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6页
文档ID:41039848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_第1页
1/6

白居易白居易《《暮江吟暮江吟》》赏析赏析白居易《暮江吟》赏析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容易误把真珠写为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这里的真珠即珍珠词语注释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瑟瑟:碧绿色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古诗译文: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赏析: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

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 、 《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 《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 guī) (今陕西渭南北) 。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 772年 2 月 28 日) ,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 75 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 、 《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