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55135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国际茶市产业化道路我国是产茶大国,一些传统品种,如龙井、乌龙、祁红、碧螺春等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茶叶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孕育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使得茶叶出口减缓。究其原因,除了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之外,也有产品、产业竞争力减弱,及企业竞争力、经营规模与创新能力等诸多原因。对于产茶企业来说,建立新型交易方式,加快整合创新,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从某种意义来讲,茶叶行业要扩大出口,增强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不能仅仅依靠价格优势来取胜。固然,在茶叶培育、生产、加工等方面加大科研力度是必要的,但是在流通领域,诸如市场、行业、营销、管理等方面增强内功也

2、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言而喻,推进“产业化经营”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茶叶产业价值链;不断调整茶叶行业经营之道,特别是流通方式,培植全球化营销主体及人才应是当务之急。“有名无牌”制约茶业市场拓展现在,各省都有“茶叶市场” ,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大统路茶叶市场”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 、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安徽芜湖的“中国茶城”等等。而真正意义上的“茶市” ,一般都建立在产茶区,规模有限,能量却相当大。一般而言,这些茶叶市场目前多数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茶叶交易采取“一对一” ,由买家与卖家洽谈成交)。虽然简便,但成本过高,质量难以保证,无法形成

3、规模化经营,更谈不上国际市场的拓展。同时,茶叶经营开放后,出现了多头出口局面,也造成了“相互压价,肥水外流”的现象。笔者由于工作关系,有机会经常走访这类原产地“茶叶市场” ,深感业内茶叶“有名无牌”的现状。而且,这些茶叶市场多数只是“局部产销场所” ,影响有限。此外,龙井、祁红、铁观音等等,虽各有其“名” ,却无自己响当当的“品牌” 。在一般人心中,茶叶的品牌意识落后于市场需求,已经成为制约茶叶行业拓展的障碍。而国外的某些茶商,正是瞅准了国内茶叶行业“品牌意识不强、内部松散”的表象,乘虚而入,频频出师告捷。“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面积占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第一” ,但是

4、“出口占第三、创汇能力则占到第四”。这样的格局,必须要有所突破。内地的一些茶叶市场,多数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组织松散、名声不大,竞争能力较弱。显而易见,只是一些地方性的局部茶交易场所成不了大器,与我国悠久的茶文化传承、历史上茶业繁荣的景象大相径庭。因此,很有必要利用江南“茶文化”的历史积淀、现有茶文化氛围、龙井茶叶的威望,扩大“中国茶业”在国际“茶交易”中的市场份额,弘扬“国饮” ,在人们心目中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新形象。加入“世贸”后,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茶叶市场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平心而论,目前我国“茶产业”状况还处于“初级阶段” 。茶叶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茶人出售茶叶,只以产

5、地及炒制技术作为定价标准,品牌意识薄弱,茶资源分散,经营上“规模小、分散化、随意性”现象比较明显。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意识的逐渐提高,茶叶消费的日渐升温,公众对“茶叶品牌”问题的关注也日显突出。眼下,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斤售价多数仅 2 美元左右,均价低于印度四成,低于斯里兰卡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价还要低 20%,这不能不令人思索了。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 ,这是内地茶叶行业的出路之一。谁先迈出步伐,谁就能在市场中赢得先机。国茶贸易需要红绿并举说到“国茶贸易” ,不由想起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

6、前夜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栏杆” ,诗中一幅“怨妇思春图”浮现眼前。但是,从诗里也不难看出,当年江西的“浮梁” ,也是一个“产茶、旅游、商贸”的好地方。浮梁茶好,出的却是“红茶” 。浮梁的“浮红” 、祁门的“祁红” ,曾被誉为“茶中极品” 。明清时期,西方各国风行饮茶,大量从中国进口。其时, “浮红”极为名贵,到了“其价几何,在所不惜”的地步。先贤将“浮梁红茶”与“西湖龙井、庐山云雾、婺源茗眉”并列为我国的“四大茶品” ,历经数代不衰。盛唐,九江与汉口、福州同列为我国的“三大茶市” 。其实,九江之茶,源出浮梁、祁门。这就难怪白居易要说“前夜浮梁买茶去”了。浮梁的茶

7、好,商贾赶往“浮梁贩茶” ,家中纵有美妇娇妻,也顾不得留恋,仍执意前往。贩茶利厚,甚至“红颜怨叹” ,铸成千古绝唱,也在所不惜。诗里,不难令人想到两个问题:一是浮梁茶好、利厚,茶商不惜抛妻别子,赶往浮梁贩茶;二是浮梁名茶是“红茶” 。当今,国际茶业主打的是“红茶” ,约占茶叶贸易量的 85%以上。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内地饮茶的主体中青年人,现在也慢慢流行于饮红茶了,而我国茶市场却是以绿茶出名的。因而,我们很有必要追随市场的先声,改为“绿红并举” ,以逐步适应国内外茶客的需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我国绿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红茶”却缺乏比较优势。追根溯源,红茶源出中国,而后“光大”于英国。国人喜

8、饮单品,西人则好喝奶茶加糖,成为“早餐茶或下午茶” 。17世纪,洋人将国茶输往欧洲,由此,给了洋人提升红茶品质的机会。从那时开始,欧洲人开始习惯于在红茶中加入牛奶及砂糖的饮法。不错, “国际绿茶市场”以“国茶”为主。但是,目前绿茶出口市场偏窄,开拓、扩大“外贸份额”难度较大。茶品的主要特征,包括色、香、味,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与价格。由于气候、土壤、茶种及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红茶的内质,包括浓度、强度、鲜度等品质均不如某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售价也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多属“中、低档茶品” ,竞争力相对较弱。显而易见,我们有必要扩大红茶种植面积,加强从生产、收采、加工、储藏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及管理水平,提升内在品质,做出品牌,并广为宣传,从而增加贸易收益。一股幽幽的香浓茶味,不由令人想到了“前卫与时尚” 。这里的商机,难道我们的茶商视而不见,还要等洋人来开发吗?“做大”茶叶市场份额,迎合时代潮流,绿红并举,创造出“中国茶叶,万国来求”的盛况,应是我们这个茶文化大国的努力方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