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92946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最近总是听到温总理的那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让我不得自主的想起康德墓碑铭文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突然对星空产生了敬畏。让我们花点时间来了解康德。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

2、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

3、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一,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 ,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康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 年 4 月 22 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

4、。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 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 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 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 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 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 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 年 2 月 12 日康德逝世。以 1770 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

5、等领域。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 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 ,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 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 ,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著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

6、册上。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年) 、 实践理性批判 (1788 年)和判断力批判 (1790 年) 。另外他还著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 (1783 年) 、 道德形而上学(1785 年)和永久和平 (1795 年)等书。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

7、上学” 。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 。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 ,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 ,是“应当如此” 。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

8、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 。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 ”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 。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