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983559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建筑文化比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西建筑文化比较中西建筑文化比较摘摘 要要:建筑是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可以从地理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找到一些有趣的答案。 关关键词键词: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正正 文:文: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文化类型,建筑的文化风格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地区或民族 传统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 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 中西建

2、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 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 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 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 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 隆以容纳上万会

3、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 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城市 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 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整体风 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由于是木构件,需要油漆或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 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

4、征。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色彩以白、 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 应氛围。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 气息,实践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较突出,故谓之为“人本主义建筑”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 突兀、玄妙等特征,体现的是以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神灵精神或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观念,故谓之为“神 本主义建筑” 。 从时空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的空 间因素。

5、具体来说,中国建筑首先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 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中国建筑居室分配的 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而西方建筑首先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 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导致西方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广阔度和外部整体造型运 动感的空间意识之超常扩张得以进一步夸张。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认为 建筑是人为的),突出“善”字,即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表现“永恒”(认为建筑是神为的),突 出“

6、美”,即注重建筑的艺术性。 从历史变化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千篇一律,变化很小。 “大一统” 、共性 特征突出;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则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具有个性突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先后有古希腊、古 罗马、哥特式、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帝国风格等建筑。 从美感效应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旨在缩小主客体的“认同”距离,给人以“亲近”的感觉;而西方传统 (古典)建筑旨在扩大主客体心理距离,使人产生“崇敬” 、 “仰慕”的感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温柔敦厚,气韵生 动,曲线美突出;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雄浑厚重,飞扬跋扈,块、面体积感强。 从游览

7、鉴赏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重在动态的“游览”而不是静态的“观望”,人置身建筑之中,步移景换,情 随境迁,可仔细玩味各种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浓淡,体积的变化,体察实与虚的转换,从而领悟到建筑的神韵。而欣 赏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则像欣赏雕塑作品,它与周围是明显分离的,它的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它是暴露的,放射2的,其欣赏的方式重在可“观望”而不是可“游览” 。 二、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地理环境原因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形式的群体建筑。中国人选择 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

8、 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在传统(古典)建筑 结构形式上,西方与我国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多土木结构,梁架承重;西方传统(古)建筑多石质结构, 墙柱承重。由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环境特点(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树木)特别是山石地质因素,西方传统 (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 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

9、重要发 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 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 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 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西方 文化中的空间观念就直接地源于地中海沿岸复杂的自然背景,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种特有的地形,无疑 促进了这种空间意识的萌芽,并在以后西方文化形成其空间型特征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0、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 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 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 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 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 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

11、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 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 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 “、中庸”等思想;希 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 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 、 “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 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文化观念原因 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除了地理环境原因

12、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观念特别是时空观念、 宗教文化观念、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1)时空观念的影响分析:时空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在建筑学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时空观 是人们规划设计、观览游历建筑单体和群体组合时对建筑设计布局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感悟。时间和空间虽然 密不可分,但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建筑文化对二者的取向又各有倾向,西方建筑文化强调建 筑单体的空间观念,中国建筑文化则偏爱建筑群体的时间意识。古希腊文明起源于海洋岛屿之间的交往,每座岛 屿的孤绝无依,面对空间分割的地理景观,使希腊人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意识感受。这种意识表现在对外在 世界的科学认识

13、和描述上,便是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物质又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则相互独立存在,这种存在表现出 鲜明的空间特点。海森柏在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一书中指出“:在原子论中,只有物质的最小不 可测的组成部分(即原子),被认为是存在的东西,它唯一的性质就是占据空间。而各种可感知的事物,其质的 差别必须用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形状、运动和排列来说明。 ”这不仅为我们描述出了一幅古代希腊人空间意识 构建的画图,而且标志着西方空间意识的渐趋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不断地得到强化和证明,西方文化 也就沿着这一途径,创立了其科学观与文化观。空间的特点是永远的“多”,而不是“一”;永远的差异性、有限 性,而不是

14、统一性、无限性。西方科学的基石和手段实际上都是建构在这种空间特点上的。 赵军先生在文化与时空中论述到“从原子论,几何学到牛顿力学,无不实践着空间思维的原则。相对论真 正引入了时间观念,但它还不是时间型思路。它的空间因时间而改变位置,但不因时间的改变而消失或产生,这就 是相对论和中国古代思想依然不同之所在。 ”西方自然科学的这种认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及各种文化,使之 显示出其空间思路的思维定势,并影响到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西方建筑的文化现象。 3中华民族有近六千年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有以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教 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强

15、调轮回、因果辨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 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无不一再地渲染中国建筑的时间观念。 正因为有这一种时间观念,于是在有限的生命形式中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在个体生命的有限过程中追求群体 生命的无限延续,从而尊祖、重嗣,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宗法家庭观念,以传宗接代、群体生命的绵延不断而 在时间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不朽。在精神上,则提倡积极“入世”,讲究道德文章,以垂训于后代而万世流芳,极力追 求精神生命的超越与无限。儒家学说如此执着地苦苦追求人生之无涯,证明了其首先从时间哲学角度思考人生 问题的重要倾向。佛家思想具有因果轮回的时间意识。中国佛教认为,宇宙本

16、为时空概念的组合。众生、万物 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大海中的现实。而现实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流迁不息的。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的 是果;现在的积累为因,将来的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上溯过去无始,下推未来无终。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 各种现象相互关联所造成的,然后经过成、住、异、灭四个阶段,又孕育了新生命的开始。佛教这种轮回的时空 观,实际上是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纳入了循环往复的时间序列之中,可见其所强调的也是时间意识。 中国民间与民俗文化更具有浓厚的时间文化意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 践中通过俗话、俗语、常言等表达方式凝炼了中华民族的时间观念。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夫妻百日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如先 入为主、先到为君、长幼有序的民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中国人时间观念的体现。概而言之,中华文化 思维对时间充满了偏爱。尽管在人们的传统宇宙观与人生观中不是没有深沉的空间意识,其宇宙观本身就包蕴 时空两个层面及两者的相互转化。尽管中华古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