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099418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课程程标标准准解解读读 实实施施方方案案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课标解读的内容及方法根据课程目标解读的细则,解读的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解读、课程内容解读和实施策略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利用问题式的解读方法,就是教师通过读课标、读教材、读教师用书、读相

2、关教学资料,想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想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想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版本,对比同一内容其它人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经验从课标解读内容的三个方面预设成问题,然后逐一给出解答。三、课标解读的流程及要求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五个环节:个体研读同伴互助专家引领集体汇报实践反思。(一)个体研读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二)同伴互助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

3、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 (三)专家引领学科专家要把关教师课标研读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分析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教师解决课标研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教师优化课标研读方法,深化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研读成果。通过个别化的帮助解决教师面临的不同困惑与问题,发现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优势,从而帮助学校制定教师发展目标,促进特色教师、名优教师的培养。(四)实践反思课标解读中形成的认识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中,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课标解

4、读的效度。例如,学习目标制定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作业反馈情况如何,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等。通过反思,进一步验证自己对课标把握与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学策略的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为确保课标解读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课标解读工作经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要加强对课标解读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学校成立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在同伴互助过程中的发言讨论、修改教学设计情况进行重点督查。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管理课标解读。(二)树立典型,跟踪指导学校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各学科课标解

5、读小组,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同时不断发现在课标解读工作中的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他们在课标解读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层层推进,分层要求解读工作按学科、按单元、按章、按节进行解读,形成解读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解读、教学内容解读、教学实施解读。同时,课标解读应结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突出本校的特点,在上级教研室解读的基础上形成本校课标解读工作的基本流程、管理模式、评价办法。形成的成果侧重学习目标的细化、本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实施困惑的解决上。教师个人解读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在学校解读的基础上形成有个性化的理解。形成的成果侧重教学实施中具体问题的发现和具体解决办法的设计上,个人解读的成果通过填写统一设计的表格呈现。附:时间按排表课标解读时间按排表3 月 1.制定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2.建立 课程标准解读 小组4 月 1.本期前一半教学内容分册、分单元解读、形成初稿2.课程标准解读 研读会5 月 1. 本期前一半教学内容分册、分单元解读、形成初稿2.小组内初稿 交流审稿6 月定稿、完善格式、装订成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