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0931039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诸子的先秦诸子的“和和” 、 “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构建构建摘摘 要:要: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先秦诸子曾提出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致中和” “兼相爱” “群分论”等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与方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先秦诸子思想的营养,修己安人,求大同、存小异,尊重万物并与之共存共荣,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关键词:关键词:先秦诸子 “和” 、 “同”思想 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

2、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和” 、 “同”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一 、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和和” 、 “同同”思想思想“和” 、 “同”的概念最早见于国语郑语 。公元前 773 年,郑桓公为周司徒,问周太史伯阳父王室命运,史伯认为周王室将亡,周幽王“去和而取同” ,并进一步解释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 “和”就是“以他平他” ,也就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各种不同的丰富的多样的事物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整合而达到一种和谐的

3、共同发展,这才是事物的生生之道,故曰“和实生物” 。相反, “以同裨同”则是单一性的,毫无差别的“同”相互简单叠加,那么事物将得不到发展和前进,故曰“同则不继” ,即“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春秋末期的晏婴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认为“和”不仅仅是不同质的事物的调和与兼容,还包括互相矛盾的事物的相成相济,即对立统一的事物或两个方面,例如:可否、大小、高下、刚柔等,而这种相互对立统一的范畴的平和与统一包含了差别、矛盾、对立的统一,更可贵的是他用“和” 、 “同”的思想来论述君臣关系:“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1(昭公二十年 )可中有

4、否,故“献其否”以“成其可” ,否中有可,而非绝对之否,故“献其可”以“去其否” 。这样,通过“济莫不及,正反相异而实相济” ,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局面。 “和”就是不同事物间的相互兼容,突出了调和的作用。 “同”则有两层意思,一是简单的同质物质相加,另一方面是各种事物间存在的共同性。 “和” 、 “同”本质上就是共同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和如何对待个性的问题。那么,先秦诸子又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概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子路 ) 。何晏集解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朱熹解释:“和

5、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3(论语集注 ) 。 “无乖戾”就是兼容,对他人的个体性持充分的尊重态度,于是在行事中宽容大度,执中正直,文质彬彬,是为君子。“有阿比”即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完全泯灭了丰富的差别性,因此处理各种关系是盲目附和,阿谀奉承,此所谓小人也。那么将如何达到君子的“和”呢?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他所说的“礼” ,就是社会中相对恒常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等级制度,伦理的表现形式。在具体应用中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颜渊 ) 。人只有约束自己,遵循礼制才能达到和谐的局面。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但他对不同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这也恰好

6、体现了“仁”是一个“全德” ,是“大” ,是“一” ,故也是“同” 。但这个“大” 、 “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德行,可以说这些不同之德的“和”才构成了“仁”这个“同” 。也就是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共同性。基于此,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们从亲亲到仁民,最终把亲情推广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理想中。孟子同样重视“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公孙丑下) 。在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上肯定了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5(滕文公上 ) ,客观自然万物并非以整齐划一的形式存在,同时也认为物可依据其共性分为不同的类别:“凡同类者,举相似也”5

7、(告子上) ,正如“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 ,河海之于行潦,类也”5(公孙丑上 ) 。在此基础上他也强调客观万物之间有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和谐共存的规律,必须尊重事物的差异性,进一步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尽心上 ) 。朱熹将“爱”解释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与四时合其序” , “取物以顺时” ,另一方面要“养物” ,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5(告子上 ) 。这就要求人们在承认客观差异性的基础上合理地加以利用和调节,以达到和谐的局面。孔孟的“和” 、 “同”其实是在肯定尊重不同事物差异性的基础上,要求不同事物相互包容

8、,以达到和谐的状态。道家亦强调“和” 、 “同”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第四十二章 ) ,道是世界的本质,是万物之母,道更是万物生存的依据和变化规律,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4(第三十九章 ) ,这里的“一”就是“道” ,也就是“大” 、 “同” 。在“道”之下又包含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即“万物” 。那么这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又将如何统一于“道”这个“同”而达到“和”呢?老子作了这样的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第二十五章 ).意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

9、河上公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道是最高最先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超然存于万物之上, “天法道”意味着万物不能违背只能遵守它的运行规律。正如韩非子在解老篇中所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这样在老子那里, “和”是万物对道的顺从。主张天道自然,强调自然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刻意剔除人的主观意识和能动作用,试图使人回到纯自然状态,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4(第八十章 )要求消灭一切技术,无视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要求,完全回到自然“道” 。老子反对个体差异性。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主张消灭个性完全统一与“道”“同” ,

10、由此来达到和谐。可以说, “同”是达到“和”的手段, “和”又是“同”的目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承认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6(外篇至乐 ) ,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特性,因其特征而用之。根据具体情况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使他们“各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这正体现了庄子在个体差异性和共性的问题上的豁达宽容态度,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6(天道 ) 。他既主张天和又强调人和。庄子要求人际交往中要宽容大度

11、“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6(庚桑楚 ) ,这一点与孔子的“和而不同”既有相似之处,更有所发展,那就是进一步提出了个性间相互融合的具体标准和方法。 “鱼造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6(内篇大宗师 ) 。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适自然,自然而然,强调“君子之交淡若水” ,以“水”喻“道” ,“淡若水”指复归于道。君子之间的交流往来应当以虚无无为的原则为标准,放弃互相利用,不为名利,以达到“和” 。如果说庄子提出了个性相处的标准,那么墨子则是提出了具体做法:“兼相爱,交相利”7(天志 ) , “视人之国

12、,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7(兼爱 ) 。不同事物间要想达到“和”的境界,就要相亲相爱,互惠互利。只有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所以兼爱互利是治生之道,但墨子的思想中也有其局限性。 墨子尚同上云“上之所是,必皆所是;所非,必皆非之。 ”这种唯唯诺诺,阿谀奉承的思想是不足取的。在人类社会和谐的问题上,荀子提出了 “群分论” 。

13、他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能群” ,而“群”必须靠“分”来维持,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8(王制 ) 能群是人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的“群”是建立在“分”的基础上的一个有机统一,强调基于“分”下的“和” 。 “分”是“能群”的关键,有长幼亲疏之分,有等级贵贱之分等。 “分”强调差别,荀子肯定自然、社会中各种差别存在的客观性,并进一步把它作为群的必要条件。 先秦诸子对“和” 、 “同”的阐述和论证,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讲和气,虚怀若谷,虚心纳

14、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协调。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 。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和” 、 “同”思想做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二二 、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和和” 、 “同同”思想的现代启示思想的现代启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15、: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全方位,多角度通过个人、政府、社会各群体的共同努力,调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一 、 “修己安人”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是无数个人的整和,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修身则是基础之基础。先秦诸子对人与人的和谐做了大量的论述。只有“

16、志同道合” 、 “同心同德”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首先,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一种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和谐的道德品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 三十三章韩非子认为:“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者谓明” 11 喻老 。庄子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6(内篇逍遥游 )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并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此才能将仁、义、礼、智扩而充之,承担“平治天下”的社会使命,实现兼善天下的社会理想。其次,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乐观,旷达,宽以待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忠”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雍也 ) ,另一条是“恕”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颜渊篇 )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应该具有宽广无私的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