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84945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以水浒为例我们生活在圈子之中,圈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信任和亲情,但也可能给组织带来高昂的成本,降低组织效率,从而使组织陷入圈子陷阱。而建立在不同情境下的组织认同,可能是回避圈子陷阱的路径之一。组织中的圈子和圈子陷阱我们生活在圈子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划圈子。中国人总是喜欢使用我们,而不是我。一个原因就是,在不少人心中,我和我们浑然一体,自我的边界也就是自己人的边界(杨宜音的观点) 。圈子逻辑不仅存在于政治和生活中,也存在于各类经济组织中。很多管理者善于运用圈子逻辑管理企业,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管理。这种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使员工感到他和管理层有

2、关系,将亲密关系扩展到组织的各个层面,将组织成员变成圈子中人。一旦成为圈子中人,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人,它意味着是可以信任的,是靠得住的。利用圈子逻辑管理企业,可以解决现代组织冷冰冰的状况,使组织充满人情味,给员工带来归属感,进而调动其积极性。相反,那些只注重组织正式规范的企业,往往会使员工陷入孤独与迷惘。富士康就是一个反面典型,由于这家公司等级森严,切断了员工的生活联系,将员工原子化,导致员工无法感受到来自于工作的亲情,每每遇到困难就会无助和绝望,于是,出现了频繁跳楼事件。然而,运用圈子也可能就是在给自己挖陷阱。 水浒传中,梁山是以兄弟关系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组织,在晁盖时代,梁山部队虽然有分工,但

3、组织规范服从于众兄弟的快活。作为组织领袖,晁盖既没有什么政治主张,也缺乏长远的行动规划。从晁盖出山来看,他去抢劫生辰纲并不是什么政治谋划,更多是受刘唐邀请去接一笔大买卖。好好的东溪保长不干,受穷光蛋哥们的挑唆去当抢劫犯。别人不抢劫可能混不下去了,可晁盖不是。结果东窗事发,幸运是宋江及时通知,晁盖得以着手逃跑。从晁盖死因来看,攻打曾头市,只因一匹马被抢,结果被假冒和尚引入埋伏圈,被毒箭射杀。难怪吴用对晃盖的评语是兄长性直,只是一勇。晁盖是用圈子来管理组织的,结果是自己人越来越少。易中天曾评论到,晃盖的圈子既小,又很松散。公孙胜是个闲散的人,不去管他;白胜无足轻重,也不去管他。吴用是晃盖的老弟兄,

4、又是和晃盖一起上山的,却在宋江上山后很快倒向了宋江。不难看出,晁盖陷入了圈子陷阱,错将亲兄弟的规矩与组织决策混为一谈。圈子陷阱还会引发圈子与组织制度和规范的冲突,这些冲突大大损害了组织效率,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些冲突,究其根源,常常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发生在圈子成员身上。某些人自律性差,常常狐假虎威。他们将自己当成特殊得人,可以偶尔破坏下纪律和制度。事实上,这些事情的发生不仅与圈子成员有关,更与组织中管理者素质和企业文化有关。在不少中国企业中,企业规范是对下不对上的,总裁可以不遵守公司规范,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总裁工作的特殊性,总裁的事情总是可以特事特办。这个思维还会进一步延伸

5、到总裁身边的人,于是,这些人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人,虽然不可以忽视组织规范,但也可以偶尔特殊一把。二是发生在执行和监督者身上。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也需要和总裁建立关系。对于圈子中人给予特殊待遇,是顺手人情。让你欠我个人情,你总是会还的,虽然破坏了公司规范,但我个人却得到了实惠。三是发生在总裁和圈子的关健人身上。中国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差序格局的理念,不同层面的关系有不同的处理规矩。亲兄弟是亲兄弟的规矩,朋友是朋友的规矩,陌生人是陌生人的规矩。内外有别,不可坏了规矩。于是,在一些企业就存在,主要负责人对圈子中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从圈子运用到组织认同圈子陷阱本质上源于组织关系上的人情关系

6、,反过来成为了组织发展的障碍。回避圈子陷阱则需要更加高超的管理能力,把握管理诸多要素的平衡。让我们回到宋江与晁盖的梁山部队,看看宋江是如何躲避圈子陷阱的。不管是晁盖还是宋江,都是以友情关系维系组织。从施耐庵视角来看,在晁盖和宋江两代领导人时期,梁山的组织绩效是有很大差距的。晁盖是梁山组织的创建者,他智取生辰纲、梁山夺泊,奠定了梁山组织的根基。但却在攻打曾头市失败,被史文恭毒箭射中面颊致死。宋江才是梁山组织辉煌事业的创造者,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率梁山部队全伙受安,出任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衣锦还乡。为什么晁和宋有如此差距?很多人都认为,更多的是和权力争夺有关。在这场斗争中,宋江一步一步架空晁

7、盖,结果晁盖的圈子和权力越来越小。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退一步来说,即使是宋江耍阴谋,他能够得逞也和晁盖对组织中圈子运用不当有莫大的关系。事实上,两者差距的本质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着不同的圈子运用法则。与晁盖没有明确的组织大旗不同,宋江始终拥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其宗旨非常明确,就是替天行道。替天行道包括了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我们是行的是天道,并非反天之道。其二,是当今社会奸臣挡道,天不能行之道,我们来行。这个大旗的树立为社会成员进行组织识别和社会区分提供了基础。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同是人们在面对一定的社会、群体时,参照特定社会或者群体特征、边界来确定自己归属的过程。这就确立了我们是

8、谁和我们不是谁,在心理上划分出了他群体。正如亨廷顿所说:为了建立关于我们的认同,必须寻找对立面,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在大部分情况下,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概念,人们是在程度不同的情况和压力下,决定自己的认同的。这一招成为宋江扩大队伍的基本手段。宋江的组织认同过程还包括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从社会认同层面看,众梁山好汉的人心凝聚统一起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从个人认同层面看,就是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例如,宋江说服呼延灼时就包括了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 将军如何去得!高太尉那厮是个心地匾窄之徒,忘人

9、大恩,记人小过。将军折了许多军马钱粮,他如何不见你罪责?如今韩滔、彭玘、凌振,已都在敞山入夥。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这个认同过程不仅契合了根植在梁山好汉内心深处的荣辱观,彻底打消了他们的思想顾虑,而且为后来一系列的暴力行径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借口,更为组织存在找到了合理性基础。宋江成为了一面旗帜,有了这样一面旗帜, 就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 共同的事业追求, 共同的价值观念(郑香元, 宋江的本领 ) 。在组织认同的基础上,宋江将组织效率与圈子情感统一了起来。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宋江与晁盖的差异,使得不少学者认为,在宋江眼中保命功名利禄孝

10、忠义,一旦各方面的情况发生冲突,宋江首先放弃的是义。而且义常被作为一种筹码来换取他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刘辉,新说水浒人物 ) 。而我们更倾向于看到义的情境化。在生活上,宋江与梁山好汉是亲兄弟关系;而在工作上,宋江与梁山好汉的关系是建立在事业认同的基础上。宋江让卢俊义和自己管理军队,吴用一班人出谋划策, 柴进、李应掌管钱粮, 对于他人的工作, 其充分信任,不随便干预。梁山部队分工调配组织有序,文武相得益彰,可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激发了整体合力。在考核上,也奖惩分明、公正公开。工具关系与情感关系:孰重孰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晁盖管理的错误根源在于,他忽视了组织圈子与兄弟圈子的差

11、异?(1)兄弟圈子发展靠的是亲情,而组织圈子发展靠的是社会认同。如果晁盖玩的是山大王,扛不扛大旗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几个人靠兄弟亲情,有可能支撑得住。但是,亲情圈子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亲情关系需要时间积累,而且要求比较苛刻,面窄链短。在玩大组织的过程中,一旦人手不够,要招兵买马,亲情关系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我为什么要加入你的组织?人们判断的依据首先是经济利益,到社会合理性,最后再到亲情关系。在组织中,大口吃肉、秤分金银只是获得了物质回报,但未必会把自己划为组织的人。只有我认同组织,从心理进入组织,才能成为组织真正的一员。圈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而亲情关系是最后一个阶段,如果没有长期交往

12、,那里会有亲情呢?(2)组织圈子与兄弟圈子虽然并不相同,但还是可以互相取代,其适用于不同情境。黄光国曾揭示,组织中关系可以分成三类: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他认为,典型的情感性关系是家庭关系、亲友关系,在交往中遵循需求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我有什么需求,你必须要满足。典型的工具性关系是陌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公平法则,即可以明码标价、讨价还价和公平交易。典型的混合性关系是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人情法则,虽然有人情互动,但最终还是公平交换。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实现从工具关系到情感关系的转换,这种转换建基于人际交往的信任。但在这个过程的特殊信任,也使人际信任隐藏着高昂的成本。圈子与组织制度和规范的冲突多数是一种隐性成本。我们是否需要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关系,以保证组织和成员的最大效益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