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97749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 (2014-2017)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2014-2017)。一、科研工作现状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高级职称教师 206 人(其中正高级 18 人,副高级 189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 243 人(其中博士 19 人,硕士 224 人);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

2、工程”培养对象 18 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3 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1 人;省有突出贡献技术能手 1 人;省优秀教学团队 2 个。近三学年,教师共参加培训、进修 341 人次,其中出国(境)培训 14人次,到企业实践锻炼 119 人次。学校现有 2 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7 个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群、2 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 个省级实训基地;建有江苏省模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数控、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成 10 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工程中心产学研一体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0 个实训中心、117 个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3、总值 7000余万元。学校科研工作坚持“三个导向”:即以与教学相结合为导向,以应用研究为导向,以产业化前景为导向。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办法(院科20094 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连职院201168 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四技服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连职院201170 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连职院201357号)等文件。同时,学校与建在校内的连云港市大学科技园中的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工程研究院紧密合作,依托重点大学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

4、技术服务,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取得显著成果。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 52 项,市厅级科研项目 62 项,校级科研项目 75 项(其中,在研省级科研项目 24 项,市级科研项目 31 项,校级科研项目 32 项);有 2 件发明专利、12 件实用新型专利和 2 件外观专利获得授权;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35 篇,其中核心期刊 99 篇,SCI、EI 等收录 5 篇;出版学术专著3 部。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 35 项。同时,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11 项。虽然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5、:1.科研成果和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计划项目偏少,大多是没有经费资助指导性项目;被 SCI、EI 等收录的论文较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比例较低。2.科研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目前学校还没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团队梯队建设需要加强。3.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主要表现在横向课题及高新技术研究项目较少,国家专利的数量低,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偏窄,缺乏优势和特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不高。4.国家和省市级研发平台较少,平台项目建设与投入不足。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发展目标(一)发展目标我校 2014-2017 年科研发展的主要目标

6、是:围绕学校内涵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学科研究领域,重点支持应用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着力打造一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而努力。争取国家级项目 1-2 项,省部级项目 10 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20 项以上。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 5 篇以上。争取横向合作项目 15 项以上,到帐经费增长 20%以上。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 15 场左右,积极争取承办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1 次。保持学校科研

7、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年增长率不低于 5%。新建 3-5 个产学研紧密合作项目。完善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完善个人信用、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二)主要任务(二)主要任务根据学校现有发展现状,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着眼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提出如下主要任务:1.1.准确定位,突出内涵发展准确定位,突出内涵发展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为重点,突出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与专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高职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规律和特点,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2.2.重视团队建设,争创标志性科研成果重视团队建设,争创标志性科

8、研成果建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并重的科研机制,增强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研究方向明确、有较强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研发团队。积极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争取发表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一批高级别科研奖励,加快产生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3.3.加强学术交流,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科研平台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和提升教师在学术领域的声音和声誉。每年至少举办 5 场综合性学术报告会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报告会。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聚集研

9、究力量,推进技术研发和理论与政策研究,深入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努力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企业研发的人才库。积极创建省级研究院所(中心),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实验室。4 4. .推推进进产产学学研研用用结结合合,提提高高科科技技创创新新和和“ “四四技技服服务务” ”能能力力密切关注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发展动态,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整合学校资源,构建我校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多渠道扩大与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在承接纵向课题、横向合作项目上有较大发展。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

10、术服务,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5.5.探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发挥院部科研主体作用探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发挥院部科研主体作用为了适应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办学资源,借鉴省内高校成熟的科研两级管理体制的经验,积极探索学校科研两级管理体制的思路、办法,推进校院(部)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建设。充分发挥院部科研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和实效,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三、保障措施1.1.思想保障思想保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发展思路、方向和具体措施,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科研对教育

11、教学、学科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我校工、经、管等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自觉投身科技创新工作,逐步形成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2.2.管理保障管理保障探索科研管理重心下移的新举措,强化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督导检查及规范化管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紧密性的产学研用合作构架,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创新,切实保持和提高学校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继续建设一批目标清晰、方向明确、有较好研究基础的科研平台,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奠定基础;整合科研力量与资源,提倡科研的交叉与合作,推进应用性研究的深化;加大

12、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打造学术研究骨干队伍,推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形式、新途径。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支持教师加强外向型合作,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3.3.制度保障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持续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坚持以鼓励创新为主的政策导向。加强对教师科研信誉与成果、学术道德的考核,明确考核指标,形成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更新完善科研组织模式与运作机制。探索产学研用合作发展新路径,探讨和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校企共筑产学研用合作一体化联盟,优势互补、互利双赢。4.4.条件保障条件保障优化科研环境,创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与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继续逐年增加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加强学校公用科研设施的建设,通过学校、课题组、合作方或社会自然人等多种投入方式,购置一批高、精、尖的科研仪器与设备,提高科技成果含金量。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我校科技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学校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014 年 5 月 2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