构成服务性道路,直接服务于用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在生态走廊内部,规划连续的步行道体系和自行车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游憩活动的需要2.1.4

5、产业战略链状结构温榆河区域的产业发展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地农业居民的搬迁安置,要妥善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引进新的产业类型,振兴地方经济。我们提出产业链的概念,旨在形成一条跟生态走廊平行的相关产业走廊。2.2 五种景观温榆河生态区域的景观规划原则是“以水为轴,以绿为体,以人为本” 。4 条快速路(京承高速、京密路、机场高速、机场第一通道)将生态走廊分成 5 个风格各异的功能组团,分别形成岛、乡、埠、林、田 5 种景观特色,它们将承担居住、商贸、游憩、农耕、体育等综合功能,给人们带来或诗、或歌、或画、或梦、或情等不同的心理感受。2.2.1 岛湿地景观(诗)温榆河生态走廊里,自马泉营

6、西路以东是“岛” (湿地景观)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水系在这个区域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系统。居住约占该区域 1/4 的面积,以高档低密度社区为主,社区周围环以湿地水系。农田约占 1/3 的面积,余下部分为开放的湿地旅游区。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东侧,现有的密集的河道、鱼塘、水池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为了阻止人类经济活动对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负面影响,惟有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为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干预,才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价值。因此,方案在生态走廊东侧区域内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并营建大量的人工湿地,形成湿地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安排岛状的高标准住宅用地,这些岛的

7、周围是连续的、枝状的湿地系统。这里生长着荷花、芦苇等丰富的湿地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和候鸟,形成一种“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的美学意境。2.2.2 乡乡村景观(歌)马泉营西路以西,京密路以东的部分为“乡” (乡村景观)区域,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农业。这是一种住宅和农田交织的新型居住形态,住宅附近就是大面积的现代农庄。这个区域里有 3 大集中的居住组团,住宅发展也是以低密度高标准社区为主,它们之间有大的湖面可以共享,湖水引自温榆河水系。低密度的住宅区与大片的农田交织在一起,田野可以是大的现代农庄。新的居住发展补充现有的村庄氛围,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居住形式乡。人们走出家门,信步走过舒缓的田野,看到青

8、青的麦田,体会闲适的乡村生活,这一切就像一曲乡村牧歌一样令人陶醉。2.2.3 埠船坞景观(画)在京密路和机场高速路之间,是“埠” (船坞景观)区域,以商业娱乐功能为主,区域内保留了一块现状的别墅区。在这里,按照“温榆水经”等资料的记载以及清明上河图提供的城市生活画面,规划恢复了一个滨水小镇。小镇跨越河的两岸,有桥相连。这是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中心区,也是公共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小镇里面酒楼、饭馆、商铺、茶楼等建筑林立,还有酒吧和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人气,热闹非凡。这里的建筑尺度都不大,布局形式灵活自然虽然经过规划,却仿佛自发形成的一样,有着自己内在的秩序。一座优美

9、的拱桥横跨河的两岸,犹如彩虹卧波,它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具有同样的名字“虹桥” 。人们可以在桥上看两岸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可以看水面上舟楫如梭,尽情体味盛世繁华当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桥上的风景。2.2.4 林林地景观(梦)机场高速公路和机场第一通道之间,是“林” (林地景观)区域,以居住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这里是过去的老河湾地带,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保留有很好的古树和树林,规划对其进行补植,形成森林景观。我们对老河湾的水系稍加梳理,形成更多的河道,在河道和密林之间,规划居住建筑群。这里的住宅建筑采取尽端路布局方式,住宅与密林交融,形成童话般幽静而又神秘的意境。沿老河湾规划公共区域,老河湾与温榆

10、河的交汇点形成较大的公园。人们可以沿老河湾游玩,在这条连贯的公共空间里面,按照历史传说设置不同的景点,将历史传说与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 2.2.5 田田园景观(情)机场第一通道以西,是“田” (田园景观)区域,以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这里是机场噪音的影响区,所以不在这里安排居住社区,而保留其农田的属性。同时保留现有的鱼塘和水池,并将其扩大形成灌溉用水区。而且,在生态走廊的最西端形成湿地,跟东侧的湿地相呼应。这里分布着采用现代耕作工具的生态农庄,建筑在原有村落旧址上重建。另外,在这里规划体育休闲用地,沿温榆河开辟跑马场、健身跑道等体育设施。这个区域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开阔的。方案中保留了现状的

11、千顷良田,作为现代农庄景观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网展现出“阡陌交通”的壮观景象,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这里使用。保留现有的水塘,作为螃蟹等水生动物养殖区,将来可以在这里举行“捉蟹节”等农业观光项目。并且,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造农庄建筑和体育设施,把这片区域变成北京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的示范田。2.3 特色小镇我们在 65km2 的扩大研究范围内,规划了 4 个功能和风格各异的小镇,小镇之间是广阔的农田和绿地。自东向西依次是高科技产业小镇、商业贸易小镇、家政服务小镇、农业旅游业小镇。2.3.1 高科技产业小镇在京承高速公路和来广营北路之间是高科技产业小镇,面积2.33km2,可容纳 1.8 万人

12、。在这个区域内安排高科技产业群和居住用地。这个区域的环境可以延续“岛”即湿地景观的环境特点,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环境,以此来吸引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小镇的中部是康体健身设施和会展中心等交流场所。2.3.2 商业贸易小镇在马泉营西路和京密路之间,是商业贸易小镇。面积3.34km2,可容纳 2.6 万人。这个区域主要是商业贸易和居住用地。小镇是整个温榆河区域的商业贸易中心,里面有超市、商场、商业街、市场、酒店等商业建筑。它跟埠(滨水商业区)有便捷的联系。商业贸易小镇的位置极易形成一条贯通“城市-望京-商业贸易小镇-埠(滨水商业区)-机场”的商业贸易走廊,它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也是温榆河地

13、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小镇的景观风格以热闹、人气旺盛的商业风格为主。2.3.3 家政服务小镇在长店村北路东侧、温榆河大道南侧是家政服务小镇。面积2.04km2,可容纳 1.6 万人。这个区域主要是居住和综合社区设施用地。镇中心有国际学校和医院,镇内有各种家政服务公司和园林绿化大队,可以为周边的社区提供现代的家政服务。同时为搬迁过来的农业居民提供非农就业的机会。镇内的住宅发展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密度相对较高。家政服务小镇的景观建筑风格是综合型的,多种风格可以在统一的基调下并存。2.3.4 农业旅游业小镇在机场第一通道以东、规划一路两侧是农业旅游业小镇。面积2.02km2,可容纳 1.6 万人。这个镇

14、主要功能是居住,住宅以多层建筑为主,主要安置拆迁的居民。建筑风格具有传统特色,在镇内形成一些有古镇风情的小街,镇中心是商业街。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手工艺品的加工。住宅一般是前店后住,旅游贸易业也很兴旺。3 生态环境3.1 水系规划景观规划特别强调对于水系的处理,在原有温榆河水系基础上加以整理,并重新开辟了一条和温榆河平行的新水系。对原有河床进行景观处理,形成河床公园,结合人的游览活动,作为景观展示区域。温榆河区域水系规划的原则与做法:(1)保留现有河道与河堤,河道边坡与河流不作衬砌。(2)在生态走廊的西端开辟新的人工湿地,以增加区域的蓄洪能力,同时跟原有的自然湿地一起形成丰富的湿地景

15、观。(3)开渠引水。在局部区域,开挖新的水渠,引温榆河水进入各居住组团,或者在节点处形成湖面,以增加人们的亲水面。同时,新的水系也可以增加蓄洪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4)改造排水渠。现状温榆河区域内沟渠密布,纵横交错,乡村级的排水渠近 50 条,对区域内的水系统和景观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结合现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规划对排水渠提出新的构想,即在保留现状排水体系以满足防洪排水的需求这一前提下,适当改造排水渠,使之成为防洪、排水、生物净化、景观、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水系。3.2 绿化规划(1)尽量保留现有场地的原生植被,尽量使用北京的乡土树种。(2)沿温榆河边缘,规划最小宽度 100m 的防护林带,形成自

16、然边缘。这条林带连接高速路和快速路两侧的交通防护林带,形成林带体系,它仿佛绿楔伸入城市,形成了连接温榆河与城市的绿色通廊。(3)沿温榆河水流方向,根据现有用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岛、乡、埠、林、田等 5 种种植形态。如“岛”区域内以湿地系统为基础,布置水生林和湿地植物群;在“乡”区域形成了农田和林带相互穿插的形态;在“埠”区域形成庭院式的种植形态。(4)根据生物演替的规律,合理配置速生树种和优势树种的比例。在近期形成速生树种如毛白杨、垂柳、旱柳、白蜡、臭椿、泡桐等组成的防护林带,在远期形成以优势树种如银杏、刺槐、胡桃、油松等为主体,物种多样的稳定的生态走廊。3.3 生态规划(1)设置有机驳岸。所有的河岸与河底不做硬质衬砌。(2)以草坡入水,加以水生植物及垂柳、水杉等耐涝树木护岸。(3)由于城市快速干道穿过区域而造成生态廊道的断裂,因此规划在交通干道与生物廊道的交叉点设置生态立交点,以保证生物迁移通廊的通达性。4 交通组织方案采取了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温榆河地区目前有 2 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