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098672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说明:(说明: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时间 120 分钟。 )第一卷第一卷 (阅读题(阅读题 共共 6868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因个人争端而引起纠纷,但不同社会中的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却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人们对一般的民事纠纷采取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是调解而非诉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 开的。其中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调解生成的思想基础。孔子的仁学由四个要素构成: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是实用理

2、性。其中, 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构成了后世“调解”传统的主要支柱,而由此衍化出来的“中庸”之道、重德 轻刑和重教化思想更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同时又有某 种“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这样,它就必然强调全社会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和睦、互助和协调。孔子阐述了他极其温和的政治法律思想,包括重视教化,反对“不教而杀” ,以及重德轻刑等主张。正是这 种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的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和具 有“仁道”色彩的诉讼原则,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

3、调解”传统。因为,相比较于官僚的判决来说, 调解(不管是乡邻亲族调解,还是州府县官们亲自调解)总要显得更富于原始民主和人际温情,也更容易为社 会大众所接受。由是观之,孔子的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以及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对于以“合情合理” “合乎道 德” (而非“合乎法律” )为首要标准的调解无疑是个极大的理论和思想支持,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虽然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度为调解制度提供 了社会基础;但是,正是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使得调解不仅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而存在,而且被社会赋 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面对各种解决纠纷的可能方式(尤

4、其是诉讼) ,调解不但是全社会公认的最佳手段,而且成为一种衡量普通 百姓和官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样,调解便逐渐积淀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选择调解成为人们经过内化而 生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在历史上长期延续,即使在当今“个人权利”为本的现代社会,调解依然保 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能说与儒家仁学对中国人心理情感的塑造和培养没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 仁学不仅是调解的思想文化基础,而且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基础。(节选自高航中国传统文化与调解的契合 ) 1下列对文中“仁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这四大要素,成为仁学的整体特征。 B仁学体系使整个社

5、会不仅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还有“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 C重视教化、重德轻刑、反对不教而杀等主张是仁学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D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是仁学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内容。 2下列有关“仁学”与“调解”的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缘关系、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这些仁学的要素构成了调解的主要支柱,也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 原则。 B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民间的和官府的调解传 统。 C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和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从理论和思想上支撑了调解,使其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 D孔子的仁学是调解的思想基础,而

6、由于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调解便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 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人们选择 解决纠纷的方式的影响。 B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强调全社会都要注意上下左右、尊卑长 幼之间应有的秩序和关系。C由于调解已成为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所以就连古代的官府对那些诉讼案件也主要采取 调解而非判决的方式。 D调解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积淀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即使在现代社会,调解也依然保 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 1A(“仁学

7、的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而非“四大要素” 。 ) 2A(为调解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原则”的是“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 ,而不是这三个要素。 ) 3C(原文没有说官府对诉讼案件主要采取调解的方式。 )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日:“雪甚如此 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 ”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 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

8、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 惠公曰:“诺。 ”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 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 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 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 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 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

9、魏策二 )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 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 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选自孟子 ) 注:季历:周文王之父。栾:漏流。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 ) A 请弛期更日 驰: 延期 B.民必甚病之 病:生病C.意者羞法文王 乎 法:取法D.栾水啮其墓 啮:浸蚀来源:学。科。网 Z。X。X。K 答案(一)4.B 解析:B 项,病,在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困苦” 。 5、下列各组语句中

10、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且为栈道而葬 是其唯惠公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其皆出于此乎而又因说文王之义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 我欲因之梦吴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答案 5.B 解析:B 项,两个“其”字都是副词,均表推测,大概。A 项的两个“且”字前一个是副词,将要; 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C 项的两个“因“字前一个作副词,意为“趁机” ;后一个为介词,意为 “根据” 。D 项两个“徒”字,前者为副词“仅” ,的;后者为代词“一类人” 。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

11、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 们纷纷劝谏。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 重的惠子。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 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 实在是不小的功德。ACBD答案 C 解析:C 项,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7、翻译下列语句(10 分) 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12、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答案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它搭起灵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关键词:出、张、 朝。语句通顺各一分) 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辅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关键词:少、扶、安黔首, 语句通顺各一分)来源:Zxxk.Com 古代的人之所以大大的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行自己的美好行为罢了。(关键词:所以、 过,所为。语句通顺各一分) 参考译文: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 (可是)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城里的 路无法通行(太子)将要修筑栈道前去送葬。群臣中有很多人去劝谏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如

13、果丧礼如 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 ”太子说:“做儿子的如果 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 ”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大概只有靠惠子 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 ”就驾着车去见太子,问道:“安葬的日期已经定了吧?”太子说:“是的。 ”惠 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楚山脚下,渗漏出来 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的前脸。周文王说:啊! 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 于是就把棺

14、木挖出来,为它搭灵 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难以行走,您为了能按 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会不会有急于下葬的嫌疑呢?希望您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助社稷, 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啊。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 日安葬,想来(您)是把效法文王当做差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了文王的道义。向天下人宣扬 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

15、9 题。 临江仙临江仙 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三句是如何表达这 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 “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 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 “淡云”两句融情于景, “淡云” 、 “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 “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 意。 (情感 2 分,分析 4 分)9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5 分) 答案同意。离别之情和别后的境况本为虚有,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 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羁旅情形被词人描绘得真切感人,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 虚为实”的妙笔。 (共 5 分,要写出虚写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6 分)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