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二分册答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9806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二分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第二分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第二分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第二分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第二分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二分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二分册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历史】第二分册答案第二分册答案第一课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 5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第二课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

2、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第三课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

3、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C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二、部落间*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有一定道理。

4、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A 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口传的。神话传说,一方

5、面俱有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可信度低;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用火、畜牧、耕稼。 D 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辩伪等。甲古文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记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同,故商历史被称为信史。第四课一、封邦建国 殷人 礼乐 天命 A A D B 二、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

6、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逝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佘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食器。王(政)权。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表明了楚王凯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基础练习1 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2士 儒 法 道 3C 4C 5D 6A 7C二拓展练习8A:a、df、g B:e C:b D:c、h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基

7、础练习1商鞅 县 2长城 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 3。C 4D 5B 6D二拓展练习7(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没有最终的裁决权。(2)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3)【赞成】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儒生以古非今,终难逃一劫。 【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财,反对郡县制等,遭到秦始皇镇压。(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8(1)用这些兵马俑保护死去的秦始皇 o(2)提示: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 等角度分析。第 7 课 秦末农民起义1赵高 李斯 2。209 刘邦 3D 4C 5B 6B7(1)秦朝修

8、建阿房宫,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导致秦朝灭亡。(2)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沿用打天下的经验,不断动用民力,如秦统后,数十年间修长城、修驰道、戍五 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这些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3)赞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如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在制度 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造成大量对秦始皇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一是 政权存在时间短,二是后世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的歪曲。不赞成:主要列举秦始皇的负面措施,如迷信无力、穷兵黩武、恃酷法、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等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遭到了社会各

9、阶层反对。再加上秦朝存在时间短,更说明秦始皇不得人心。(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第二单元单元练习2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3制度:政治上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文化:提出“敬天保民”思想,重视礼乐的作用。4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5 C6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 o7分封制度。8公元前 221 年。二、礼乐文化1 “礼 起源于祭祀活动。依据一, “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 “礼 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 “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 行祭祀活动。(反对者,能言之成理即可)2周公制

10、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和政治关系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目的是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3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 人” 、 “克己复礼为仁” ,为“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4。 C 5。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等。6 B7。乐器。又具有祭祀、娱乐、象征权势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8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 ,熔“礼”“法”于一炉9。礼最初指风俗习惯渗透到政治和宗法制度三

11、、天命转移1 B2。汤 o3公元前 1046 年。再融人伦理道德融于法律之中。4。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5。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6,老百姓。7。负责司法 o 。8。秦朝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9天命思想。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的人地位的上升,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命,突出了道德的作用。第 8 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 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 豪族 土地兼并 3,D 4A 5D 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倡导以

12、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 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2)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西汉的无为 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 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第 9 课 汉武帝时代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 内朝 外朝 2。C 3D 4C 5D 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 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