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87798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C r o s s S t r a i tC o n f e r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粱媛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北京1 0 0 7 0 0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从5 0 年代开始对证本质的研究便成为中医基础医学的一项热点课题并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在证的科学内涵与生物学基础方面并没有获得公认的成果。证本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科学化、国际化的关键

2、问题。因此,回顾近年来此类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并在研究的指导思路、技术手段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中医证候现代化研究的继续向前发展。1 证与证候的联系与区别证与证候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要对证本质内涵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就要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明确定义。1 9 8 2年卫生部组织成立了“中医证候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证”是对疾病某阶段本质的反映。朱文锋【1 1 认为证与证候的概念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关键是由于“证”、“证候”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两种内涵。“证”既可指疾病的现象,又可指疾病的本质,但从“证”与“病”相对而言,作为对病变诊断认识的两大概念,这里的“证”应是指本质。因此

3、,建议从概念上这样区分:“证”为病变的本质,“证候”为证所表现的现象。当代中医学可将“证”的概念约定为:证是综合致病因素和机体的反应状态,对病变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病理本质所作的概括。既然证候是为证的外候,在现代科学研究证本质的工作中二者的物质基础应该具有同一性。2 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 1 实验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8 0 年代沈自尹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以来,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如生化学( 酶学) 、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功能形态学、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以及分子生物学等,以微观指标来认识和阐明中医证的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初步证实中医证候具有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如

4、金氏【2 】对中医肝病五类证候病人进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 E ) 和肾上腺素( E ) 测定,结果显示:肝脏各证除肝气郁结证外,都显示一定规律的异常变化。他认为【3 】,肝的虚实两大类证候血浆N E 、E 含量变化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一定规律性,其中血浆N E 、E 含量水平,可定量地反映肝的虚、实证的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状态,肝的各实证功能偏亢,肝的各虚证功能偏低。郑氏【4 1 等人对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血清P 物质进行检测,发现肝郁证患者血清P 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陈氏 5 1 等对肝气郁结证患者3 0 例进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申氏

5、f 6 1 更进一步提出了“细胞因子是证的本质,中医的证( 主要是指虚证、部分实证) 是对于人类疾病过程中细胞因子网络变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这一主张。可见,从微观水平来了解证的本质是可行的。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学科的兴起,为中医现代化开拓了高水平、多侧面研究的新领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7 】。组学研究的特点是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这与中医的理论是完全相通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解决了以往单一组织、单一器官、单一系统

6、的研究方法,是从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的差异性比较分析,研究证候发生的基因、蛋白质表达及调控规律隅1 。代谢组学通过检测和分析不同证候患者的尿液或血液中的代谢成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证候形成过程及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更准确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状态1 9 。组学的发展最终会在证本质和药物作用机制有等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虽然采用了一系列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方法,证本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学工作者们发现在中医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细胞、组织、器官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或生理、病理功能的改变,很多微观指标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但近半个世纪的工作成果仍然存在着特异性指标不

7、明确,没有发现金指1 4 8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C r o s s S t r a i tC o n f e r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标这一瓶颈。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并没有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很多学者便提出应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特征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杨氏【l o 】提出要进行证的实验研究需要先解决两个前提,在辨证论治的适用范围之内进行研究和明确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安海荆u 1

8、认为证本质的研究具体应该制定起科学统一的辨证标准,确立病证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在多中心、大规模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还有一些学者对实验研究探讨中医理论问题产生了质疑,认为中西医学作为两套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都很难结合到一起。甚至有人认为中、西医学分属形上科学、形下科学,具有不可通约的特性,二者与其共通,不如共存【1 2 】。2 2 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证本质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医证理论特点的科研体系,明确区分证的科学与人文内涵,采用人文文化研究与科学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医的证进行多角度的探索【l3 1 。包

9、含飞认为中医从其科学本质而言从属于最新的学术领域复杂性科学【1 4 1 。复杂性科学即研究复杂系统的学科f 圩l 。人体结构的自组织、自适应特性以及多层次、多形态的网络结构导致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符合复杂性科学中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人体的开放性、组成人体分子的巨量性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绀1 6 】。复杂性科学理论及思维方法与中医证候学理论及思维方法的相似性,使得证候研究引用或借鉴复杂性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可能。欲解决中医学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有人提到可以试着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处理与解决有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

10、的方法论【1 7 1 。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综合专家群体定性认识、大量专家系统所提供的结论以及各种数据与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从而使之上升为对总体的定量认识。如根据证候的高维性和层次性,在系统整理古今资料及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模糊数学、计算机仿真、系统建模、模式识别、生物信息等有关技术和方法,经过反复筛选设立多个参数,尝试模拟建立证候的多维层级结构模型。另外,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模糊数学等方法也可以纳入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综合体系中来。3 展望在中医证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必须跨越两种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忽视中医

11、学固有的宏观整体优势,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引进现代医学的观念和技术。在沿着微观方向发展的同时,依靠理性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多学科、多视角地进行研究。例如在证候模型研制方面,不仅要发展动物实体模型,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非实体数字化仿真模型等等。当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药学交叉渗透,是时势所趋,也将是我们寻找证本质研究突破点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 1 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 】山西中医,2 0 0 5 ,2 1 ( 3 ) :1 3 【2 】金益强,朱崇学刘爱平。等中医肝病五类证候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及诊断意义m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 9 9 7 ,2 2( 1

12、) :2 9 - 3 2 【3 1 金益强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0 :2 1 1 2 1 2 【4 】郑洪新。李德新,赵明山,等肝郁脾虚证消化性溃疡的神经免疫学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 9 9 6 ,2 ( 5 ) :2 7 - 2 9 【5 】陈泽奇。李学文,陈国林等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清胃泌紊含量分析【J 1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 9 9 8 1 8 ( 1 ) :3 4 【6 1 申维玺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理性反思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 0 0 4 ,t O ( 1 ) :1 1 1 3 川申维玺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J

1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 0 0 1 ,7 ( 6 ) :4 1 0 【8 1 杜武勋,刘长玉。宋启刚,等证候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及其思考【刀山东中医杂志,2 0 0 9 ,2 8 ( 1 ) :3 5 【9 】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 0 0 6 ,3 1 ( 8 ) :6 2 1 6 2 4 【l O 】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等关- T - - 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 1 中国医药学报,1 9 9 6 1 1 ( 1 ) :4 - 6 【l l 】安海燕,蔡红兵,周迎春关于证本质研究现状的思考【J 】四川中医,2 0

14、 0 7 2 5 ( 6 ) :1 8 - 2 0 【1 2 】李致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峙论中、西医学的不可通约性【J 】上海中医药杂志2 0 0 1 t8 :7 - I O【1 3 】李翠娟,巩振东证本质研究的困惑与对策【J 】辽宁中医杂志2 0 0 9 t3 6 ( 4 ) :5 3 1 - 5 3 3 1 4 9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C r o s s S t r a i tC o n f e r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1 4 】包含飞在E R 基础上创建一流中医学I n t c r n e t 网站【J 】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 0 0 0 ,6 ( 3 ) :5 6 - 5 9 1 5 1 张嗣瀛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简介【J 】青岛大学学报,2 0 0 1 。1 6 ( 4 ) :2 5 2 8 【1 6 】白云静,申洪波中医证候复杂性特征及证候研究思路探析m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 0 0 4 ,I I ( 9 ) :7 5 4 - 7 5 6 【1 7 】王连心t 孟庆刚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8 ,3 1 ( 2 ) :$ 2 - 8 51 5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