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代名人简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87427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历代名人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福建历代名人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福建历代名人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福建历代名人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历代名人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历代名人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名人历代名人林觉民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 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宣传革命道理,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 中文名中文名 林觉民 别别 名名 林意洞 出生地出生地 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 1887 年 逝世日期逝世日期 1911 年 4 月信信 仰仰 三民

2、主义 主要成就主要成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代表作品代表作品 禀父书、与妻书重要事件重要事件 攻打督署,力尽被俘,英勇就义政政 党党 中国同盟会少有大志1887 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13 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他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14 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1905 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7 年,林觉民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1908 年林觉民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

3、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1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 10 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接受革命思想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1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

4、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1回国革命1911 年春,林觉民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 月 24 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给父亲及妻子写下了与妻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21911 年 4 月

5、27 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 5 时 30 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英勇就义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事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激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满庭皆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

6、水师提督李准劝张鸣岐为国留才,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以座位,甚至林觉民想吐痰时,他都要亲捧痰盂过去。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被关押几天,林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广州天字码头刑场,从容就义,殉国时年仅 24 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3梁遇春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 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 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1922 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 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 1928 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

7、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 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 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 27 岁。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他的散文则从 1926 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 年)和泪与笑(1934 年)出版

8、。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邓拓邓拓,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笔名马南邨(不宜简化为马南村)、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 年在毕业于河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

9、社社长等职。1945 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 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58 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60 年其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并主编前线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 年 3 月,开始以“马南邨(cn)”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 153 篇,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邓拓1撰写过大

10、量社论、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有燕山夜话等,深受读者欢迎。2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1966 年 5 月 18 日,他含冤而死。1966 年 4 月 16 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 月 18 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 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

11、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 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这是一首题赠友人,也是自己用来抒怀明志的诗。他的一生是英勇的。在反动派疯狂屠杀工农和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放弃了学业和专业,奔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出生入死,呕心沥血,十年如一日,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造了人类新闻史上的奇迹。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面对风云变幻的种种复杂情况,勇于讲真话,讲真理,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坚持真

12、理、坚持原则的革命精神。他的一生是悲壮的。他毕生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写过大量热情讴歌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章。但是最后却被林彪、“四人帮“横加一个“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罪名含冤辞世。他以毕生的精力宣传真理,歌颂光明,揭恶和黑暗;却惨死在用最卑鄙的谎言和最恶毒的诬陷织成的罗网之中。他用他犀利的笔英勇奋战了一生,最后却被一小撮以杀人的反动文痞的笔杆子杀害。在他活着的时候,有些人不能真正了解他,有的人误解过他,责难过他,甚至伤害过他。但是,在他死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越来越了解他,怀念他,越来越敬重他。他的一生又是短暂的。

13、他在他生命的盛年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让自已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发出了光和热。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多方面的。他一生争分夺秒,珍惜“生命的三份之一“ “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自已的志向和信念。和成千成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的先烈一样,他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就是邓拓。陈宝琛陈宝琛(1848 年1935 年)字伯潜,号弢庵,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宠信。光绪四年(1878 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

14、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他在此后提出的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等建议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他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民国时,陈宝琛仍留恋故宫里的小朝廷,表现出他深受传统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但他富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反对溥仪在日本的怂恿下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尽管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他郁郁返回天津,1935 年病逝,享年 87 岁,归葬福州。他曾闲居福州长达 25 年。在此期间,他认为非

15、发展实业和教育不能救国,完成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观念转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他亲自到南洋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自任鳌峰书院山长,“培人才,广教育”。书院下面还有几个学院: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他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1907 年又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三明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开创了福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亲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训联作为学堂的办学“本旨”,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优级

16、师范学堂前后办学仅八年半,却如期培养了 238 名毕业生和数十名留学生,他们为福建各类中等学校的兴办和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福建省长达二十几年没有省立的高等师范教育。同时,他还派出毕业生到南洋各地的闽籍华校任教,对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陈宝琛还首倡福建女子教育,由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招收女生学习。这所学校扩大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著名作家谢冰心曾就读于此。父陈承裘陈承裘,好集古今金石书画和善本书,建有“居敬堂”。他传其家学,性好藏书,购得同邑许氏藏书数万卷,又得“赌棋山庄”藏书,遂以藏书闻名。又获朝廷御赐书籍,另建“赐书楼”,广贮书籍,所藏旧抄本西园闻见录60 余册,是海内孤本;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800 册校稿本,均已归国家图书馆收藏。晚年,将所藏书的一半,赠于乌山图书馆、魁岐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