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先锋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6855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先锋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第十三章先锋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第十三章先锋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第十三章先锋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第十三章先锋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先锋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先锋精神(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第一节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第二节 马原的叙事圈套 第三节 洪峰的情感超越 第四节 格非:来自内在空洞的魔力 第五节 余华:先锋文学的转型,第一节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源头可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直到19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主义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冲击。,19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

2、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稍晚于他们被看作先锋小说家的有:格 非孙甘露苏 童余 华洪 峰北 村,到19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作家的纷纷降低了探索力度,而采取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着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换一种说法称作:19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转型。,先锋派对传统反叛,表面上似乎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面,但它最终的结果和真实的目标却归结于哲学、情感和历史。 形式和技巧只是一个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藩篱,把人与其所处现实“疏隔”开来,造成人与物的分离,造成人们对于人生、世界的“陌生化”

3、。作者从其文体上制造的晦涩、隔阂、冷漠,实际上也最终归结于对生活、对于周围人的类似的感觉。,读马原、洪峰和格非的小说,会感到与作品任何交流、对话、沟通都不可能,也无意义 。要想把握生活的脉搏就不要去读他们的作品。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个“文本”,它首先应该由阅读者进行意念上的封闭。,文本的意义既不向文本以外伸张,也不向文本内部深入,即对小说的理解既无法建立在小说与外部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的联系中,也无法建立在小说的语言与它所陈述的内容联系上。 内容是供分析的,文本是供阅读的。或许小说有象外的深度,而文本如薄纸一张,它只是一个平面。,附录:后现代写作模式,杰姆逊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他

4、将经历两百余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分为三个阶段, 并分别对应于三种文化模式 :市场资本主义 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 后现代主义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表现为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消失。 后现代文化还是一种“平面性”文化,意味着:深度模式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消失主体性的消失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主义具体表现为: 消除二元对立,放弃对意义的解释和追求; 从时间的连续中断裂出来,转向空间并置,从有意识的蒙太奇到东拼西凑的拼贴成为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表征; 人不再拥有完整自我,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

5、打破; 随着独创性、个性和风格的消失,后现代进入“复制”的时代。, 一切都在平面上操作,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主体,也没有真理; 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等概念纷纷失效。后现代文化不再追求和具有超越性。,后现代写作的四种重要模式,一、碎片化二、互文性三、反体裁四、迷宫小说,一、碎片化,后现代写作是一种平面化写作。切割、零散、重复、拼贴、罗列、排列组合等成为后现代文本的常用手法和重要特征。后现代小说或摈弃平铺直叙,或人为地中断叙事。有时,作者强行闯入,打破叙事可能营造的逼真氛围,把小说的虚构性及虚构技巧和盘托出,形成一种洛奇所说的“超小说”(元小说)文本。,文本的零散化使得叙事不再具有因果性、逻

6、辑性和连贯性,既然没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确定性,也就没有了方向感、终极性。 这样,后现代文本必然是开放性文本:不仅表现为人物及故事的结局是不确定的或根本没有结局;还表现为叙事的非逻辑性中断、矛盾、空白等,形成一种文本的自我解构。,意大利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俄哈里托诺夫命运线阿根廷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法国基纳尔游荡的影子,二、互文性,互文性也可译作文本间性,最早由法国批评家克里丝蒂娃提出,后由罗兰巴特发展至极端。 意在说明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封闭的作品,而是处于一个由各种文本组成的巨大的网络之中,都与其他文本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此文本总是存在于他文本之中,所有文本都是用

7、其他文本的素材编织而成。, 在后现代文学中,互文性表现为:移置、暗示、附会、引用、借用、改编、挪用、篡改、抄袭等多种形式。后现代写作中的互文手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戏仿,即文字游戏,其用意大多是借此形成一种解构功能:既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的解构,也可能是对这些文类和文本本身的解构。此外,后现代的互文还常常构成文本的扑朔迷离。,1、乔伊斯尤利西斯2、艾略特荒原3、博尔赫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4、巴塞尔姆白雪公主5、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6、纳博科夫微暗的火7、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三、反体裁,略。,四、迷宫小说,所谓迷宫小说是指作家借助迷宫手法、迷宫意象及迷宫主题构筑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卡夫卡、乔伊斯到博

8、尔赫斯、贝克特、罗伯-格里耶、卡尔维诺等,可以大致描述出一个热衷于建造小说迷宫的作家系列。,迷宫小说的流行是后现代文学中确定性缺失的结果。 确定性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没有原点,没有中心,没有起始,没有终端,没有方向感,没有终极目标,这就是后现代人的迷宫体验,世界犹如一座迷宫,我们生活在迷宫里。 迷宫小说的叙事或表现为扑朔迷离,或重复趋同,或循环往复,或首尾相接。 另外,互文性和意义的含混也会让读者如入迷宫,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峰回路转,找不到出口。,1、卡夫卡城堡 审判2、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3、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4、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 看不见的城市,第二节 马原的叙

9、事圈套,一、马原创作简介二、“马原的叙事圈套 ”三、冈底斯的诱惑 四、虚 构 五、拉萨河女神六、马原小说的意义,一、马原创作简介,马原,1953年生,辽宁锦州人。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78年入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家。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作品: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马原是“先锋派”重要作家,其作品在形式上作

10、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 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变化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不少隐喻,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二、马原的叙事圈套,1、元叙事手法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2、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3、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似乎暗示了经验的片断性

11、与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果。,4、作为一个叙事革命者,马原保持着对神秘的煞有介事而又并不专心的爱好与探索这些探索常常有头无尾,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不可知性与不确定性。5、马原的这些叙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并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的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元叙事手法,所谓“元叙事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第四节:第一级的叙事者“我”直接跳出来,向读者声明这里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第十五节:叙事者“我”又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论小说的“结构”、“线索”与“遗留问题”,如

12、顿月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断线,为什么不给他的未婚妻尼姆写信?叙事者以讨巧的态度粗暴地告诉读者,顿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等。他显然不回避这样设置结局是处于小说技术上的考虑。,这种自觉暴露小说虚构性的技法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马原通过元叙事手法反讽传统现实主义的情节连贯性以及基于此基础上的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他还从根本上质疑经验的整体性、连续性与确实性,正是这一点,才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三、冈底斯的诱惑,意味着马原“西海的无帆船”驶过“拉萨河”而正式驶入朝圣地。那种清晰和干净的叙事性语言得到进一步发挥,叙述结构也被处理得更加天衣无缝。 小说

13、由三个故事组成:1、猎人穷布的故事2、说唱人顿珠和尼姆的故事3、姚亮与陆高的探险经历 这些大的故事框架内可划分为许多更小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涉及同一主干故事,很少有内在联系(或说因果关系)。,是什么将故事维系在一起?小说最后一节里说到有人问姚亮“为什么要到这块号称第三极的不毛之地来”,姚亮、陆高用诗作了回答并结束全部小说(牧歌走向牧歌野鸽子)。,“冈底斯的诱惑”纯然只是“冈底斯的诱惑”,没有任何逻辑与因果关系。 故事间的联系成为纯技术性的问题。 小说时空被放置到西藏高原,“在这块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大的高地上”,“其间充满凶险和神秘、特异的气候和雪崩,还有深不可测的冰川裂缝”,于是你期待姚亮们能遇

14、到惊天动地的故事来。结果恰恰相反,它们只是神秘莫测、闪烁不定,那些人物和故事又被更高的具象性和更深邃的偶然性所推动,作者、叙述者、人物层次分明地在叙述过程中次第排开、相互交织又自由穿插。,四、虚 构,马原试图从最基本的元素上去把握小说,剔除一切所谓小说更高级的艺术性、思想性,小说就是讲故事叙事。 他从两个轴上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横轴:他认为小说应具有可读性,故事要讲得实在,不能在语言上故弄玄虚,一反马原曾一度很热中的神秘兮兮的叙述,而换上平实的语言来讲述那些神秘兮兮的故事。 纵轴: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他本人应该为故事写作做点贡献,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作家应精通小说的各种故事法,然后有点自己的招

15、数。,虚构故事梗概,“我”来到“虚无之乡”玛曲村(麻风病人聚集地)后,立即感到这地方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可怕,反之却有芳草如茵的山野峡谷,有妖冶诱人的年轻女子。这唤起了“我”的激情与爱欲,“我”甚至不顾一切地与一漂亮的女麻风病人做爱。“我”眼中的玛曲村人: 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打篮球、晒太阳、做爱等; 有自己的偶像:路巴人的石雕刻; 有自己的礼拜方式:一群人围着大树转圈散步; 有自己的秘密:哑巴的那顶青天白日军帽; 有自己的意志:忘记肉体残缺的爱情。这是另一个世界。与正常世界最明显的区别是这个世界时间的消失,玛曲村是静止的,它全部的内容是一个造型,读者能看到的只是一些事象:病人脸上的黑洞、石像、大树、老狗、只穿上衣服晒太阳的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