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7410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http:/ 2008 年 09 月 19 日 21:1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专栏一专栏一 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自 1996 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后,农业银行不再向农村信用社提供支持资金。同时,受 90 年代后期地方金融风险影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所削弱,存款持续徘徊,加上当时国有商业银行集中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县域金融服务和涉农信贷需求与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为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引导增加农户

2、贷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于 1999 年开始办理支农再贷款业务。1999 年-2007 年,人民银行共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 1288 亿元,累计发放 1.2 万亿元。在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大幅度增加,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期,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年均增长 22%和 25%,比同期金融机构年均贷款增长分别高 8 个和 12 个百分点。期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 1.43 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 1.16 万亿元,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的比例分别为 46%和 37%,比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之初分别提高 1

3、5 个和 17 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随着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增强,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针对全国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总体宽松、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现有支农再贷款额度的 93%集中安排用于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总体看,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和缓解农民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支农再贷款是对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流动性支持,虽然执行优惠利率,但不是政策性贷款。对坚持市场筹资且涉农信贷投放达到规定比例的农村信用社,发

4、放农户贷款资金不足的,人民银行分支行按照规定程序及时给予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条件、方式、期限、金额和利率,由其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并自担风险。专栏二专栏二 农户小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中国农户小额贷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前者是直接依据农户信用情况发放的贷款;后者是指 3-5 户农户自愿组成相互担保的联保小组,农村信用社向小组成员发放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中国农户小额贷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等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三是小额到户扶贫贷款是主要向贫困农户发放的特殊政策性

5、贷款,由农村金融机构自愿参与,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四是由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 2/3 以上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地区。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农户小额贷款发展。一是调整农户小额贷款政策。全面拓宽农村小额贷款对象、范围、金额、期限、利率。小额贷款对象从传统农户扩大至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种微型企业;小额贷款用途由传统农业扩展到有助于农民收入提高的各个产业;小额贷款额度在发达地区可提高到 10 万30 万元,其他地区提高到 3 万5 万元;小额贷款期限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个别贷款期限可延长到 3 年;小额贷款利率

6、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二是创新农户小额贷款方式。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发推广农户小额贷款“一卡通”制度,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办法,随用随贷,有效提高了贷款便利程度。三是简化农户小额贷款程序。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确定灵活的贷款偿还方式,实行优惠利率。对个别地域面积大、偏僻的乡镇,通过流动服务方式,开展上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对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给予资金和财务支持。近年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通过采取支农再贷款和执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安排改革试点支持资金,以及适当放宽贷款利率浮动

7、幅度支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五是改善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环境,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对信用好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在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全国农村信用社得到了普遍推广,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农户贷款面大幅度提高。专栏三专栏三 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便捷化的创新产品,如“速贷通”、账户透支、流动资金循环贷

8、款、备用贷款、国内信用证业务、电子票据贷款等。二是担保类创新产品,主要包括: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进口仓单质押贷款、国内保理业务、动产质押贷款、林权质抵押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等。三是组合类创新品种,主要是通过组合现有的一些信贷产品,为借款人提供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农村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业务服务对象上,可以分为为贫困人口等低收入群体、传统种养殖农户、农民创业与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中小企业及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房屋修建等辅助金融需求五种类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主要采取政策扶持类型的金融服务,例如: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和农户小额信贷。针对传统种养殖业农户,主要有农户贷款

9、、农户联保贷款、农机贷款和兴农贷款等,这些信贷是需要农户提供一定的抵押担保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兴起,农村个体经营和农民创业信贷需求日益增加,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都针对性地开发了这类信贷需求产品,例如:农户助业贷款、“农家乐”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等。针对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分为微型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村级经济留用地开发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其他农村支持信贷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农民消费类农户自建房贷款等。从贷款服务对象的覆盖层次看,初步展现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广覆

10、盖于“三农”的基本原则,形成了能够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产品。福建的“林权抵押贷款”。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 62.9%,居全国首位。继 2003 年国家林业局在福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金融机构探索形成“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商业性保险”等有机结合的模式,积极为持有林权证并从事林业种植、加工和经营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支持。目前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创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初步统计,截至 2008 年一季度末,福建省累计发放各类林权抵押贷款 46.36 亿元,余额 22.49 亿元,支持育林造林 714.48 万亩。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

11、国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均已介入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近年来,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明显。湖北的“订单农业质押贷款”。订单农业质押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以订单农业购销合同的收款权为质押担保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年纯收入在 2 万元以上的种养殖大户;贷款期限与订单农业合同期限匹配,一般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额度每笔原则上不超过订单农业合同金额的 70%,每个农户贷款额度为 1 万元至 10 万元;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对特级和一级信用农户实行优惠利率。专栏四专栏四 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1、建立健全扶贫贷款制度

12、,不断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2001 年,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国发200123 号)。根据纲要精神,2001 年 6 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制定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银发2001185 号)。扶贫贴息贷款由农业银行发放和管理。每年的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和农业银行确定,层层下达到各地。政府扶贫部门负责提供扶贫贷款项目,农业银行在扶贫部门提供的扶贫项目范围内选择贷款项目,按 3%的优惠利率发放贴息贷款。优惠利率执行一年,优惠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由财政贴息,财政部将贴息资金拨付给农业

13、银行总行。2、推动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了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率,自 2004 年,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先后开展了两项改革试点:“到户贷款”改革试点和“项目贷款”改革试点。2006 年 7 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开办发200646 号)。根据通知精神,将原由农业银行统一下达指导性计划并组织发放贷款分为“到户贷款”和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贷款(以下简称“项目贷款”)两部分进行操作。到户贷款的贷款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生产。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 592 个国家扶贫开

14、发工作重点县,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与其直接结算贴息。贷款所需资金由承贷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视实际生产周期自主确定,贴息 1 年。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系数自主确定。中央财政在贴息期内按年利率 5%的标准给予贴息。贴息方式可以是政府将资金直接贴给农户,也可以是将资金补偿给金融机构,具体方式由各县自主确定。项目贷款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重点支持对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有带动和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 年在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8 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试点,由试点省选择承贷金

15、融机构。贷款执行年利率 3%的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省政府贴息。贴息方式可以是政府将资金直接贴给项目实施单位,也可以是将资金补贴给金融机构,具体方式由各地自主确定。其他省市的项目贷款仍由农业银行承担,由财政部和农行结算贴息。贷款执行年利率 3%的优惠利率。贴息方式是政府将3%与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差额补偿给农业银行。3、创新信贷扶贫贴息机制根据信贷扶贫工作的实践,2005 年 7 月,配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四省共 8 个县开展了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将部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

16、为“奖补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奖励。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励了各利益主体参与信贷扶贫的积极性。2006 年,在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又增补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4 省(区)相继开展试点工作。截至 2006 年底,累计发放到户贷款 1.16 亿元,覆盖贫困村 1211 个(其中 2006 年覆盖贫困村 976 个),扶持贫困户 18087 户(其中2005 年扶持贫困户 9123 户,2006 年扶持贫困户 8964 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 50 个百分点左右。4、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经国务院同意,从 2008 年开始全面改革扶贫贷款管理体制,将扶贫贷款管理权限和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省,其中到户贷款的管理权限和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县;扶贫贷款的发放由任何愿意参与扶贫工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承贷;中央继续保留扶贫贷款财政贴息预算资金规模(每年安排 5.3 亿元),于年初下达到各省(区、市),各省(区、市)安排到户的贷款贴息资金不低于贴息资金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