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038701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7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能力测试常识笔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 马哲 唯物论 马哲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与存在。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其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 哲学派别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力图从具体实物中找到世界的本原。如五行、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水是一切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整体的辩证法观点,在思维方式上特有孤立、静止、片面以及否认矛盾的局限

2、性 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是能 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 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 万事皆备于我、吾心即宇宙、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 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理在事先、谋事

3、在人,成事在天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摄 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关系: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内容、实质的承担者,内容、实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形式。物 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绝对与相对、整体与部分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内容、实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

4、式 三、意识 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本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反映世界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观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辩证法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2、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

5、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 的联系的反映 3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 系的 联系与系统 系统的含义:指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诺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意义:整体性(事物本质特征) 、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发展观点与过程论原理 1、 发展观 定位: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机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和未来。 定义:发展是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6、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亡 2、 过程论是发展的集中体现 3、 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过程论原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大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 涵义 质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2、辩证关系 3、方法论意义 坚持适度原则 二、对立统一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原

7、理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 (笛卡尔)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穷则边,边者通,通则久”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者反” 认识论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 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应 2

8、、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通过主体能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繤写 (3)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体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更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直接、具体的特点,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 (2)理性

9、认识:间接性、抽象性,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主要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二)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2)要经过加工 (三)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 (2)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尽可能的正确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

10、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理论回到实践中 (5)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真理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内容是客观的,标准是客观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同谬误相对立 的认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和条件”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历史唯物论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力 生产要素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

11、泽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人们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与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 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 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的政治结构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通

12、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 职能主要包括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 本利益。 国家同阶级一样是历史的范畴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学含义 1 提出 1943 年 王稼祥 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动和发展 (2)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首先要做到: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1、大体分为

13、六个阶段: (1)1921-1927 中共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萌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依靠谁、 统一谁、打击谁的问题)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 (2)1927-1935 年,土地革命的前中期是形成时期,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新理论的提出和中国的红色政 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写成 (3)1935-1945,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发展和成熟时期。1935 年 1 月 15-17 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 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

14、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使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为了全党的指导思想 (4)1945-1956,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是继续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 1945 年 4 月 23-6 月 11 日,地点:延安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 (5)1957-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文革时期,曲折时期 (6)1976-今 发展的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认识中国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南京条约 加速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15、 加深马关条约 完全形成辛丑条约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 完整提出 :1948 年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原因):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中国无产阶级 比较集中,容易组织形成革命力量;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容易结成联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工人,农民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人的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民族资产阶级)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

16、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具有垄断性、封建性、买办性)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 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发刊词中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是:建什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 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革命) 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原则 1、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2、对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