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3990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成药的使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谢海洲 谢海洲,1922 年出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任全国第一批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带徒 4 名。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 16 名。出版专著 20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科普文章 350 篇。近 20 年来,主要从事中医痹症、脑髓病、神志病、血液病的临床研究,以老年痴呆症为主攻方向。先后到比利时、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日本讲学,并被邀至沙特、阿联酋为王室人员治病。中成药是成以备用的意思,相当于西药成瓶的药,如深

2、海鱼油、洋参维他。前者为一味药,后者为多味药,中成药也是这样,少则一味,多则几十味,甚至近百味,都以制成品备选用。中成药始于肘后备急方 。书中首次提出“成药剂“,成批生产贮备,以方便临床急需。由于中成药信誉好,可自选自购,故北京人称之为“问病吃药“。所谓“问病吃药“就是老百姓有不适自己向药店老先生说明,老先生告诉你用什么药,如何用药,直到恢复。1 中成药与汤药汤者荡也,急病用之,取其速效。国家曾颁布有十几种急救药,其中有针剂,同时也有部分丸散,用于抢救,可与西药救急药并用,或单独应用。一般说来,在群众中,急性病服汤药,病愈恢复期服成药,或医生处方配制成药,以助恢复。2 剂型改进与系列中成药除传

3、统剂型-丸散膏丹外,现在能见到的剂型有针剂、输液(如清开灵、醒脑静)膜剂、喷雾剂、坐剂、涂搽剂(爽身粉) ,即所谓的三小、三效(速、高、特效) 、五方便(携带、服用、贮存、保管、运输)系列中成药。在传统中成药有其雏形,没有其名称,如风热型感冒、风寒型感冒、暑湿型感冒等用不同的传统中成药。剂型改革后这方面更明确了,如辽宁本溪三厂生产的胃肠系列冲剂、感冒系列冲剂、风湿病系列冲剂等,以后又改为颗粒剂。剂型改革应进行三期临床、四期临床,才能赶上形势。如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朱颜大夫将医学心悟方“止嗽散“,改进剂型为“六四止咳片“(顾名思义是 1964 年新出现的新剂型古方成药),当时采用

4、的剂改方法是很粗糙的。如“煮提“(主要用水,间用酒、醋,偶用有机溶媒)浓缩制成流浸膏。“提取“挥发油,“研粉末“(指贵重药如珍珠、犀角、羚羊、牛黄、血竭等)浓缩液,加入提取液,兑入研细粉制成干浸膏-烘干(有细料不宜超过 60)压片。如此仅能提取至 16(提取液原药材) ,若能达到 18 乃至110 则效果更好。目前,免煎新剂型还停留在试用阶段,而且药价贵 1/3 强,且有的冲服后不是茶,而是藕粉糊。至于中成药改进剂型也只有几种能推广,如清宁丸改为新清宁片,每服 6 片,相当 1 丸。冲剂要服1.52 包有些辅助作用,有的病人还是以汤药为主,成药为辅。凡用汤药一般为 7、9、11、13 味,个别

5、人用至 21 味,一般不能再多了。传统中成药 24 味是普通的中等量,个别的有多至 99 味者,这是因为中成药照顾面广,不能单打一,如羚羊清肺即 24 味,用于急性肺系感染。3 临床常用的中成药3.1 咳嗽咳嗽在中医学既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又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可见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3.1.1 风寒袭肺(1)桂龙咳喘宁胶囊:桂枝、龙骨、半夏(法) 、黄连。功效为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风寒或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中外感风热忌服;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生冷。(2)蛇胆陈皮液:蛇胆、陈皮等。功效为散风顺气,止咳

6、化痰。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痰多等症。临床中风热咳嗽、肝火犯肺、阴虚咳嗽患者不可滥用。3.1.2 风热犯肺(1)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母流浸膏、枇杷叶、桔梗、薄荷脑。功效为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咳嗽及支气管炎。临床中外感风寒或阴虚久咳者忌服。(2)急支糖浆: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功效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中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之品。3.1.3 风燥伤肺(1)止咳橘红丸: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紫苏子(炒) 、苦杏仁(去皮炒) 、紫菀、款冬花、麦冬、瓜蒌皮、知母、桔梗、地黄、石膏。功效为清肺

7、润燥,止嗽化痰。用于肺热燥咳,痰多气促,口苦咽干。临床中忌食辛辣油腻;阴虚久咳者忌服。(2)贝母梨膏:川贝母、梨膏。功效为润肺止咳化痰。用于咯痰不爽,咽喉干痛。3.1.4 痰热壅肺(1)竹沥膏:竹沥油、饴糖。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嗽,咽痛,痰黄粘稠,口舌干燥,气促而喘、舌边尖红。临床中外感风寒而咳者忌服。(2)复方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母、枇杷叶、桔梗、麻黄、百合、百部、陈皮、桑白皮、化橘红、薄荷、五指毛桃、重楼、苦杏仁、麦冬、甘草、薄荷脑、紫苏子、天花粉。功效为镇咳祛痰,润肺定喘,清泻肺热。用于伤风咳嗽,痰多,气喘。临床中阴虚久咳者忌服;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慎服。(3)清肺抑火丸:黄芩、

8、知母、栀子、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功效为清肺止咳,化痰通腑。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粘,口干咽痛,大便干燥。临床中孕妇慎用;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服。(4)橘红丸:化橘红、陈皮、半夏(制) 、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 、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功效为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闷口干。临床中阴虚久咳者忌服。3.1.5 肝火犯肺黛蛤散:青黛、蛤壳。功效为清肝利肺,降逆除烦,清热除痰。用于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呕吐,肺痿肺痈,咽膈不利,口渴心烦。临床中肝、肺无实热者忌服。3.1.6 痰湿壅肺二陈丸:陈皮、半夏(制) 、茯苓

9、、甘草、生姜。功效为祛痰湿,理气滞,止咳嗽。用于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3.1.7 肺阴亏虚(1)二母宁嗽丸:知母、玄参、罂粟壳、麦冬、款冬花、紫菀、苦杏仁、百部、浙贝母。功效为清肺润肺,化痰止嗽。用于虚劳久嗽,春秋举发,咳嗽痰喘,骨蒸潮热,音哑声重,口燥舌干,痰涎壅盛。临床中不可久服,孕妇忌用,寒证咳喘、肾不纳气喘证不宜使用,各种证型的咳嗽初发时不宜使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2)百合固金丸: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功效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临床中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慎用。(3)秋梨润肺膏:秋梨、款冬花、

10、百合、川贝母、麦门冬、冰糖、蜂蜜。功效为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气短,痰少质粘,口燥咽干,喉痛声哑。临床中湿盛痰多者不宜应用。3.1.8 肺气亏虚人参固本丸:人参、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酒炙) 、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麦冬、天冬。功效为培补元气,滋阴填精,制相火,退虚热。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遗精盗汗,大便干燥。3.2 呕吐指胃内容物逆涌而出的病证,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胰腺炎及颅脑疾病等。3.2.1 脾胃虚寒香砂胃苓丸:木香、砂仁、炒苍术、制厚朴、炒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功效为祛湿运脾,行气和胃。

11、用于水湿内停之呕吐,泄泻,浮肿,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临床中孕妇慎用,阴虚内热以及湿热互结者不宜使用。3.2.2 邪气犯胃小半夏合剂:姜半夏、生姜。功效为止呕降逆,燥湿化痰。用于水湿停聚,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痰涎,心下痞满,头晕,心悸等症状。临床中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3.2.3 食滞胃肠(1)开胸消食片:熟大黄、甘草、神曲、乌药、青皮、木香、麦芽、枳实、厚朴、山楂、槟榔、莱菔子。功效为开胸顺气,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恶心,停食蓄水,红白痢疾。临床中孕妇禁用,体虚者慎用。(2)胃苓丸:炒苍术、制厚朴、陈皮、炒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甘草、肉桂。功效为燥湿运脾,行气和中,利水消肿。用

12、于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升降失常之呕吐,泄泻,腹胀,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濡或沉缓。临床中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3.2.4 痰饮停胃顺气消食化痰丸:半夏、青皮(炒) 、紫苏子、胆南星、陈皮(制) 、莱菔子(炒) 、沉香、麦芽(炒) 、漳州神曲(炒) 、生姜、山楂(炒) 、葛根、苦杏仁、香附(醋炒) 。功效为顺气散结,行气化痰。用于积食不化,胸膈胀闷,气逆不顺,咳嗽痰多,酒食生痰。临床中孕妇禁用,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3.3 泄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与西医学中的腹泻含义相同。可见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3.3.1 寒湿困脾(1)不换金正气散:厚朴(姜制) 、广藿香、

13、半夏(制) 、苍术(米泔水漂) 、陈皮(制) 、甘草(蜜炙) 。功效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脾胃不和,痰湿中阻,胸膈痞闷,寒热往来,霍乱吐泻,山岚瘴气。临床中孕妇慎用。(2)加味藿香正气丸: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 、陈皮、半夏(制) 、厚朴(姜制) 、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功效为解表和中,理气化浊。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3.3.2 肠道湿热(1)芩连片:黄芩、连翘、黄连、黄柏、赤芍、甘草。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蕴热,头痛目赤,口鼻生疮,热痢腹痛,湿热带下,疮疖肿痛。临床中体虚、孕妇慎用。(2)葛根芩连片:葛根、黄芩、黄连、甘

14、草。功效为解肌清热,止泻止痢。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利臭秽。临床中辨证属虚属寒者忌用。3.3.3 食滞胃肠胃肠安丸:木香、沉香、枳壳、檀香、大黄、厚朴、朱砂、麝香、巴豆霜、大枣、川芎。功效为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脾导滞。用于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腹泻,肠炎,菌痢,脘腹胀满,腹痛,食积乳积。3.3.4 脾气亏虚(1)人参健脾丸:人参、白术(麸炒) 、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蜜炙) 、当归、酸枣仁(炒) 、远志(制) 。功效为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临床中孕妇禁用,忌生冷油腻。(2)附子理中丸:附子(制) 、党参

15、、白术(炒) 、干姜、甘草。功效为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临床中孕妇慎用,阴虚或热证患者忌用。(3)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炒) 、山药、白扁豆(炒) 、莲子、薏苡仁(炒) 、砂仁、桔梗、甘草。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临床中实证、热证以及阴虚证慎用。(4)理中丸:党参、白术(土炒) 、甘草(蜜炙) 、炮姜。功效为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临床中孕妇慎用。3.3.5 肾阳亏虚(1)四神丸(片):肉豆蔻(煨) 、补骨脂(盐炒) 、五味子(醋制) 、吴茱萸(制) 、大枣(

16、去核) 、生姜(四神片为干姜) 。功效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临床中实证、热证及阴虚证忌用。(2)固本益肠片:黄芪、党参、山药、补骨脂、赤石脂、炮姜、当归、地榆等。功效为健脾益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致久泻久痢、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症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稀,粘液便或粘液血便,腰酸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腹胀,舌淡脉虚。临床中急性肠炎患者忌用,急性痢疾患者忌用,中医辨证属实证、热证以及阴虚证患者忌用。3.4 便秘大便秘结,系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西医学中习惯性便秘与本病相当。3.4.1 肠道实热(1)龙荟丸:龙胆、芦荟、当归、大黄、栀子、黄芩、青黛、木香。功效为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大便秘结,小便赤涩。(2)复方牛黄清胃丸:大黄、牵牛子、栀子、石膏、芒硝、黄芩、黄连、连翘、山楂、陈皮、厚朴、枳实、香附、猪芽皂、荆芥穗、薄荷、防风、菊花、白芷、桔梗、玄参、甘草、牛黄、冰片。功效为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膈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