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099225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比较(兰州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的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制约1。不同文化体系间以及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中

2、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西方不同古代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再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用处。关键字关键字: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正文正文:在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孩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呕吐不止。他的奶奶说:“没事的,去村头找个风水先生,让他给看看家里的风水,看是不是得罪了那路神仙,或是什么孤魂野鬼啊。”正在上大学的表哥马上反对她,“快去看医生,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啊。”这则对话正好说明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

3、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元气说”、“五行说”、“阴阳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朴实的哲学观。殷周宗教,既有“帝”或“矢”的抽象圣神概念,又有非常广泛的信仰活动,它堪与同一历史时期的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相媲美,然而事实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上诞生2。在原始社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崇拜和图腾崇拜,但是,2并未形成一个主宰整个自然和社会的至高的统一神。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统一的君主就不会出现统一的神。”元气说曾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过很长时间的主流地位。共经历了先秦秦汉宋代和清

4、代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达到了相当的系统性。元气说是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气于道家之说为一气化三清的一气,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

5、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另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和类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

6、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金、木、水、火、土之间有着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其中五行又有三大类别,分别是天干五行,地行五行和干支五行。3五行说最好的运用是易经,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易经是打开智慧的学问。上古大智者伏羲氏,将成千上万的字词变化与人生哲理,以及中华大地重大事件,反复推算简练浓缩在易经原文约四千二百个字之内,压缩到

7、易经里的三百八十四段卦爻内,再精简到易经六十四个卦名中,更简化成八个基本符号,建立意义深刻丰富意象的哲理,用来教育上古先民,这是须具备相当高度的文化文明才能办到的事,遥想上古先民所具备的精神文明,真令人感叹佩服。孔子发现易经有关的人文哲理创立儒家思想3。孔子的儒家学说主要为文行中信,仁义礼节,知书达礼的人文素养之道,终归目的是要人成为一个,中庸守礼的仁人君子,这确实出自易经文中的记载,有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堪称儒学之基础源头。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各个封建王朝都无比推崇的治国驭民的纲领思想。汉朝的董仲舒就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断。甚至到了清王朝灭亡时,康有为等还力挺儒

8、术,跪拜孔子,以此为封建王朝复辟造势助威。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根深入人心。而从中映射出五行说哲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等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通过指节可以观天、通过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算,一看掌纹,能断出凶

9、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阴阳说在道教理论中比较常见,道教的教义强调今生,告诫信徒,重要的是在于今生的修行,而不是来世。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等贵族,他们希望达到道教的长生不老的境界,为此他们聘请道师,举全国之力,建造道观,炼制丹药。然而他们大多都因为吃丹药而中毒丧命。“努力在当下,而非来世,强调今生的修为,无为而治。”等哲学教义都是很积极向上的。4阴阳说在中医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它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学虽然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

10、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从以上所说来看,中医是离不开阴阳来说理的。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西方古代自然观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在古希腊时期有一批统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如泰勒斯、巴门尼德、德谟克里特等。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自然哲学时期、希腊化和罗马哲学时期、古罗马哲学时期。公元前 6 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

11、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同时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12、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一个同名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4。比如,具体的美的事物有无数个,“美的理念”却只有一个,美的事物以美的理念为目的,不断地追求它,却永5远不能达到它。所以,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

13、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5。他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思想。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的原因,首先要归于地理环境。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东部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海上交通还不发达,西北部是连绵的高山峻岭,中国的古代文化就是处于这种封闭、与世隔绝条件下发展。而同时绵延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四季分明,热量充沛,大河送来灌溉,季风带来降雨,可天然支

14、撑巨大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血缘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同质人口。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的异质人口和异质文化同化。正如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事连绵不断,但是这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空前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很多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墨家等。而反观欧洲大陆,古希腊土地贫瘠,地形险恶,大部分是布满巴尔干半岛特有的崇山峻岭和深峡险谷,仅在沿海有些平原,为密集的高山峻岭所切割而十分零碎。全境也无一泄千里的大河提供灌溉、航运之利。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使古希腊夏季虽有充沛热量,却极为干旱。冬天则细雨绵绵,缺乏热量

15、。自古以来希腊虽能出口葡萄酒和橄榄油,却无法自给粮食。不过与希腊同在地中海沿岸的文明都是农本文明,这就为希腊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的驱动。而古希腊通过海上交通学习这些先进文明的知识经验,同时地中海的阻隔减少了其被强大专制帝国吞并的危险,使其可以有较为自由的研究环境。古希腊的崇山峻6岭虽然不利于农业和人口繁殖,却为自由城邦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最佳的天然条件。各个城邦能借助周边的高山自卫,却由于腹地和人口的有限,没有一个城邦可迅速崛起,抑制其它城市的自由发展。从海外获得粮食的贸易机会,使人口的相当比例能脱离农业,集中到城市中生活,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哲学思想的创新更替。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

16、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间歇性入侵也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创新无法得到继承相当于没有创新,像指南车这种技术的失传就能证明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老经验、老知识只需在边际上变通,便可在新的环境里适用。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在大多数人思想中只要在孔子的话里找出一句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作为古代西方自然观代表的古希腊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区。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希腊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古希腊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