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018137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治”熊春锦 作为老子思想的学生,我们都在学习和实践老子,都一起回归到道德根文化之中,在根文化的井泉当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吸收精神营养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学以致用。首先,应当运用老子思想进行一番教学体制改造,真实不虚地落实黄老学说的三本思想道本、德本、民本,使教学体制高度符合老子的思想,特别是符合老子文化思想、老子教育思想、老子办学思想,这些应当共同构成老子学院的体制和结构。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探索一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这个法则的实质,从而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什么是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过黄帝四

2、经,我们知道,道法是万物必须遵守的第一法则,也就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我们人类,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经历了尊道的过程,也经历了贵德的过程,经历了敬天的过程,也经历了爱地的过程。只不过,是遵照“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羲,失义而后礼”的过程滑过来的,现在,天和地都不爱了,人们只爱自己了。但是德道经的一级法则是存在的,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这是无法逃避的铁定规律。人们无法躲避这一点。问题就产生在我们人类自身,如何主动去遵守这个无形的大道一级法则,确立好我们自己的二级法则,从而高度去符合这个一级法则的要求。关于社会上的状况,我们暂不进行具体分析,但是对于文化教育,特别是我们自己处在这样的

3、教育环境里,如何去确立好符合老子思想、符合黄老思想的二级法则呢?我们应该主动去把握好“二”,用好“一”,那么就是掌握法则当中用数的原理。“知其白,守其黑”,就是用“象”的原理。象数,把握住了,理就通了。理通了,我们才好“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用好这个气,用好那个能量。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或者说共同来揭示一个老子思想当中社会尚未发现的人天秘密。我们共同思索一下,在中国根文化中一切法则制定的前提是什么?从大到邦国的范围,再具体到教育领域之中,中国体制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没有?其实,老子早在五千言当中就告诉过人类,东方中国一切法则制定的前提,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治,又区分为圣人直接治

4、理与运用圣人思想方法进行修身实践而治理两大类别。具体所指,就是中国周朝前的“圣治用慧”历史时期。而周朝以后,仅仅只是在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以及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短暂的历史时期,复兴过运用圣人思想方法进行教育而治理国家。这四次短暂的“圣治用慧”教育和管理,却创造出了 2500 年以来智能文明历史上唯一可以称颂的辉煌。我们研究老子,研究到现在,这个观点应该很明白了。真正的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整个社会体制的中国特色,那就是圣人之治,就是指的中国周朝前的“圣治用慧”,而绝不是指的后来的“贤治用智”儒领风骚。所以说,“圣治用慧”,是2500 年以前构成中国文明支柱、文化特色、教育体制、治

5、国方略的一个法则和前提。纵观人类历史,运用老子的唯德辩证法进行历史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圣人在世主导社会或者运用圣人的思想作为教育灵魂的时候,那么中国特色体制的优秀部份就会立即发生变色,也就失去了构建起真正有别于世界其它各民族鲜明不同文明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迅速地跌到了“人治智用”、“贤治用智”的专制独裁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就一耽搁而几千年沉睡不醒。因为,从此再也没有提倡过实践老子的圣人之治思想,没有恢复中国周朝前“圣治用慧”的根本特点。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一个原理?2500 年以来,自从春秋战国之后丢失了圣人之治,丢失了中国周代前“圣治用慧”的这样一个体制,就跌入了“人治智用”的

6、专制独裁状态之中,这一耽搁就是 2500 年之久。下面的这张图表,展示的内容是中国文化圣人之治教育的流失与堕落。准备在“论文明谈文化讲教育”的文章中使用,这里先简单做个纲领性讲述。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重圣期”。几千年之久的“圣治用慧”历史时期,就是注重圣人之治的时期,是注重修身而达圣的时期。重圣期: 重圣期,包括了浑沌养真、天道养圣、国家养圣、山水养圣期。在这四个阶段中,经过前三期以后,就迅速地丢失了圣人之治在社会、在家庭的普遍运用。“圣真归隐溪谷山林下,著经传世教育乏问津”。当然,包括国家运用也全部都放弃了。所以,我们的历史中只有前三个期,比较集中性和社会性地存在着“养圣”的现象。然后

7、,经过山水养圣的过渡,就迅速地进入到了“失圣期”,滑入了贤治用智时代,也就是智能文化时期。所谓“失圣期”,就是“王臣养圣”、“师养门生”,还有“霸养鹰犬”,以及“弱养国贼”到“权养洋奴”。这几个时期,就完全与养圣这个准则背道而驰,大家可能都能够有所了解和掌握。“浑沌养真”期东方文明的远古时期,将人的精神品质和修身的天人合一层级,分别命名为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五个等级次第。其中,庶人、贤人唯智而用,慧性未开;而圣人、至人、真人,则是通过修身而益智开慧,逐步天人合一。所以,圣真一脉,入圣即有希望成真。人类初始具有道治和德治的无为自然期,故有浑沌养真阶段和时期的存在。2“天道养圣”期在“重圣

8、期”中的“天道养圣”期,主要是天下为公,圣主邦国。就是说,圣人们在修身精进的同时,也在公推公选和前圣物色培养的前提下,直接主持小邦或者小国,将圣人之治而内修身的经验,同时或者其后用于治邦或治国的实践中。最典型的历史时期,就是黄帝时期。黄帝是不是圣人?黄帝修不修身?观察历史,就都知道,的确在那个时代,从黄帝往前倒溯,都可以看到是“天道养圣”,而且是“圣主邦国”的典型时期,所以才构成中国文化史上最优秀的一部修身治国的经典就称之为黄帝四经。前天还看到一个同学反映说,中央电视台有位教授在讲老子,别人问他,大家都在说“黄老学说”,请教授解译一下什么叫“黄老学说”?这位教授竟然答不上来,他不知道什么叫“黄

9、”、什么叫“老”,那对中国的历史就研究得实在太少了。我们在研究“黄老学说”的时候,要把握住他的根本。天道养圣期,它有个大道和天道自然地培育圣人的现象,而人世间也有主动修身内求的方法以及师徒相承的教人求真的教育。3.“国家养圣”期到了第三个阶段,是“国家养圣”的阶段,实际上是天下为家的时期,跌入了天下为家,就进入到朝庭里供养一部份圣人,或者说从民间访来的圣人,养在皇帝的身边、后院,一起来主持国家政策的制定。因为他们能够天人合一,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准确地把握一些事物,所以在天下为家的早期,就非常重视朝庭的养圣,既使在黄帝时代也同样是身边聚集着一个圣人的团队,只是在天下为家时期的早期和中期,

10、因为帝王本身无慧,这种国家养圣的现象就更为突出与典型。这里面,就有一个访圣、养圣、圣议而决策国政的历史时期。但是到了殷周,在殷朝和周朝就逐渐地废止了。首先,国家把这种内阁的方式给压缩了,不再重视访圣和养圣了。但当时的国家又离不开能够抬头看天的人,所以最后就落得剩下个司天监的机构。在周朝的时候,在西周的末期,由于帝王的荒淫无道,就彻底废弃这个类似参谋部的设置,很多圣人就散落到诸侯小国之中。而真正的周朝,此时仅仅只剩下“司天监”,帮助皇帝观察一下天象。至于如何制定政策,考量所谓国策的前瞻性、后果性和危险性等等,就全部靠皇帝自己做主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烽火戏诸侯,整个西周完全失败垮塌下来,演化

11、为东周。致使“国家养圣”的历史现象消失了。这一点,恰巧与大洋彼岸的文化现象有相通的地方。我们考察了玛雅文化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在十六世纪之时,他们的部落结构也好,国邦的结构也好,里边还高度地保持着“国家养圣”的设置机构。当然,西方是将“圣人”翻译、定义为“祭司”,正因为西方文化缺少东方的慧性文化这么一块,所以就牵强附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析别人的东西。实际上,要为玛雅文化正名的话,那还得用中国的历史去解读,以中解玛而别以西解玛,才能比较准确。4“山水养圣”期第四阶段,是“山水养圣”。这一期间,“圣”就藏匿于山中了。圣藏山,圣隐山中,这时候只有“问道于圣”。而且,这个时期有成就者还会遭到谋害,他们

12、要躲避人世间的妒和嫉。但是,“问道于圣”的历史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研究历史的人,可能就知道了。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社会离道道渐隐,山中宰相不乏人”。这个时候的圣人,常常就成了某些时代的山中宰相。像陈抟是不是这样?青城山的范长生也同样如此,汉初的张良也是功成身芮,退隐山林。很多名山林水当中就隐藏着圣人精进修身,而社会却被智能专制独裁不能相容于圣人存在的文化现象。历史上也构成了一个开明的统治者遇有疑难难决之事,这类稍微开明虚心的君王,就会出现重视山中之圣而主动进行“山中访圣”的现象。但是到了这个时期,可以说,也就进入了圣人之治社会应用的最低潮时期。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人治化的专

13、制社会,也就是儒学儒教所带来的智能教育系统。这点破了谜以后,我们才能认清历史原貌,产生新的东西,从而准确地把握住。失圣期:“王臣养士”期圣人之治在周代几百年中逐步被完全破坏,慧性的道学式微,智能的诸子百家蜂起,历史的教育舞台上,那就出现了“王臣养士”。像诸侯七国,国王以及他们的大臣,那都是养士的典型,包括诸侯小国都有这种现象。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王臣养士”是其中的重要历史特点和文化现象。研究过历史的,对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侯王权贵争天下,豢养门客各争霸”。养的是一些什么士呢?名士、死士、策士。以后当我们展开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时期以及其它历史时期上很多真实的养士

14、故事,都可以收集起来,做一个说明和对照,我们是如何丢失了圣人之治的教育。圣人之治的教育失落与教育的逐步堕落,这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养门生”期到了汉代以后,就是“师养门生”期,儒学老师们养门生。汉代以降、儒门独尊以后的长期社会共性现象,也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个怪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儒教一统天下握,师传门生争荣辱”,教内分派养门生,这是汉代以后出现的智能教育界的现象。师生相替,权利交接,势力范围争持,充斥其间。7“霸养鹰犬”期到了第七个阶段,就是“霸养鹰犬”。为什么叫“霸养鹰犬”?在当时的明代、清代历史当中,文有文霸,武有武霸;不文不武的,还有宦官之霸。他们蓄养的东厂、西厂,都是养的鹰犬之士。

15、而且,理学开始出现了结党营私。这一时期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宦官结党,理学结社,培养鹰犬奴才,争权夺利”。现在还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在那里利用武打的形式,歌颂这个时期的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歌颂的结党营私、结社谋利,用以培养鹰犬和奴才。大家看清朝社会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开口闭口就是奴才、主子,这从很多的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得出来,非常典型。8“弱养国贼”期这一时期虽然短暂,却也是智能文明在愚智期非常典型的社会共性现象,非常值得人们总结和分析。理学教育,“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愚智教育的深重期,必然缺乏创造性。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这种沉淀毒化效应全部显露出来,导致国弱民穷。慈禧与袁世凯

16、等等国贼之辈,也就层出不穷,而国家则不堪一击,构成了“晚清养奸国贼出,民国积弱汉奸起”的奇特历史现象。9“权养洋奴”期第九个阶段,就是“权养洋奴”。手中的权力可以豢养洋奴,这种历史现象主要表现在五四时期以后。五四运动将污水和婴儿一起泼了出去,后来经过一阵纷纷乱,乱之首,出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北迎苏俄西媚美”,这段话不加解释,大家也都能够知道,因为都是近代史。“西媚美”,主要表现在蒋介石,他们献媚于美国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仅有的两大“学”说,“唯物学”从北长驱直入,“唯心学”从海上席卷而来。后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唯心学”势败而退,西学中的一条独腿“唯物学”竟然支撑起了中国文化的天地,苏式教育与后儒教育达成完美结合,这样就共同造成了近百年来的“全盘西化去祖根”现象。也可能是因为既丢弃了祖根文化,同时只是片面移植了西方文化,因而就造成了“洋奴辈出”的历史时期。“数典忘祖,洋奴辈出”。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这么个道理?是不是这么个现象?我看,基本上如此。这个文化教育的演化图,实际上从某一个阶段、某一个角度上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天机:圣人之治的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