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一第二册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3036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一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高一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高一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高一第二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高一第二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一第二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一第二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高一第二册历史高一第二册第一课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 5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第二课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

2、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第三课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四课。城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

3、城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4.A 5.D 6.B二。拓展练习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 ,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8.(1)食器 (2)王权 (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社会变

4、革与百家争鸣一、基础练习1.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2.士 儒 法 道3.B 4.C 5.D 6.A 7.B二、拓展练习8.A:a、d、f、g B:e C:b D:c、h 20308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20309 汉武帝时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2、C3、D4、C5、D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2)还可

6、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20310 东汉的兴衰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4、D5、C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 、 “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

7、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8、(1)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2)措施: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 。(3

8、)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0311 割据与分立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2、C3、B4、C5、A6、C二、拓展练习7、(1)196 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 “挟 xie 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5)A:蜀;B:魏:C:吴;官渡;赤壁。20312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练习册【参

9、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西晋、五胡十六国2、大兴安岭、魏、北魏3、B4、B5、C6、D7、D二、拓展练习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政策措施: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20300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

10、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2、D3、前者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 ,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汉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

11、的。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丞相为首的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7、A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 yu。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10、儒学被

12、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二、孝文帝迁都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

13、。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A:平城;B:洛阳。迁都路线(略)三、南方经济的发展1、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动了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经济破坏严重。3、A:巴蜀;B:湘赣;C:江浙。4、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