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6935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提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群体越来越被一些青少年所轻视,有一种文化越来越被年轻的一代所忽视。在大力提倡和学习“八荣八耻”、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广大青少年中重提孝文化,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文回顾了当前青少年中孝文化缺失的种种现象,提出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应该加强传统的孝文化教育,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同时要根据当今的时代特色,剔除其糟粕,弘扬其精华,对孝文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功用等从传统到现实予以新的认识,与时俱进,为新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树立既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时代

2、潮流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笔者认为青少年组织和各级教育机构可以从“悟”孝、 “评”孝、 “艺”孝、 “址”孝、 “研”孝、 “节”孝、 “献”孝等多个方面的践行孝文化,切实有效地开展孝文化教育,进一步弘扬孝文化,推动新时期孝文化的建设,在青少年中树立牢固的尊老爱老的价值观念,倡行“八荣八耻”。关键词孝文化,八荣八耻,传统美德。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全面阐述了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

3、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道德和思想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礼仪、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优秀元素,我国青少年还没有周边国家如韩国等继承和弘扬得好。他们既吸收到了西方现代文明和优秀的东西,也没有遗弃自己本国古老优秀的文化。在这方面,如果不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育,即使经济再发展,文化更多元化,而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道德、价值观上也会出现新的危机,甚至道德沦丧,那么,就违背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再富裕又有什么用?可以说, “八荣八耻”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传统的价值观念来约束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

4、一。然而一段时期以来,这一传统价值观却在青少年中遭到冷遇。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让每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也是人民的企盼,更是一个国家文明民主的表现。一、现状回顾一、现状回顾 呼唤孝文化呼唤孝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明显地冲击,如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有些人只顾自己享乐,上网聊天通宵达旦,可给父母打个电话却是三言两语,冷若冰霜。同时歧老、虐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羊亦有跪乳之恩” 。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价值思想的影响下,某些青少年丢弃了孝文化,走向不孝,甚至

5、大逆,这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缺失的体现。回顾现实,传统孝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虐待虐待长辈现长辈现象屡象屡见见不不鲜鲜据新浪网2006年6月10日报道:贵州省有一儿媳殴打婆婆后将其两眼珠挖出() ;7月17日又有报道:河南省商丘市有一对八旬夫妇受儿孙虐待有家难归,锅里反被儿媳倒大便() 。上述两则新闻让人闻之心寒。我们每个人都要变老,但是看了这样的报道,又不由得让人为自己的将来担忧。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但在今天,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受冷遇、歧视、虐待、甚至被遗弃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子女受功利主义影响,对老年父母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老人身体尚好,还能种菜、饲养,做

6、家务,或者可以照看孙子女,就欢迎;一旦做不了,反而需要服侍,而且生病花钱,就厌烦,甚至怨恨。亲子之间的关系成为商品关系。一些子女强迫老人从事过重家务劳动,动不动就训斥,使老人从精神和肉体上遭受摧残。有人只顾自己尽孝,不顾配偶的父母。同胞之间也怕吃亏,要求绝对平等,以牺牲老人为代价。不少农村老人由子女轮养,吃饭如同乞丐要饭,儿、媳脸色难看,说话难听,遇到一个子女不兑现,不是断炊就是无处栖身。老人治病无钱,只好小病忍,大病拖,听天由命,倍受疼痛的煎熬。2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低,生活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低,生活质质量差量差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人亲情淡漠。有的子女的只顾自己享乐、潇洒,把繁重的家务劳动统统

7、丢给父母,自己一身轻。有的人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而把老人置之脑后,不闻不问。有的人父母重病在床,却以忙为借口,断然离去,或者在有条件赡养、照顾的条件下,将老人强行送往敬老院。另一方面,家庭中成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甚至靠剥削父母来挥霍浪费的“啃老”现象严重。许多老年父母不仅要供养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还要帮助他们择业、成家、抚养下一代等。他们用自己多年积蓄为子女购买房子、置办婚礼和购置家具,有了孙子孙女后,还要帮助照看孙子女。有些子女吃、住在父母家中,生活费却让父母负担。有的人把父母当成摇钱树,一味伸手向老人要钱,将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建筑在剥削父母的基础上。老少两代人生活水平形成鲜明对比:父母省吃俭用

8、,而子女却大手大脚;老人住的居室简陋破旧,而子女的居室家用电器齐全,如同星级宾馆。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消费水平降至最低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一直不能发展就是这种现象的结果。3物物质质孝孝顺顺代替精神孝代替精神孝顺顺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以物质层面的孝顺来取代精神层面的孝顺的趋势。社会成员较重视生活照顾和金钱资助,但在精神慰藉、体贴、关心和经常问候方面存在不足。有学者调查发现:随着年龄递减,存在着一种赞同在金钱上资助父母的比率逐渐增高、而经常问候父母和加强精神沟通的赞同率降低的倾向(邓希泉、风笑天: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cysol.org) 。这是一种以物质层次的孝道来

9、取代精神层次孝道的不良趋势,这也是当前物欲主义在此领域的不良表现。七、八十岁的老人最激动的是家里的电话铃声经常能够响起,并为周末子女的围聚而乐此不疲。这样的报道和心得感悟在媒体上屡见不鲜(报刊文摘2006年8月11日,第3版) 。其实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孝顺,精神上的安慰和关怀也足以让他们乐开怀。4 “顺顺”父母的心父母的心态态逐逐渐渐淡化淡化“顺”在孝道中是最主要的,没有顺就谈不上孝。何为顺?顺,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顺,就是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然后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父母所期望的事情。根据对老中青三代城市居民对待“顺从父母”的差异调查结果来看,年龄越少,越趋向反对,也即表

10、明由原来的无原则顺从父母的他律性状态,向按自己的原则对待父母的要求这种自律性状态转变(邓希泉、风笑天: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cysol.org) 。这说明在当今时代,虽然在物质上晚辈对长辈可能表现得很尽心,但在精神上却忽视长辈的需要,按自己的主观标准和要求对待长辈,甚至还要干涉长辈的需要。一个典型现象是子女对待老人的再婚现象更多的是持反对意见,千方百计地阻挠老人的再婚。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说,城市老人再婚特点之一是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再婚反对、阻碍的多,而同情支持的少() 。5生前不孝死后生前不孝死后“孝孝”最近人民日报报道(筱青/文, 人民日报2006年4月1日,第8版

11、):“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讲的是有个老人有5个子女,生活都很富裕,但谁也不负责老人的生活费,经过调解每人每月给老人5块钱的生活费,老人孤独生活,病饿而终,死后五个子女觉得自己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商定每人出5000元大办丧事,灵前摆着山珍海味,高档食品,并嚎啕大哭,十足的一幅孝子相,但是知道内情的邻居们却强烈不满。生前之孝是真心,死后之孝是假意;生前之孝是为老人,死后之孝是为自己。实实在在地说,一般老人的心理,要求子女之孝,也就是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子女能使自己生活得舒心,对父母知冷知热、知痛知痒即足矣。事实上,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也反对生前不孝死后“孝” ,他说:“夫厚其生而薄其死

12、,是敬其有知而谩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荀子礼论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版,第235页) ,就是要求始终如一、表里如一的写照。凡此种种现象一方面是已经成家立业的中青年所为,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现象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少年儿童,正是在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候误导他们对善恶、美丑的区分,也为广大未成年人培养孝顺观念不恰当的树立了反面典型,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在1996年10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在社会上形成尊老、养老风气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依靠法律手段来培养孝顺老人的社会风尚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司法部门

13、在实践中发现,解决家庭赡养纠纷时,面临调查难,取证难,执行更难的问题。家庭养老问题绝非可以简单依靠一个老年法所能够解决的,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实践告诉我们,过去单纯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护家庭养老已难以为继,而单纯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也同样难以奏效。新时代在呼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同时,也呼唤传统孝道文化的回归。在当前转型时期,重提孝文化显得非常必要。二、传统回归二、传统回归 学习孝文化学习孝文化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建设的运动,首先应该开展传统的孝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孝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知识,从而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实质。什么是孝?辞海的注释是:古代

14、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指居丧,如守孝等;指保育。这是孝最直接的含义。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中,距今已有4000多年。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 ,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 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 孝经和二十四孝是孝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一直以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论语学而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版,第18页)随着儒学的发展,对孝

15、的理解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儒家学说围绕孝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以及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作了系统而繁复的论述。这些论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官方文化所吸纳、肯定,并作为主流的文化意识予以推广,历史上也确实因为孝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的确定使得社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之乱,根源就是孝文化的缺失。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实为政之本” ,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孝”字,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论语中“孝”出现17次,其中前10章中就出现15次了

16、。后来经“程朱理学”的发展,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历来被视为“孝文化” 。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 ”西方大哲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也曾说:“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 。中国人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也是国家的儿女。 ”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版)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 ”可见,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特征鲜明的。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道德范畴而言,以孝为核心思想的孝文化主要表现在养、敬、顺、恒等四个方面:1养:养:赡赡养,即从物养,即从物质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上奉养和悉心照料对长辈的孝顺首先体现在对他们的赡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