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39644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摘要: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克厉进行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揭示了他的人性从扭曲到自我回归的心路历程。关键词: 本我自我超我人性扭曲自我回归引言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克厉性格倔强、行为粗野、手段残忍, 是一个恶魔式的人物。他的人格塑造,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 虽然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他如何从超我回复到本我的疯狂的复仇中去, 可最终他还是以死的方式达到了使分裂的“我”得以整合, 实现了自我的回归。一、希克厉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指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 本我(

2、id) ,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由本能和欲望构成, 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 一味地追求满足。自我是受外部世界的影响, 经过修改, 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 按着现实原则来行事。它既控制和压制发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 又给予本我适当的满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心理结构。它在人的童年期伴随自我开始出现, 是人类在成长中把父母的理想形象和道德原则合并于道德的产物。它以良知、理想等原则来规范自我。希克厉是欧肖老爷从利物浦的街头拾回来的一个孤儿。一进门便遭到了欧肖夫人的辱骂, 而欧肖的长子亨德莱及下人对希也是恨之入骨。正

3、是在这种毫无温情、百般虐待的家庭环境下, “希克厉成了一个满肚子憋气、犟着性子的小孩, 挺能吃硬, 受一些虐待, 根本不当一回事。他能挺住亨德莱一下接一下的拳头, 从不眨一下眼, 也从不掉一滴泪”; 1 (P31)他唯一能得到的爱, 就是欧肖老爷对他的呵护和欧肖小姐凯瑟琳的关心。此时的他, 由一个街头流浪儿变成了富贵老爷的宠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此时的希克厉处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过渡时期。俄狄浦斯情结是指道德、良心、法律和社会与宗教的一切权力形式的开始。欧肖老爷给予这位野孩子温暖的父爱和良好的教育, 使他由一个未开化的孩童向文明社会靠近, 即他由本我正逐步向自我发展。随着欧肖老爷以

4、父亲的角色逐渐深入希克厉的生活, 希克厉开始形成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阶段, 即: 来自自身内部那种威严的、惩罚性的良心的呼声。此时的他学会了忍让, 尽管亨德莱一再欺负他, 他也很少开口向老爷告状, 而且说的也是实话, 还经常与凯瑟琳一块去听助理牧师讲课。欧肖老爷的逝世与凯瑟琳的背叛, 使希克厉的生活一下掉进了地狱。亨德莱成了山庄的主人, 他将希克厉从他们身边赶到了仆人那边去, 也不许他再去听助理牧师的授课, 并逼迫他去干重活。而希克厉面对这些打击还能沉住气, 因为凯瑟琳把她所学的全部知识都教给他, 并且陪他一起干活、玩耍, 共同反抗亨德莱。然而, 当她在画眉田庄遇到林敦, 着迷于世俗的优雅、高尚

5、的生活时, 她决定背叛希克厉, 嫁给林敦。由于凯瑟琳的背叛, 使希克厉从处于形成中的超我的性格, 一下掉入了本我的疯狂的复仇的欲望中去。二、希克厉人性的扭曲(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 广东广州 510663)杨雪飞 文学语言学研究82文教资料 2007 年 7 月号下旬刊狄德罗指出: “人生来是要有伴侣的, 如果夺走他的伴侣, 把他隔离起来, 那他的思想就会失去常态, 性格就会被扭曲, 千百种可笑的激情就会在他心头升起。 ”由俄狄浦斯情结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人的主体是一个分裂的主体, 在不确定的意识和确定的意识之间分裂开来; 而且无意识总能够回来干扰主体。而无意识完全漠视现实, 不讲任

6、何逻辑或否定, 也不讲任何因果关系或矛盾, 实际上, 它完全听命于冲动的本能作用和对欢乐的追求。凯瑟琳与希克厉在情感上已融合为一个人,他们的分离势必导致人性主体的分裂和灵魂的丧失。正是因为被夺走了温情和伴侣, 出走 3 年, 衣锦还乡而丧失理智的希克厉开始了长达 18 年的泯灭人性的复仇暴行。霸占呼啸山庄及其财产是希克厉复仇的第一步。亨德莱痛失爱妻后沉迷于喝酒、赌博中, 希克厉抓住机会, 不择手段, 占有了他的庄园和财产, 实现了对亨德莱的报复。希克厉对第二代人的残酷更是难以想象。希对亨德莱进行了报复后, 对亨德莱那无依无靠的儿子小哈里顿也不放过。对于希克厉来说, 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精神上折磨

7、人。他让小哈里顿的心灵永远陷入愚昧和黑暗中, 想把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彻底毁掉。希克厉说: “我从他那儿得到一种乐趣, ?如果他是个天生的傻子, 我就连一半的乐趣也没有啦。?我能确切的知道, 他目前感受着什么痛苦。?我教导他, 凡是兽性以外的东西全都是傻的、不中用的, 都应该瞧不起。 ”1 (P192)在希克厉的手里, 小哈里顿长成了一个浑钝无知、粗暴无礼、满口脏话的小。小哈里顿从一个 5 岁刚开始懂事的天真男童, 到 24 岁爱情的来临, 是他的天性受到摧残、人格遭受扭曲的痛苦的历程。凯瑟琳之女小卡茜的遭遇具有更大的悲剧性。在慈父和保姆纳莉的细心呵护和教导下, 她长大成为了一位身心健康, 活泼而

8、又温柔的好姑娘。阴险的希克厉, 以她那体弱多病的表弟为诱饵, 利用她的善良, 将她骗到山庄, 夺去她的人身自由, 对她拳打脚踢。希克厉在通过非法的手段剥夺她的全部财产的同时, 又剥夺了她的一切精神财富, 连她带来山庄唯一作消谴用的书也撕得粉碎。表弟与父亲的去世使她承受不住这么可怕的精神打击, 她的性格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几乎被毁灭了, 她成了一个冷若冰霜, 不可亲近的少妇。小哈里顿与小卡茜人性扭曲的过程, 也正是希克厉的人性扭曲的历程。而这一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 当属凯瑟琳。希克厉和凯瑟琳在同亨德莱的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持, 互相照顾,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继而萌发了至死不渝

9、的爱情。凯瑟琳爱希是因为“他比我更是我自个儿”, 1 (P71)而希克厉说, 如果凯瑟琳的爱情消亡了, 那么生命对他来说就是地狱。爱愈深, 恨愈切。正如本杰明康斯坦丁说的: “爱情是所有感情中最自私的, 因为每当遇到侵犯时, 又是最不宽宏大度的。 ”由于希克厉的所有怨都来源于爱, 所以他虽然实现了复仇, 心里却是一片的空虚和迷惘。因为他对凯瑟琳的爱, 在他泯灭人性的复仇中已经变质了, 即: 他正在失去自我。三、希克厉自我的回归在小说的第三章, 当房客洛克乌把他梦见凯瑟琳的情形告诉希克厉时, 希克厉一面迸出难以抑制的热泪, 一面打开窗子。 “来吧! 进来吧! ”希哽咽道: “凯茜,快进来吧。啊,

10、 你就再来一回吧! 啊! 我的好宝贝! 这一回你听我的吧! 凯瑟琳, 至少你听我一回吧! ”1 (P23)他的这番疯话充满了极度的痛苦和忧伤, 这是希克厉大仇得报后, 尚存有人性的具体表现。在希克厉去世前的几个月, 他与管家纳莉有过下面的一番对话, 从对话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那颗失魂落魄的忏悔之心:希克厉: “?不, 一定是她, 每日每夜, 十八年来,根本没间断过, 一直在毫不留情地惊扰着我一直等到昨天晚上: 昨晚, 我才平静了下来。我梦见我正靠着那个长眠者, 在睡我最后的一觉, 我的心已停止了跳动, 我那冰冷的脸正贴着她的脸。 ”纳莉: “但是如果她已经化为尘土, 甚至连尘土都还不如, 那

11、么你又可能做什么梦呢? ”希克厉: “那就会梦见我与她一起被化掉吧, 而那只会更加幸福啦! ?当然你知道, 在她死了之后, 我就发狂了, 在每一个清晨, 我都一直在祈盼她的灵魂会回到我的身边来。我深深地相信一定会有鬼魂, 并且鬼魂能够存在于我们中间, 真正地存在着, 对此我深信不疑。 ” 1 (P254)弗洛伊德认为, 梦的本质“就是一种( 被压抑的、被压制的) 愿望的( 被伪装起来的) 满足。通向无意识的“皇家大道”是梦。梦使我们可以得到少有的特权来瞥见无意识发生的情况。无意识就是那种被压抑的愿望。希克厉所做的一切报复行为, 均源自于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 由于凯瑟琳的背叛和去世, 他与凯瑟

12、琳复合的愿望未能如愿, 于是, 每日期待在梦中得以实现。这也是他大仇得报而郁郁寡欢的原因。本我是不可触摸、无所不在而又极其顽固的, 在特定的时候爆发, 无法阻挡, 无法控制。希克厉的泯灭人性正是他的“本我”抬起了头, 将“自我”和“超我”拒之门外的真实写照。希克厉的不择手段使得在他的早期对亨德莱的反抗和对凯瑟琳真挚的爱的人性价值消失了。他的堕落与邪恶败坏了自我, “践踏了他与凯瑟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亲密关系。结果这种关系被扭曲成痛苦和仇恨, 他也无法如愿以偿和凯瑟琳的灵魂重逢。 ”5(P241)只有在他开始忏悔并在行动上放弃报复计划的同时, 才能与凯瑟琳的鬼魂重逢, 自我才能失而复得。于是

13、他选择了跟凯瑟琳一样的死法: 绝食。 “没有任何世俗的食物能够满足这对情人的特殊渴求, 而只有拒吃人间的饭食, 他们才有希望到达另一个境界。在那里, 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给养以彼此为给养。 ”3 (P207)从表面上看, 希克厉是以死来实现与失去的爱人的重聚, 而实际上他是在追寻失去的自我, 使分裂的“我”重新得以整合, 实现自我的回归。参考文献: 1 埃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2. 2 伊格尔顿( Eagleton, E.) .文学理论导论( 第 2 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文学语言学研究832007 年 7 月号下旬刊文教资料 3 E.L.Gilbert.徐晓雯译.埃米莉勃朗特的, 呼啸山庄.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4 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 王国富, 缪华伦.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7. 6 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第二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 2 版( 增补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