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92036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神经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神经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神经系统(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在机体功能中的作用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感受刺激,对刺激信号加以分 析、整合、并将整合的信息传出。 2、神经元的的功能部位: 胞体或树突上的受体: 轴突始段: 轴突: 神经末梢:,(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兴奋 神经的营养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双向性 2)绝缘性 3)生理完整性 4)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粗、有髓鞘纤维传导速度快; 4、神经纤维的分类: 5、轴浆运输;顺向运输 逆向运输,二、突

2、触生理,(一)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 间相互接触的部位。 2、分类: 1)按接触的部位分: 2)按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方式分: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3)按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不同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二)突触的基本结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 囊泡 递质,受体,(三)突触传递过程,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的递质; 突触后膜对PNa、PK的通透性,主要是Na内流;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作 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容易产生动作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的递质 突触

3、后膜对PCl、PK的通透性,主要是Cl、内流。 突触后膜电位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 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产生抑制效应。,三、神经递质,(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概念: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 的化学物质。,(二)中枢递质,1、乙酰胆碱: 部位: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尾状核等 作用:与感觉、运动、学习记忆等活动有关。2、单胺类:指的是多巴胺、NE、Adr、5-HT 部位:多巴胺位于中脑黑质 NE多位于低位脑干,与觉醒、睡眠情绪活动有关。 5HT多位于低位脑干与镇痛睡眠自主N活动有关。3、氨基酸类:如谷氨酰胺、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部位:谷氨酰胺起兴奋作用,主要分布

4、大脑皮层和感觉的传入系统; 氨基丁酸、甘氨酸起抑制作用,在脊髓小脑和大脑都有。4、肽类:指的是具有吗啡样活性的阿片样肽:与痛觉有关 胃肠肽:摄食行为有关。,四、反射中枢,(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聚合式、 链锁式、 环式(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除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敏感和易疲劳性,(三)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机制:IPSP 类型: 1)侧支性抑制: 2)返回抑制性,2、突触前抑制,2)机制:轴突B释放递质 轴突A R.P ,A.P幅度 轴突A释放兴奋性递质 轴突C运动神经元的EPSP ,1)结构:轴轴胞体突触,3)意义: 在

5、感觉传入中多见;控制从外界传入中枢的信息, 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一)丘脑的核团与感觉功能: 丘脑的三类感觉核团: 1、感觉接替核 2、联络核 3、髓板内核群,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 定义:指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转换为 神经冲动经特定的传导道,传到 大脑皮层特定部位的投射系统。 特点:三级神经元; 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的 感觉接替核换元; 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 特定区域; 专一传导道; 功能特点:产生特定感觉, 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投射系统,定义:特点:多级神经元 最后一级级神经

6、元在丘脑的 髓板内核群换元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非专一传导道功能特点: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 的兴奋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层对传入的各种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可产生不同的感觉. 因此,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作用, 称之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一)体表感觉区(第一体感区) 部 位:中央后回 投射特点:1、躯体感觉交叉投射,头面部感觉双侧投射; 2、倒置投射,但头面部内部是正立投射; 3、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灵敏度有关;,(四)视觉区 部位:皮层的枕叶(五)听觉区 部位:皮层的颞叶(六)嗅觉区和味觉区: 部位:

7、,(二)本体感觉区 部位:中央前回 (三)内脏感觉区: 部位: 混杂于提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等皮层部位,四、痛觉,刺激达到一定程度 组织损伤释放致痛物质 神经末梢A.P 中枢产生痛觉,(一)痛觉感受器: 感 受 器:游离 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无,(二)皮肤痛觉,痛觉:快痛;烧灼痛;特点:对切割、烧灼敏感。,(三)内脏痛与牵涉痛 1、内脏痛的特点: 缓慢、持续时间长 定位不明确、不清楚 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 对切割、烧灼不敏感。 有牵涉痛现象 2、牵涉痛的定义: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疼痛 或痛觉过敏。,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功能

8、的调节,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 全部肌纤维。,(二)脊休克,1、定义:脊髓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 的脊髓暂时丧失 反射活动而进 入无反应状态。,临床表现,感觉功能 消 失,运动功能 暂时消失或减弱,血管扩张,BP, 出汗抑制,粪尿潴留,植物性功 能,恢 复不能恢复,脊髓反射恢复,血压略升高,发汗,粪尿失禁;,3、产生的原因:断的,2、表现与恢复:,(三)牵张反射:,1、定义: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 反射性的引起被牵拉 的肌肉的收缩。2、反射弧的组成:,脊髓前角运动N元,运动N纤维,梭外肌,运动N元,梭内肌,3、牵张反射的类型

9、:,1)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单突触反射,约0.7mse 临床意义:了解伸肌系统的功能状态。2)肌紧张:缓慢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骨骼肌轻度、持续、微弱的收缩 特点:多突触反射 意义:维持躯体姿势的基本反射。,(四)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部位: 作用:加强肌紧张(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部位: 作用:抑制肌紧张(三)去大脑僵直 表现:全身伸肌紧张性加强。,三、小脑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3、协调随意运动,四、基底神经核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基底神经核: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五、大脑皮

10、层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 支配的特点:,(二)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锥体系及其功能: 2、锥体外系及其功能,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一、植物性N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一)结构特征: 1、分交感N和副交感N 2、中枢: 交感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侧角; 副交感中枢位于脑干和骶脊髓 3、有节前和节后纤维之分 4、双重支配;(二)功能特点:功能互相拮抗,二、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一)交感神经 1、生理功能: 2、生理意义:,(二)副交感神经: 1、生理功能: 2、生理意义:,三、植物性神经的递质与受体,(一)外周神经递质: 1、Ach : 胆碱能纤维:凡是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释放部位:交感N和副交感N节前纤维, 副交感N节后纤维, 少部分交感N的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N,2、NE: 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是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释放的部位: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N1,N2,N1,M,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M,(二)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